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时有老师、同学的督促和检查,在家里有家长的督促和检查,但在学校也不是总有老师跟着,在家里父母也不总是在身边,这时候孩子该怎么办?孩子总有长大的时候,总有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的时候,作为家长还能继续督促和检查吗?这就是说,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自我督促和检查的习惯,他就不能很好地进入社会。因此,而有必要立刻培养孩子在学习和行为两方面进行自我督促和检查的习惯。
1.学习方面的自我督促和检查
在学习中,怎样才能知道是否已经掌握了学过的知识,其最普通的方法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测试。然而老师不能经常进行测试,家长也不一定知道该测试些什么,这时就要靠孩子自己来测试。开始时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测试,家长要给他提供进行自我测试的条件和方法,如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购买一些阶段练习等方面的书,筛选一些电脑同步教学软件,在这些类型的书和软件中都有各类课程的练习题,定期地让孩子进行测试。当然,检查学习效果不是只有题目测试一种方式,家长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来检查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带孩子去科技馆时让孩子解释所见到的现象,可以了解他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带他去自然博物馆时,可以了解孩子对人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学到了多少;也可以让孩子参加些社会活动,从中了解他对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否能灵活运用。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些方法在检查孩子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如果能让孩子感觉到检查不是件苦恼的事,就容易让孩子养成自我督促和检查的习惯,一旦习惯养成了,家长也就完成了任务。
在检查知识的时候,如果发现虽然孩子努力学习了,但效果不是很好,就要从孩子学习方法的角度来考虑了,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方法的好坏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要想知道现在的学习方法是否切实有效的,就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来观察。如果用的时间很多,但成效不明显,说明学习方法有问题,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出问题,不断地进行改进。同时,要让孩子养成每隔一段时间就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这一阶段的学习方法与成效的习惯,从中领会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间的关系,进而自觉地改进学习方法。
2.行为方面的自我督促和检查
学习成绩好的不一定就是好孩子,这个道理已经不用再多说了。想要实现行为方面的自我督促和养成检查习惯,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家长要教育孩子使其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可以采用鼓励和惩罚相结合的办法。当孩子做了一件事,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都要问一句“这是谁做的”,当孩子承认之后,要肯定他勇于承认的勇气,再来讨论做的事情应不应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不要总是包办孩子的事,不放心让孩子独立做的事可以在旁边看着,千万别插手,让孩子遇到些挫折是有好处的。另外,家长自己做错事的时候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孩子碰坏了东西就责骂,而自己碰坏了东西就要找原因开脱,尤其是当孩子在场时,更要放下家长的架子,勇于承担责任,这是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良好契机。
只有在孩子具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品质后,才能谈及孩子的自我督促和检查。当孩子意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后,他在行动时就会不自觉地去考虑后果。为什么大一些的孩子不会主动把手伸到开水中,实际上就是因为他知道把手伸到开水中会被烫伤,自己会感到疼,要为把手伸到开水中的行为负责。
一个家庭的成员们要经常坐在一起说说话,在轻松的气氛中对各家庭成员在这一段时间里的行为做一评论,不论家长还是孩子都平等对待,为的是找出问题所在,也给孩子定期对自己进行反省的机会。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很容易养成一些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意培养,是能够形成“三思而行”的习惯的,在行为上也会勤于自检,实现自我督促与自律。孩子的童年生活会受到许多的纪侓限制,这与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相悖。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缺乏纪侓限制,将危及他们的生命和健康发展,自我约束能力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成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呢?我们认为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先约束自己。在帮助孩子自我约束的同时,家长应该先以约束住自己,不去过分的担忧,焦虑,不去过分的管孩子,督促他,孩子便将逐渐会约束自己。缺乏约束力的孩子,一般都有缺乏约束力的父母作陪。家长对孩子管得太多,孩子生活在“他制”的环境中,当然也无法形成自觉能力。所以,家长要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写作业可以用钟表定好时间进行自我监督,要多鼓励,少批评。
二,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好的习惯是与较强的时间观念分不开的。因此,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家庭作息时间表,督促孩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到校上课,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使孩子逐步学会在时间的制约下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要准确识别孩子不守纪侓的原因。家长要准确识别孩子不守纪侓的原因,对一些想“引人注意”为目的的行为,采用“不理睬”策略是有效的,但不是所有不守纪侓的行为都是为了“引人注意”,有些行为若采用“不理睬”策略,就等于默许孩子不守纪侓的行为。
4
四,掌握批评孩子的方法。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不要光说“你不可以......”,“你不要......”,等禁止的话,而是在禁止的同时,先弄清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再跟孩子说这样做的后果,及该怎样做,如批评孩子“不要捉弄同学”的同时,要告诉他捉弄同学会引起同学的不满,激化两人之间的矛盾,如果是想和同学玩,可以邀请他一起玩。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我已经跟你讲过多少次”,“你为什么又去”等指责上,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讨论他该怎样做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