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积极鼓励
孩子有想争第一的心理是正常的,这说明孩子有上进心,要积极鼓励孩子的这种心理,任何事情都想去争第一,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第二,学会接纳
所谓学会接纳,就是说全力以赴的去争取第一,当结果出现的时候要拥抱结果,接纳结果,而不要纠结于自己没有去当第一。如果有过多的负面情绪,那就不太好了。这方面我喜欢跟孩子一起看比赛,当外国人获得铜牌或银牌的时候,他们都非常高兴,而中国运动员获得亚军、季军脸上却写满了一脸的不高兴,我就跟孩子交流,我说,运动员积极争取了,心里边儿需不需要那么难过呢?孩子说不需要。我说我们要全力以赴争取好结果,至于最后出现结果要真心的去拥抱结果。
第三,学会尊重
所谓学会尊重,就是当自己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的时候,要学会尊重对手,尊重同伴。我跟孩子讲古代的时候,赢了的人都会说一句话叫承让承让,意思就是说,并不是我厉害,而是承蒙你的关照和谦让,我才拿到了第一。孩子也要学会尊重对手,并不是自己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别人让了自己,这样的话,孩子就可以形成谦虚的品质。
有些孩子就是非常好强,什么都要玩好的、穿好的、吃好的,看到别的孩子有什么就要什么。这些习惯和家长的不正确引导有关,那么孩子太好强,父母该怎么办?作为家长要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特征,因势利导给予正确的教育。可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了解原因,讲清道理。
有的孩子异常好强、自信,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坚持自己的意见。成人应理解儿童心理上的变化,而且要有意识地注意和接受他们合理的自主要求和探索行为。有时孩子对大人的话不肯接受,进而造成僵局。在这种情况下,成人要了解孩子不愿接受的原因。
这种原因可能来自各个方面,如所提要求的内容是恰当的,但不合时机,孩子缺乏情绪准备;孩子对要求的理解偏差,或成人引导不够;孩子对要求兴趣不大或以往有过愉快的体验等。这时,家长应进行晓之以理的教育。讲道理时,不能太抽象和过于深奥,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同时要特别注意反馈,允许孩子争辩和反驳。
当孩子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听话时,家长要冷静,不要恐吓孩子。因为强制性的教育,孩子是被动的、不自觉的,长期使用会造成孩子胆小、爱撒谎等不良行为。家长可用有趣的玩具、新鲜的事物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平静下来。
三、不应当众批评孩子。
对于好强的孩子,千万不要在亲戚、朋友面前揭露孩子的短处或缺点,更不应该当众责备甚至辱骂孩子,这样会使孩子的自尊心丧失殆尽,因为好强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
四、让孩子学会欣赏他人。
有的孩子很好强,感觉比某个同学一定要强才行,比如穿衣戴帽上等等,这时父母要告诉孩子,你不能只看到他人的外表。要多找找别人的发光点,学会欣赏别人,这样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不要总是一味的追求超过别人,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长处,比如语言能力强,要继续发扬;短处,比如唱歌不好,要主动向唱歌好的同学学习。
五、不要把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
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好强心理,比如平常父母在孩子面前说“xx学习多么好,弹钢琴多么好”等等,孩子听了心理就会出现不平衡了,他们会感觉父母对自己不肯定,不认可,慢慢就会变得争强好胜了。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孩子总有闪光点,不要把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
不同的孩子适宜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管怎样,只要我们给孩子充分的爱,并用恰当的方法,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