在孩子步入大学前,很多家长可能会提醒孩子:大学不比高中轻松,上大学后不能放松要求。也有家长会鼓励孩子:上大学后多交朋友,多参加活动,能多积累一些就多积累一些。甚至还会有家长直接对孩子说:上大学后你就成人了,父母就管不了你了,一切靠自己。以上的告诫和提醒都没错,当年我的父母也是这么对我说的,但这些话到底有多少用?恐怕大多数时候说了跟没说一样。 我认为,更高阶的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做一个大学生涯的规划。我个人在大学里学习工作20年,曾给很多大学生做过大学规划,前些年,我还专门给一些学生写过邮件,用很长的篇幅来谈大学生活的事。对于不同的孩子,他们进入大学后选择的目标不相同,要去做的事也不相同,但我都给他们提了两个相同的要求:一是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二是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两个要求并不高深,但越早懂得越早做到的人就越容易成功。大学只有短短4年,时间非常宝贵,刚进大学的学生,难免都会有些迷茫,但如果一迷茫就是一两年,等醒悟时就快毕业了,那大学就算是虚度了。对此,我一般会告诉师弟师妹们三个非常具体的建议。后来,我把这三个建议总结成了“大学721”,即7分计划、2分坚持、1分运气。 第一,怎么给大学做计划——提前写简历 还未上大学或刚进校的学生大多对大学一无所知,或懵懵懂懂,是不太可能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的。为此,我的建议是,找几份刚毕业或马上毕业的师兄师姐的简历(或者是新闻报道),逐一列举ta取得的成绩(有哪些类型的成绩,都是什么时候取得的),然后给4年后的自己拟一份简历。这份简历就是你的大目标,是你大学要成为的人、要做成的事。凡是简历里提到的事情,你都应该去做,而不必过多去考虑理由。这种方法有两个好处: 一是省去了你迷茫的时间。并不是说你能很快不迷茫,而是就算迷茫,你也不会虚度这段时间。与其想好了再做,不如边做边想。 二是这个计划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并不是空靶子。有的人的计划是“我要努力学习,我要培养创新能力,我要提高英语水平”,但如果换成简历的语言就是“我要达到3.0的绩点,我要参加一次学科竞赛,我要通过英语六级”,这样的目标是不是更容易执行呢。 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刚上大学时我就特别想在简历里写上学生会主席、部长之类的头衔(有点官迷),但实际上我那时非常内向。后来,只要有上台机会,我就逼自己参加,只要有竞选,我就报名,我还给自己定个目标,要在半年内认识至少200个人(电话本作证),见面能和他们打招呼。而实际上,我没用半年就完成了目标。随着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我的社交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在大学里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人脉资源。 第二,到底要坚持什么——学会做减法 坚持是卓越和普通的分界线。大学期间如果能坚持做成做好一件事情,这件事就会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每个孩子在进入大学前都做过很多关于大学的梦,都脑补过自己大学毕业后才华横溢、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等画面,但真正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每一件事都没有想象那么容易。不少大学生在四年毕业时只剩下一个技能就是打游戏。 要坚持做某件事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容易,而什么都想做好,肯定是什么都做不好。为此,我的建议就是“做减法”。大一进校后,出于对大学生活的好奇,我们可以先做个加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计划打算,多尝试几个领域。比如对于爱好广泛的同学,进校后可以多加入几个社团;有体育、音乐特长的同学,可以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多看几个领域的专业书籍。但进入到大一下学期或大二,我们就必须要有一个取舍,开始坚决地做减法。学习,必须保留;社团、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工作,三者选一个就够了(爱好可以保留);所学专业以外的学科领域,保留一到两个就够了;运动队、艺术团(有定期训练的那种),保留一个就够了。 再过一段时间,类似的减法还可以继续做。但是因减掉而多出来的时间并不是用来玩,而是用来保证你保留项目的时间。比如说刚进校的时候,你加入了三个社团,就算每周一次活动,也要用掉三个单元的时间,但可以因为学业原因,实际上很难保证每周都有三个单元的空余时间,也就很难坚持。但如果你只剩一个社团,这三个单元你只需要任意抽出一个时间来参加,就可以保证每周都参加。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当你每周甚至每天都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迟早会成为你生命的组成部分。而给自己增加内在的重量,其实就是大学的意义。 第三,运气是怎么来的——尽量多尝试 刚进大学,前方是迷雾一片,但同时,也给人无限遐想。大学里的每件事都有可能改变人生。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个人喜欢写点东西,刚进校时加入了一些文学社团,但并没有什么目标。大一时系里搞了一次征文,要求每个宿舍交2篇。结果宿舍里谁都不想写,我就自己写了2篇。没想到文章被同院的师兄看中,然后带我加入记者团,还给我介绍了很多趣味相投的朋友,这些人后来成为了我最好的朋友,毕业后仍然经常联系、相互支持。后来,我因为记者团的经历留校了,我和老婆认识也是其中一个朋友牵线搭桥。所以我常常和大学新生们讲,大学里有人生最美的邂逅,但前提是你不能宅在宿舍里;大学能给你一大笔财富,但前提是你必须下注。

