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做事磨蹭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还没有时间观念,他不知道时间对他来讲意味着什么,因此,培养时间意识对磨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微博]要想办法使孩子认识到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要想办法让孩子明白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的道理,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十分珍惜时间的故事,还可以在孩子的卧室里张贴一些名言警句来提醒孩子。另外,与孩子一起讨论磨蹭的害处也必不可少,家长要明确向孩子指出磨蹭是有害终生的坏习惯,一个做事磨磨蹭蹭的人会白白浪费许多时间,这样的人不仅做事效率不高,而且还会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2、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积极动机,孩子受到的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也就越高。一般的孩子都较为看重来自外界的承认或认同,所以,要想让孩子不再那么磨蹭,父母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是必须的。如果父母能经常对孩子说:“你如果再快一点儿就更出色了”,“你现在比过去有进步了”,“你看你做的多快”,“做的真棒,加油啊”,“真好,现在用不着老提醒你了”,孩子便会受到正面的外部刺激,而这些真诚的鼓励是能够打动孩子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下次做事就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快点儿。另外,为了使孩子更有动力,当他做事的速度比以前加快时,或者当他达到了大人的要求时,父母还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物质奖励,比如给孩子加一个小红星,带孩子外出游玩,给孩子买他想要的玩具等等。用鼓励和奖赏来“催”孩子做事,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如果只是爱而不去教育,那是母鸡都会的事情。好多家长困惑的原因是,为什么我们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的爱,孩子们对父母没有一点爱的表示,麻木不仁,甚至作出伤害父母的事情呢?第一、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认可和鼓励,当孩子小的时候,所有的家长都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常这样说吗“宝贝,来让妈妈吃一口”、“给爸爸块糖”等等,孩子也会给父母一些东西,可是当孩子送东西给我们 的时候,我们由于爱孩子舍不得吃掉孩子送到我们手里的东西,没有接受,只是夸一句。“宝贝真好!”。
孩子给大人东西是因为他爱你,但是当父母的却拒绝了孩子的爱,时间长了便流于形式,或者说孩子觉得反正大人呀不吃,给不给无所谓,爱的萌芽从此枯萎了,所以要从小让孩子懂得示爱也应该的是快乐的,这样就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第二、把对孩子的爱作为让孩子努力学习的交换砝码,或者做不做某见事情的条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希望,家长把大量的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甚至宁可自己包屈也不让孩子包屈,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有出息,可是往往是与愿违,播下的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了孩子的思想包袱,成了束缚孩子发展的桎酷,这样爱不是甜美温馨的,反而是一种罪恶,好多这样的家长,以学习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对孩子提出条件满足的依据,分数高要什么给什么,赞美语言不绝于耳,低了什么都是错误的,有的 还是一顿拳脚相加,这难道是爱孩子吗,你满足了孩子不正当的请求简直就是害了他。第三、家长把爱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中,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有的家长把孝敬老人作为经常性的话来教育子女,为的是自己将来有个好的晚年,可是当父母的家长是不是当着孩子的面有孝敬自己父母的行为?有的人为了父母的养老金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斤斤计较,更有甚着,虐待自己的老人,你的行动胜过千万次的说教,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充分说明身教的作用。第四、漠视孩子的爱心。人人都喜欢被别人认可,有句俗话说的好,如果你想让别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给他贴什么样的标签,也就是说赞美对方具备什么样的优秀品质,被称赞的人逐渐地就会用人们赞美的品质约束自己,形成了良好的品质。所以要经常用语言去塑造孩子。从细微之处发现孩子的爱心,去鼓励欣赏。孩子有时候帮助家长做一些事情,可能出于好奇,或者是显示自己已经长大,但是人生第一次往往不会如意,大人也是这样,可是家长却往往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对孩子的行为不去引导和鼓励,不认为孩子是对父母的回报,如果家长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孩子会觉得付出爱心也会有成就感,会不断懂得付出。有些家庭不和睦的夫妻,当孩子干涉夫妻争吵的时候,大人认为是两口子的事情,不管孩子的事,其实孩子也 希望有个温馨的家庭,是对父母的关爱,可是得到的却是父母的训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冷漠的人,即便父母的得病,没有闹矛盾,特别需要孩子问候的情况下,也认为与己无关,。我们当父母的会多么的伤心。第四、单纯的金钱引导。我有个朋友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孩子的姑姑是个老板,整天灌输,咱们不能比别人吃的差,穿的差。就是不比学习,在中学走读就买了手机,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当家长的我们需要反思更需要给孩子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但是家长却说,反正你也考不上,钱我们已经给你预备好了,果不然,中考不负众望,拿了两万块钱。我的朋友说,要是你努力学习我们的两万块钱干什么不好呀,他的孩子却说你们挣钱不让我花,干什么用呀?多么的可悲,多么让人伤心。好多父母包括身边 的一些朋友,喜欢逗孩子,你去干什么什么,我给你多少钱,作为家长的我们要从小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责任和义务,一些家务活,本来就是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比方收拾房间。洗衣服刷碗,自己衣服自己洗,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最起码作为家庭成员来讲都应该作到自己应尽的义务,要是孩子做家务都需要给钱,那么父母把你养大,需要多少钱呢?第五、父母的爱意成了束缚孩子的绳索,或着说正是父母的爱,损伤了孩子的尊严。人人喜欢被别人重视,彰显自己的存在,老师、家长一句鼓励的话语可能影响孩子 的一生,孩子的心灵很脆弱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记得我女儿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开运动会,由于她所在的班级没有这样的 人才,作为班长的她,觉得有义务为班集体出力,虽然她 跑的并不快。赛跑当天我们夫妇去观看,预赛下来,孩子的脸煞白。当妈妈的非常心疼,劝阻说,干吗使劲跑呀,累坏了怎么办呀?当着好多老师同学的面。父母虽然给了孩子关心。但是孩子更需要对这种为班集体争光精神的鼓励和认可,如果你没有明白孩子赛跑的初衷,这样 的爱和关心就是糊涂的,这样不仅是丧失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也会削弱孩子进取的决心。孩子到了青春期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如果在像老母鸡似的呵护。孩子就会相当反感。
、贪图享乐不爱劳动6+1时代的到来,孩子被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真所谓含着怕化了。顶着怕吓着。认为孩子太小,干活怕累坏了,耽误学习。家长把洗衣做饭盛饭刷玩,事无巨细的活都包揽了,甚至洗脚呀替代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就养成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毛病,在他们心目当中以为生来就该如此。如何 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引导孩子完成自我服务,穿衣、叠被让孩子独立完成,取得进步以后,鼓励和支持孩子的劳动热情。其次,孩子都有好动喜欢模仿大人行为的天性,渴望加入到大人的活动中来,可是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却被我们当家长的剥夺了,每个人都是从不会到会到熟练,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成长,少走弯路,可是包办永远替代不了孩子的成长。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心理障碍越强,这样学东西会很勉强。再次,家长要带头做家务,孩子受父母的感染也会把做家务当成习惯,同时会用鼓励 的眼神和赏识的语言和孩子交流,这样孩子不仅仅有得到技能 的成就敢,还会懂得 珍惜别人的劳动付出。没有经过饥饿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温饱,没有经历寒冷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温暖,没有经历苦难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书上得来终匪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经历才有感受,只有磨练才能成长,希望朋友对孩子付出真心的爱,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