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常见问题

家长的想法 与孩子的想法 要是强迫孩子做不愿意的是会怎么样?

常见问题
  • 2023-08-19
  • 浏览

摘要:人们总是通过“客我”的心理镜子来看自己是否符合他人、社会的要求和看法,按照他人的评价、要求、期望以及社会的伦理道德、传统的风俗习惯来调整自我,以牺牲主我的方式来实现主我与客我之间的和谐。所以,中国人总是很难自己为自己做主,过去依赖“真龙天子”“太平宰相”“青天老爷”替自己做主,现在依赖“杰出领袖”,没有想过自己作主。

常常会有一些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
孩子太淘气,总是不听话,怎么办?
再问怎么淘气不听话了,他们就会说,让孩子别玩水偏偏玩水,叫她写作业不好好写,或让他别玩手机却还在玩,等等。
首先,如果大人可以玩,孩子为什么不能玩水和玩手机?其次,什么叫做不好好写作业?是不是要按照家长期待的方式和要求去写才算呢?
在我了解的这些“问题”背后,常常发现,是家长把自己的想法和期待强加到了孩子的身上,要求孩子以他们认为的“唯一正确”方式长大。
最常见的是,家长总说是为孩子好,然后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不管孩子接不接受,愿不愿意。
一些家长觉得这样让孩子做“正确的事”,就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比如其他事情都不能做,但一定要好好读书,而且学习成绩好,必须领先。
问题是,许多家长强迫孩子做的,常常是家长自以为的“唯一正确之事”,而排斥了其他各种可能性。就比如上面的例子,孩子可以玩水,也可以不玩水,这有什么问题呢。
一些家长的眼中,世界非黑即白,正确的只有一种,其余的都是不正确的。
这是因为我们童年时受到的教育,父母是唯一的正确标准;在学校,老师是唯一的正确标准。
甚至,我们的所有考试中,正确答案也是唯一的。
人生不是在做是非题,何况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个性思想都不一样,你“唯一的正确”只会让孩子失去人的灵活和无限可能性。
教育的本质是爱,主体是孩子。
而孩子最初是通过感受和感性认识来形成自己的人生智慧与底色的,感知父母的爱,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被看见,是他们作为人的自我感和价值感的形成基础。
马克思说:人之为人的基础就是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本身。
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是创造性的感性生活。动物只是一代代在复制自己,而人类却可以一代一代地发展自己。
因此,人最大的价值在于他们有自由的思想与创造性。教育也需要以人为本,才能发挥出受教育者自己的最大潜能。
把人“物化”或把物“人格化”都是违反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性的。
用一个人赚了多少钱来衡量成人的存在价值,或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存在价值,就是把人“物化”的一种体现。
如果以这样的价值观来进行教育,必然会扭曲了孩子的本性与人格。
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里的“人”,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而不是仅把“自己”当成现实的人,而把“别人”作为抽象的人。否则,就会出现“个人至上至尊”或极端自我中心等现象。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家长把自己当成现实的人,把孩子当成理想的人,就很容易造成家长在孩子面前唯我独尊,以自己的需求与期待来要求和控制孩子,让孩子牺牲自我意志来服从家长,迎合或满足家长的需求。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许多传统家庭中是很常见的。
我国是一个集体主义至上的国度,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例如,“三纲五常”虽然过时了许多年,却依然残留于许多家长的教育潜意识里。许多家长要求孩子听话,控制子女的人生,没有把子女看成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人。
长期以来,我国很少有真正的“个人”。
在古代,我们有皇帝、达官、布衣等。那些达官贵人们表面上看起来我行我素、颐指气使,其实那都不是他们个人的人格,只是一种身份和角色而已。
真正的他们也是身不由己,听命于他人。一旦他们离开所代表的族群,脱去了角色的外衣,他们的个人便什么也不是了。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就缺乏一种独立人格、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
人们总是通过“客我”的心理镜子来看自己是否符合他人、社会的要求和看法,按照他人的评价、要求、期望以及社会的伦理道德、传统的风俗习惯来调整自我,以牺牲主我的方式来实现主我与客我之间的和谐。
所以,中国人总是很难自己为自己做主,过去依赖“真龙天子”“太平宰相”“青天老爷”替自己做主,现在依赖“杰出领袖”,没有想过自己作主。

