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亦称“银铤”、“银锭”、“银笏”、“马蹄银”、“宝银”,也就是所谓的“银两”、“银子”,是我国在1933年废两改元以前的主要货币。因为在流通时须成色鉴定和秤衡重量,故称“秤量货币”。
“元宝”一词,始自于元朝。据《元史•杨湜傅》记载,至元三年,杨湜任诸路交钞都提举,请以平淮库的白银熔铸成锭,重伍拾两,名曰“元宝”。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的意思,以后元宝成了银锭的通称。
&
左:长:6.2cm 宽:5.3cm 高:2.2cm 重:356.3g
右:长:6.1cm 宽:5.3cm 高:2.5cm 重:345.6g
明清银锭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间,外表具有银的特殊光泽和温润。因浇铸时范中残留有气体的原因,银锭底部都有不规则的气体空洞,俗称蜂窝。
蜂窝是鉴定真伪和成色的重要参考条件。
蜂窝较深、洞圆润光亮、神气足、有彩色光泽者,成色必好。银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常有一层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银。
&
曲比先生的这两枚银锭表面两侧与顶部皆刻有字样,两侧弧形很规整,由底两侧至翅尖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弧度,整体上给人相当美的视觉感受,常常会因此而爱不释手。
白银的颜色白润而沉稳,银锭气孔中有金黄色的多彩宝光,银锭本身色彩为雪白色,老银锭由于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们触摸、氧化等损伤,银锭已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这种银锈和包浆的颜色大多为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