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在长江下游广达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起了王国。良渚古城选址三面环山,有宫殿、内城、外城,有发达的水利系统,有等级分明的墓葬群等,逐步发展成了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7月6日,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大会主席、阿塞拜疆文化部部长阿布法斯·加拉耶夫的木槌重重落下,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而良渚,以它独特的魅力与厚重的历史,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
良渚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曾两次去视察,明确说:“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它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良渚的水坝是五千年前世界最大水利工程,应该是世界范围内同时期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要修建这样一个水利工程,要动员上万人,耗费数年的时间;
良渚城墙是五千年前世界最大工程。城墙修建在沼泽之上,为了能建城墙,需先从外边运来大量的石块铺垫,再从外边运来黄土放在上面,是一个大型工程。在5000年前后的整个世界范围,工程量是最大的,这一点是良渚进入文明的比较确凿的重要的根据之一,也就是最高等级的人才能够动员这样大的人力。
想了解更多关于良渚古城的故事?一起来探一探5000年前的历史密码。
宫殿区规模庞大
良渚先民在房屋选址时,会细致查看聚落的地形,尽量选择地势较高、洪水难以淹没的地方居住,其中不少重要建筑还建在高大的台基上。
其中,莫角山台地尤其壮观,是良渚古城内的宫殿区。莫角山台地整体呈长方形覆斗状,东西长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台顶与周边稻田的高差为9米至15米。如此规模庞大的建筑台基,其主体部分主要为人工堆筑而成,堆筑的土方总量约211万立方米。
玉器精美世所罕见
良渚文化墓葬中有蔚为大观的用玉场景,不仅表明以琮、钺、璧等玉器为载体的精神信仰在当时已得到广泛认同,同时也显示一种建立在等级分化基础之上的规范化用玉制度业已形成。
其中,反山王陵已发掘的11座墓葬中,出土了1200余件精美陪葬物,90%以上是玉器,包括“琮王”“钺王”。其中,“琮王”高约8.8厘米,射径17.1厘米至17.6厘米,孔径4.9厘米,重达6.5千克,体积、重量等均为现存玉琮之最。
城市体系完善
良渚古城是良渚文明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良渚先民兴建起城市,体现了高度的规划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呈现宫殿区、内城、外城。莫角山为城中心宫殿区。分等级的墓地(含祭坛)分布于反山等地。内城由四面城墙围合而成,城墙周长近6000米,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城墙墙体宽约20米至60米,墙体内外两侧还有一些凸出的形似埠头的构造,以致墙体最宽处达到150米。外城位于内城外围,面积约350万平方米,由17处断续分布的人工营造台地构成。
稻作农业发展程度高
良渚先民通过“饭稻羹鱼”辅以狩猎和饲养家畜来平衡膳食。他们以稻米为主食,以猪、鹿为肉食,以鱼、螺蛳等为水鲜,以甜瓜、菱角等为果蔬,饮食结构丰富多样。良渚古城远郊茅山遗址发现了一处大型稻田遗址,总面积达80多亩;古城内的池中寺遗址出土了20多万斤碳化稻谷,被称为毗邻莫角山宫殿的“皇家粮仓”。这些都实证了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
堤坝系统世界最早
良渚古城整个水利系统形成了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水库,库容量超过4635万立方米,直接保护范围为100多平方公里。良渚水利系统先于“大禹治水”千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良渚古城西侧的11条水坝,为高、低坝相结合的大型水利工程,蓄水量加起来超过4个西湖。它们既能用来抵御天目山脉的洪水,还能作为水路用于出行和运输物件。
当时的河道两岸分布着成排房屋和临水码头,良渚先民乘独木舟、竹排穿梭其间,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情传承至今。茅山遗址中,发现了国内考古发掘中最长、最完整的史前独木舟。古城东侧的美人地遗址上,发现了良渚文化晚期的河道及河岸堆积。
符号系统丰富多彩
良渚陶器、石器、玉器上有各式符号,有的依物赋形,如同甲骨文;有的包含了抽象的笔画组合,与现代汉字相像。除了著名的“神人兽面纹”,良渚先民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符号系统。
良渚古城遗址历经83年,4代考古人艰辛发掘、当地干部群众持之以恒的呵护,良渚古城遗址终于以真实性、完整性得到了世界范围的一致认可。此次的申遗成功不仅是给中国添了一份骄傲,更是改变国际上对中华文明的认知。相信随着中国崛起,更多的有偏见、不正确的国际“老观点”“老论调”会被剔除,更多的实际行动会彰显中国发展的加速、华夏巨龙的腾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