大学四年,除了学习和你需要坚持的事情,不要把大学生活过得千篇一律、了无生趣,多去没去过的地方走走,多尝试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多认识一些看似无关的人,多看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说不定哪里就藏着人生至宝。甚至是多说一句话、多打一声招呼、多发一封邮件、可能就多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 以上三点严格上来说也算不上是规划,但我认为,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或许能对大多数人有帮助,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简历和一个满意的人生。又一年高考(精品课)尘埃落定,一批高三考生家长即将成为大学生的家长。笔者担任班主任多年,还从事课堂教学,并参加招生工作,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各环节,与大学生家长们有着全方位、全流程的接触,颇有些感触,因此想谈谈如何当好大学生家长这一话题。为人父母,舐犊情深,从孩子们走出家门、步入学校开始,瞻前顾后周详考虑各种问题,都可以理解,然而不少家长对于大学和大学生的认识在想法和做法上有着一定的误区:第一,混淆高考分类、大学学科、工作部门的差异和区别。这一现象与我国目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和历史发展有关系。目前高考分为文、理科,学科分为理、工、农、医等,走向社会工作,又有部分部门与学科名称接近,这样分类虽叫法上“差之毫厘”,但有时实际含义却“失之千里”。作为家长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做好孩子的未来规划,做好大学生成长的好帮手、好参谋。当然,人才培养是国家大计,除了家长,学校也有责任,在做好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导向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第二,把孩子送到大学之后开始“大撒把”。学生走出家门,来到大学,是走向社会的中间阶段。这一阶段虽然离开了父母羽翼的保护,但绝对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完全把孩子托付给学校。一方面,家长作为陪伴大学生18年左右的人,所谓知子莫如父母,比较学校老师而言,更熟悉和了解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虽然有各种学工制度,但相对而言,工作资源的短缺、考核评价制度的偏差等客观因素,学校方面不可能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的精准培养方案。最典型的是一些高分考生到了学校之后,没有了高中时期的那种约束,挂科科目数量惊人,甚至连毕业要求都达不到。第三,将高考的遗憾延续到大学校园。不可否认,由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稀缺,以及高考中存在的偶然性,难免会造成有些学生无法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怀着对“梦想”的坚持,有些家长从高考填报志愿的那一天起,就鼓励孩子树立考研(课程)目标,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作为大学毕业四年后的去向。应该来说,这种做法大体上值得鼓励,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对于一个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的事业发展仅仅是存在想象时期的学生来说,过早固执地坚持一个方向,存在着选择错误的风险,也不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其实,有不少著名学者在他们上大学的时候,也有过所谓的“专业”或者“学校”选择纠结,但放下这种执念,认真地了解自己的学校、自己的专业时候,发现自己慢慢喜欢上了,并成为事业的选择,做出了一番令人敬佩的成就。为了避免以上误区,让大学生们在校园的四年更加快乐成长,笔者建议家长:第一,多渠道、多方面了解自己孩子所去的学校。目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仍然处于一个重要时期,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在不断更新各个高校的发展情况。出于不同目的出台的各种有关高校的情况,由于角度不同、数据来源不同、口径不同,对高校情况的介绍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在互联网背景下有时候还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加以放大。以排行榜为例,除了两三所实力超群的高校排名基本稳定,大部分高校的排名还是有一些变化的。学校作为大学生四年成长的场所,是一个立体多方面构建的“小社会”,作为家长,不仅要了解学校的校园设施环境硬件情况,还要了解学科建设情况、师资队伍情况等软件情况,更要了解学校的学习风气、学生工作开展情况等文化氛围、学校领导班子的风格特色,甚至于校友所折射出来的培养导向。一个良好的大学气场,对于塑造一个人终生持续性发展是一种核心稀缺的基础要素。第二,多层次、多方式与学校各方面联系。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高校各部门、各层次的教师都是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愿意和家长保持畅通的沟通,而且有些学校也有一些良好的制度和做法,例如大一新生的成长报告制度,通过信件的方式,将大一学生第一年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向家长进行报告。家长可以在对孩子所在高校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上联系学生所在的班主任、辅导员,在孩子的未来工作就业上联系学校就业管理部门,一些专门性的问题可联系学校的专业部门,例如心理问题可以联系所在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另外,虽然存在着代沟问题,但在需要和孩子的同学、学生组织联系时,也不要犹豫,可以在其他联系渠道帮助下建立沟通。第三,多元化、多角度理解孩子的成长。了解情况、沟通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帮助他走得更远。一方面,要鼓励孩子根据自身情况,树立大学和人生的远大目标,激励他们为了这一目标努力学习,当然,这种目标要尽量多元化、个性化地量身定制,不可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参照系;另一方面,有时候现实总是和理想存在着一些差距,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家长要理解自己的孩子,怀着“爸妈等你回家吃饭”的心态,静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