比如,美国普通家庭的孩子,个个可以拥有总统梦,而我国的孩子只会常常被父母赋予这样的期望:通过考试实现功名成就,光宗耀祖。

家长的想法 与孩子的想法 要是强迫孩子做不愿意的是会怎么样?(图1)


这就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由来。
一直到现在,许多家长依然沿用这样的理念。而我们的时代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家长的教育观念如果还没有改变,还在热衷于控制和强迫性的教育,让孩子一味地听话,服从家长安排,而不能有自己的不同想法,不能有他们自己个人独立的意志,就很难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环境下的孩子。
现在许多家长为什么会焦虑?就是因为自己很难适应新环境的发展。
他们把这种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就会对孩子的未来特别担忧,对人生失去了掌控感。
只有孩子的表现符合家长期待时,他们才会有一点点踏实,至少让他们觉得掌控了孩子。
于是他们会把所有的劲用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表现捆绑在一起。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其实,这也是家长们没有自我的一种体现。
可这也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他们按照家长的想法与意愿,复制着家长的行为与思想模式,不能突破,无法创新。这样只会把孩子的无限可能性和创造性消灭殆尽。
人类之所以能一代代地发展自己,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突破上一代局限的潜质与能力。
孩子也是在批判与继承家长思想的过程中得以发展突破的,而不是单纯的复制。
孩子的叛逆和不听话,意味着他们在成长。所以,家长要允许孩子和自己的期待不一样,允许孩子不听话,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是他们在努力突破父母的局限,探索自己的人生。1、强迫留下自卑
面对父母的强迫行为,不管这个初衷好坏与否,孩子感受到的都会是来自父母的权威,体验到的都会是自己的弱小,而这就是自卑的根源。
当一个孩子体验到自己的弱小,父母的逼迫时,他可能会认为自己不被爱,不被接纳,而这样的想法他是没有办法消化的,即他们没有办法合理化。
所谓的合理化是一种心理防御方式,就是为自己已有的认知做辩护,比如在我们已有的认知里面,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可是突然有一天,爸爸妈妈不仅骂我们,还打我们。那么如果是一个小孩他就无法认为爸爸妈妈这是为了自己好才这样的,于是他就会很矛盾。
于是他就会把这种不好的体验压抑到自己的潜意识里,结果就是在成年之后,当有相似的场景出现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自卑,比如当对方有权威、强大、逼迫得时候。
2、习得逼迫行为,变得不会沟通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孩子模仿学习的主要对象就是父母,于是父母强迫他们,相当程度上是教会了他们利用强迫解决问题。
他们可能会在其他地方用强迫的方式对待其他人,或者当自己长大后也用强迫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和任何一种人际关系一样,亲密、健康的亲子关系必须建立在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之上。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帮助孩子做出选择,我们需要教会他们自己做选择,因为孩子只会对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有责任感。
举个例子,三年级的小明,下午放学回家,不愿意写作业,要看动画片,这时候妈妈要强迫他吗?
妈妈要做的不是强迫他去写作业,而是心平气和的和他沟通,帮他分析清楚不写作业的后果,比如需要熬夜,可能会被老师当众批评…。
然后剩下的就需要他自己去经历和体验了,也许只有当他没有写作业,第二天接受了一系列负面评价之后,他才会意识到自己错了,他才会反思,是不是辜负了妈妈的信任。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越小的孩子,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败得失,除了有心理上的意义,现实意义有时没那么大。
所以要让孩子尽可能更多的做自己,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这样他们才可以发展出丰富的人格基础。

而父母的强迫恰恰与此相反,是一种让孩子不能做自己,不能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的做法。因此,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从心理发展的角强烈建议父母们,多和孩子真诚、平等的沟通,沟通不成功就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尽量不要强迫自己的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毕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