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他最近发现自己家的孩子思想十分的固执,自己常常会因为孩子的一些很奇怪的逻辑给气到。
就拿刚刚发生的一件事情来说,他们家的孩子开始上一年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校服,而大家都知道寻思的校服一般都分冬季的和春季的。因为因为我朋友是住在南方地区,天气都比较湿冷,衣服不容易干,然后我朋友就想要让孩子穿上春季的校服和夏季的校服,因为这个天气时好时坏,有些时候在这个季节还会有一些高温的时间段,有些时候又会很冷。
他怕孩子只穿夏季的校服降温可能会着凉,穿冬季的校服升温可能会热,所以我朋友就让孩子穿两件校服,这样子孩子就可以灵活的去调节自己的衣服,并且也保证了他不会出现没穿校服被老师责怪的情况。
我相信我朋友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大多数父母都会想到的方法,因为我们都认为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但是我朋友的孩子说什么都不愿意,他觉着这样子的处理方式不是很好,他只想穿一件校服,他觉得这样很奇怪。
然后由于孩子出现这样的想法,导致我的朋友觉得他的孩子很固执。我觉得大多数的父母应该在和孩子的交流的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有争执有矛盾的情况,往往这个时候父母会认为自己家的孩子非常的固执,不懂变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导致了孩子会出现这样子固执的思想?其实说是因为孩子的思想固执,实际上是因为由于孩子被自己定势思维所束缚。
定势思维
什么叫做定势思维呢?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心理效应。其实指的就是人会由于过往的一些经历形成一些比较固定式的思维方式,而且这样子的思维方式就称为定势思维。其实定势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见得到,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常规性思维也算是定型思维中的一种,就拿水往低处流这句话来说,这句话本身是没有太大错误的,但是放在一个特定的场景和特定的物理装置,水就会表现的和我们以往所认知的水“不太一样”。
它会出现自动流向高处的运动。而像这样的常规性思维,实际上就像定势思维一样。我们对于这样子的想法习以为常,这样也就很容易会出现别人所认为的固执的情况。
打破定势思维
司马光砸缸实际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打破常规定势思维的事情。为什么司马光砸缸这个事情会在当时的那么封闭的一个环境里面传播的那么快,就是因为司马光相对于跟他同年龄的孩子来说,他有一种打破定势思维的勇气。因为相较于他们那个年龄的孩子来说,那个缸的高度对他们来说过高,当朋友不小心掉进去的时候,其他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对这个大缸束手无策,并且自己不敢上去,也觉得自己完全撼动不了这个庞然大物。
孩子一般会对大件物品感觉到害怕,再加上朋友掉进去出不来的情况,会让孩子觉得这个大缸好像把自己的朋友给吃掉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场有很多的小孩子会哭的原因,但是为什么司马光那个时候会做出砸缸的行为,其实是和他从小到大长大的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有关。也就是说,定势思维实际上是一个可以被打破的思维,但是如何培养孩子勇于去打破定势思维是父母们都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那么到底怎么做可以让孩子自己开始学会去打破定势思维呢?
第一,要懂得让孩子学会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学会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呢?实际上父母们可以选择一些益智类的游戏来和孩子们进行玩耍。就比如说速度扫雷或者是其他需要运用到反向思维的游戏。为什么要让父母们选择这种类型的游戏呢?
实际上这种类型的游戏就是让孩子开始学会使用反向思维来进行对事物的思考。那么当孩子们开始接触反向思维,开始学着用另一个方式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让孩子学会转变自己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拿数独游戏来说,父母们可以带领着孩子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们可以挑选那些在一局游戏里面,会有一个节点,出现两种推测结果的数独图来让孩子们去玩。
说起来好像这种数独图很难找,但是其实只要去选择一个比初级阶段高一点的,因为数独图里面大部分都要应用到这样子反向思维去思考的方式,其他的游戏也同理,父母们要好好挑选,在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去培养孩子们的反向思维,以此来达到转变孩子思维方式的目的。
第二,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环境。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沟通环境?想必大家都知道,对于一段健康的亲子关系来说,拥有一个良好的亲子沟通环境,对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或者是父母想要对孩子进行的亲子教育,都是有很大的帮助。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环境,实际上也是在给父母们一个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孩子的“固执”的有力工具。
第三,可以让孩子去了解批判式思维。
什么叫做批判式思维呢?就是对于别人和自己所说的话,别人所认为的事情不要全盘的接受,而要有自己的思考。这样子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批判式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会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对于别人所所传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不会全盘的接收,他会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他会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有很多人不太赞同让孩子接受批判式思维,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样子会让孩子失去他们本来对于这个世界的善意,他们会习惯性的去批判别人。
正确的批判式思维并不会带来坏影响。
