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心理学显示,孩子在小时候得到的爱意越多,孩子长大后更容易体贴宽容他人,更懂得去爱别人,同时也更有自信,内心也往往更为强大,在学业、事业和家庭方面的幸福指数也往往更高。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在某些情况下,说出口的一些话会触及到孩子们内心的心理防线。接下来,小编要给大家划重点敲黑板:下面列举了部分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日常行为,大家是否看到自己的影子呢!
1、骗孩子:“妈妈不走,就在家陪你”
有一次跟闺蜜准备一起去看电影,但是她家的小女儿好像感觉到了妈妈要出门了,立刻就开始哭闹,不让闺蜜出门。为了哄宝宝,闺蜜一本正经地骗宝宝:“好好,妈妈不走,就在家陪你好不好呀!”后来我们趁着宝宝没留意的时候,悄悄溜走了。。。关门的刹那,听到了宝宝炸雷般的哭声……
在“大的让小的”其实是大人想当然的想法。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我们一代一代都是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让小孩子去承担这么重的道德包袱未免有些沉重。如果在孩子争吵时,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借用这种传统礼貌规则来“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结果往往是大孩子认为父母偏心或者嫌弃他,而渐渐变得叛逆或者不自信,部分孩子可能还会采取叛逆的报复手段,比如故意做坏事,或故意学习糟糕,甚至伤害年幼的弟弟妹妹。而比较小孩子却恃宠若娇,变得越来越任性。让,确实是一种美德,但应该不是一味的纵容与相让,大宝可以让小宝的前提是,要教育小宝懂得尊重大宝,不能单纯要求大宝做无原则的谦让。
4、小朋友们最讨厌爸妈说“你看人家谁谁”
这估计是中国大多数父母的通病吧,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在很多父母的眼里,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做的好。小时候也是一直活在这句话的阴影里,挥之不去。
可能不少父母以为,这种做法会激起孩子的斗志,其实不然,并不是对所有小朋友都有效,甚至会适得其反。耶鲁心理学家Mark Sheskin在2014年的研究也发现,5、6岁的孩子已经会在意拿自己跟其他小朋友的优势作比较。倘若父母经常表扬称赞宝宝,作为受到肯定的孩子,他们行为上会比较容易呈现正向、乐观的行为,相反的,时常被否定的小孩,比较容易悲观、负面。 所以为人父母还是要三思而行啊!
5、爸妈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儿啊“
我们经常在超市、商场、游乐场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哇哇大哭,家长很是生气的指责他其实不只是大人需要面子,小朋友也需要面子,当父母对孩子不够尊重,那么孩子可能会变得故意不听话,也会给教育带来麻烦。对于宝宝的无理行为,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大哭大闹,最好就是以冷处理的方式,把他撂在房间里让他独自冷静反省;如果宝宝只是有点情绪失控,家长不妨以柔克刚,给他一个拥抱,宝宝很容易在妈妈爱的抱抱中平静下来,告诉他这样做的后忙对孩子说:不好意思!这位妈妈为了不让对方尴尬随口就说孩子内向,却没见此时,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脸通红,在妈妈身后躲得更紧了。
标签,于是一个笃定不爱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被妈妈强化出来了,这样就容易让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长、自我构建。见面问好是一项基础的社交礼仪,也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但若是采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会事与愿违,尤其是对于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实际上,要培养孩子“见面问好”的礼貌习惯,并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样就好。如果爸妈总能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见面问好”的好习惯。
父母往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错误的的相处方式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找到适合自家宝贝的正确教育方式,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前段时间朋友见面,她一脸担忧的说,孩子好像有点自卑。去学校参加亲子活动的时候,小朋友要上台表演节目,别人家孩子都喜气洋洋,昂首挺胸的,只有她家孩子,站在角落,畏畏缩缩,手脚都放不开。 这也是在对比之下,朋友才有这方面的意识,平时只有孩子自己在家里,也没感觉到。这下让朋友觉得很内疚,是不是对孩子太忽视了。 之后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尤其是外出跟人交流时,朋友都会多注意一些孩子的举动和反应。结果就发现孩子一出门,见别的大人或小孩子时,都不愿意多说话,总是低着头待在自己身边。由于平时别人都会夸孩子稳重听话,朋友也没放心上,只当是在外怕生比较腼腆,还总是附和别人,没意识到有什么不对。 朋友现在算是发愁了,特别担心孩子的性格,自大点还能敲打敲打,自卑只能慢慢鼓励着。帮孩子克服自卑,虽然是一个努力的过程,但只要家长找对方法,这个事也很容易。 孩子“自卑”到“自信”的距离,只差一个“暗示”,你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