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全国最早尝试积分落户制度的城市之一。只不过,最先接受评分筛选的不是普通入沪者,而是高校应届毕业生。
2004年,上海开始对非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办理上海户籍实行积分政策。福建人林曦当时在复旦大学读大四,那是她头一回听说打分留沪。而那份试行的评分规则因为& 与众不同&,让她印象深刻:整套落户积分体系包括个人要素、单位要素、附加要素三块,其中个人要素又分为最高学历、毕业学校、学习成绩分级、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诸多小项。
& & & & & & &&
比如,博士积分30,硕士27,本科20;通过CET-6级或专业英语八级加8分,通过CET-4级或专业英语四级加7分;同是非& 211工程&学校,上海高校计12分,其他高校仅5分……
而按照规定,申请者各项要素的累计分值必须高于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的& 标准分&才能落户,否则只能办理上海市居住证。
这一规定沿用至今,积分项目虽屡有调整,但变化不大。而随着上海市逐渐从严控制人口,& 标准分&从2005年的64分、2006年的68分一路涨至今年的72分。
& 如今,若非硕士、博士,又没有‘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应届生在上海落户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林曦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2013年,类似的积分体系又被上海运用到居住证管理上。根据当年7月开始实施的《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持证者的个人能力与对沪贡献被转换成一定分值;而累计积分达到& 标准分&120分者,被允许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最突出的一点是,子女可以在上海参加中高考。
譬如,根据积分规则,教育分值的最低门槛是大专(高职)学历,计50分,本科学历计60分;年龄介于56—60周岁者积5分,每减少一岁加2分,最多不超过30分;在上海工作且按时缴纳社保,每年可加3分……
据此,邹一才要变成上海人似乎很容易—32岁,重庆大学硕士,高级工程师,曾在深圳工作两年并落户。说起上海市居住证,如今已在沪工作4年的邹一淡定地说:& 光年龄、教育、职称这三项加起来就有270分了。&
不过,即便如此,在工作满7年、居住证转为户口之前,邹一至少在三个方面还不能享受与上海市民完全相同的待遇:一、父母不能投靠;二、不能享受本市低保;三、不能申请购买共有产权房。
截至2013年年底,在上海的990.01万外来常住人口中,究竟有多少人持有居住证,又有多少人的积分达到120分,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并未给出数据。时代周报记者可以查询到的是,2009年,上海市实施居住证制度的第7年,办理人才类居住证的人数总计不过2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