实际上正确的批判式思维并不会带来上面父母们所担心的那些问题。批判式思维实际上只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让孩子开始对于他所接触到的事物,建立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判断。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来看,父母们可以把让孩子接触批判式思维看作是孩子开始学习独立思考的一个起点。其实如果父母们想要让孩子学会去打破定势思维,实际上要培养的是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思考的能力,父母们可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向孩子传输一个观念,就是不要被当前的局面所束缚。
第四,要让孩子懂得跳出当前局面,去客观看待事件。
实际上这个观念指的就是,让孩子懂得跳出当前的局面,懂得不用一个主观的小范围的去看待当前所发生的事情,而是把自己从当前的事情剥离出来,进行尽量客观的看待这件事情的行为。就拿开头的例子来说,我朋友的孩子他把自己的思维定势在尽量穿一件校服这件事情上,但实际上他本该注意到是他需要穿学校的校服,同时也要保证自己在校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也就是说我朋友家的孩子会让我朋友觉得他“固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懂得跳出当前局面,去客观看待事件,所以父母们就应该从这方面去进行解决,尽量去培养孩子拥有这种“跳脱”思维的能力,父母们可以选择多视角分析的方式,去跟孩子进行讨论自己对于多个角度的想法,然后跟孩子去感受在不同视角看到相同事务的不同面的奇妙感,这样可以让孩子开始慢慢掌握多角度思考的能力。答案是,个性固执的孩子常常会让父母在教育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可是只要教育得当,具有个性的宝宝也许将来会更有成就。 1、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很多时候,倾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对于有主见的孩子来说,在那些与他有关的事情上,多听他的意见,是让父母孩子都感到轻松的一种方法。父母需要掌握一个原则,只要是不危及安全、不伤害他人、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譬如他想与小伙伴一起玩足球,就不必强求他与父母一起去公园。 提示:在和固执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要学会谈判技巧,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宽松7a64e58685e5aeb931333332636336,从中柔和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千万不要试图与他硬碰硬,不然肯定是一个难以收场的结果。 2、教孩子取舍和谦让 父母不妨经常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真正聪明的人常常以退为进。如果两个小朋友都想玩那个玩具,并且争抢起来的话,最后反而谁都玩不上或玩不好。不如大家轮流玩,不但可以更早玩,而且大家还可以商量出更有趣的玩法。 提示:对于比较固执、有主见的孩子,就不必再强调让他争第一的概念。而是在孩子4岁以前就让他逐渐学会谦让。 3、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其实,孩子固执的性格多半来自父母的性格基因,所以在“改造”孩子的同时,父母也别忘了自我修炼。如果很难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判断,那么可以多听听周围人的意见,经常自我反省。 提示: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太固执己见,不仅是对孩子,而是对待所有的人。尤其是在晚餐时,应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为小事而争吵。 4、不要过于迁就孩子 即使用再多的策略和招数,有时还会觉得对待固执孩子是一场耐力测试,如果所有的宽容、理解、尊重或民主都不能奏效时,也应行使父母的权利。譬如到了睡觉的时候孩子仍拒绝上床的话,可将他抱上床,并且告诉他:“睡觉的时间到了,即使你现在睡不着,也必须在床上呆着。” 提示:在为固执宝宝定规矩时,既不要抹平孩子的“棱角”,也不要过于迁就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感叹他有多倔,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特殊的孩子,或者让他自以为有权肆意妄为。 1、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 2、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 随着宝宝身高体重的快速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也逐渐成熟,很多事情通过宝宝们自己的努力都能完成。因此他们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去做新的事情。但很多家长由于害怕宝宝受伤等原因,都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于是宝宝就会产生了反抗的情绪。 3、宝宝自我情绪控制的不成熟 对于没有经历过很多事的宝宝来说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感到不满,就会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吵嚷、哭闹通常是他们主要的宣泄方式。而父母们就认为这是孩子们在无理取闹,是他们叛逆的表现,于是便去制止和反对他们,从而导致了宝宝的反抗行为。多带孩子到游乐场玩,让他学会排队买票、排队上滑梯、按秩序上,等前面的滑下后自己才开始滑,学会同不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1、生活处理 固执的宝宝常常说一不二。例如:吃饭要爷爷奶奶喂,缺乏自理能力,如果不喂食就大哭大闹,甚至情愿挨饿。有些宝宝喜欢攀高或者触碰危险的东西,由于家长只是一味的阻止而没有适当的引导,导致宝宝不理会家长的劝阻,反而继续按自己意愿做事情。 2、学习固执 有些宝宝开始学数学的时候,妈妈发现宝宝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回答。无论妈妈重复教了多少次。但不能说在这方面的固执有好坏之分。在学习上的固执还有其积极的方面,个性执拗的孩子往往比较专注,这对于他以后的学业很有益处,他们会在更短的时光里操纵一门技巧工种;其三是这种性情如果能与耐力配合的话,通常做事情胜利的机率会比拟高。 专家观点: 孩子的固执往往只是表面现象,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出现状况总有一定的原因。当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动机后,再抱着理解的态度,巧妙地用其他办法调和,结果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