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自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园,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
2、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等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
二、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1、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理的方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幼儿学习如何系鞋带时,我们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让幼儿在歌曲的愉悦里,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指导。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没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如在指导穿鞋的过程中,小班幼儿中要求在区分左右脚的基础上把鞋穿好;大班幼儿不仅要正确区分左右脚,还要求正确系好鞋带。再如有的幼儿自理能力发展不均衡,系鞋带是弱项,我们就可以在系鞋带的技巧方面给予更加耐心细致地个别指导。
3、秩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小班幼儿吃饭,开始可能会撒饭粒的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练习,幼儿会逐渐正确掌握吃饭的技巧,少撒饭粒或不撒饭粒。
4、品尝成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巩固幼儿和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1、在一日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
(1)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入厕、盥洗、加点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入厕后自觉整理好衣裤的习惯,餐前便后自觉正确洗手的习惯,点后正确漱口的习惯……
(2)在区角活动中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活动区集娱乐、操作于一体,给幼儿提供了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我们要结合教育目标,的计划地投放材料,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操作区有计划的投放系鞋带的方法;投放各种豆豆,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的方法……
(3)另外,早操、午睡、户外活动等都可以渗透生活自理的内容。
2、激发幼儿的好胜心,竞争之中促自理。孩子活泼好动,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以激起他的好胜心,跃跃欲试。我们可以抓住幼儿这一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如举行“穿衣比赛”、“夹豆比赛”等。
3、让幼儿由自我服务发展到为集体服务。如每天安排值日生,给幼儿摆餐具、发餐巾等,让幼儿不仅能生活自理,还会为集体服务、为他人服务,在培养自理能力的同时也塑造了幼儿优良的品质。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之中,而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至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帮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这就需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园同心,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老师要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方面的知识,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让家长懂得在家里不要剥夺幼儿自己动手的权利。
2、幼儿园要与家长加强联系,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要求幼儿,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并逐步提出新的要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众所周知家长抚养孩子长大,是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而衡量是否有作为的标准是将来能否做大事。假如孩子连起码的自我服务的小事都做不好,将来怎么做大事呢?让孩子学会自理,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是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事业乃至一生成长都是有好处的。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因此,作为家长,应把握时机,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一、尊重并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劳动意识。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双手。说的就是要对孩子放一只手,有些问题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着解决。在这方面,西方父母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孩子稍大一点儿,就被单独放在一个房间里,自己睡觉父母从吃饭、排便、睡眠、穿衣等多方面刻意地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孩子执意自己用勺子吃饭,用杯子喝水,自己要穿衣服、叠被子时,家长要给以鼓励。或许,这会给家长带来许多麻烦,如:把饭菜撒了,把杯子打了,将衣服穿错了,这时千万不要训孩子,更不要呵斥他,要及时给他以指导、纠正。他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不断的克服困难,使独立性不断得到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 二、采用多种趣味形式,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一)洗手 1、让孩子当老师,教爸爸、妈妈来洗手。并让孩子说出洗手的方法:将左右袖子卷起,双手冲湿后,抹肥皂进行搓洗(分手心、手背、手指和手腕),冲净肥皂,轻甩三下,用毛巾擦净,再将袖子放下。这样,可把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洗手方法在家中进行练习和巩固,同时让孩子的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4、亲亲孩子的小手,给予鼓励。每当孩子饭前、便后在没人提醒的情况下,主动洗手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亲一亲孩子的小手,说一说鼓励的话,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穿脱衣服、系鞋带 1、为了让幼儿较快地掌握正确地穿衣、系鞋带方法,可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如:头儿伸进帽子里,手儿伸进袖子里,腿儿伸进裤子里,小脚伸进袜子里,袜子伸进鞋子里,宝宝开始做游戏、小小鞋子摆摆好,看准左右伸进脚。用手拉紧小鞋带,小手分工记得牢。两节先后打得紧,我把鞋带系好了。幼儿边念儿歌、边随着儿歌所说的步骤穿脱衣服、系鞋带,既容易掌握,又轻松有趣。 2、我和爸爸、妈妈来比赛。家长可利用早晚睡觉、起床的时间,用激励的话语和竞赛的形式,调动幼儿主动练习穿脱衣服和积极性。开始时,家长可故意放慢一些速度,或给孩子适当的帮助,让孩子有成功感。当孩子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家长可提高要求,如衣服穿的时间长短,是否整齐等。但这种活动不宜天天搞,以免使幼儿失去新鲜感。 (三)整理收放物品 1、变魔术。孩子在家玩完玩具后,家长不要总帮忙收拾。开始时,可指导孩子或与孩子一起收放,让孩子学会收放物品的方法。以后,则可用变魔术的形式调动幼儿练习收放物品的积极性。如妈妈说:我们来变个魔术吧。妈妈把门关上(或蒙上眼睛),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屋子变干净了。当幼儿能按要求收放整齐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2、我帮妈妈收碗筷。每天吃完饭洗碗时,家长不妨有意识地请幼儿一起来做,让孩子把冼过的筷子按一个方向摆好,放入筷笼或其它固定的位置,把盘子、碗按大小顺序摞在一起收入柜中。 三、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高要求 2、做好记录,评价孩子在家情况 家长可设计小能手在家情况记录表,记录幼儿在家独立生活及劳动的情况。如完全独立完成的项目打√;有时独立完成的打δ;常需成人帮助完成的打χ;自己不能完成的则留空白,对此情况家长不应放弃,应鼓励孩子尽量去做,相信孩子能够自己来。通过表格的记录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来督促幼儿在家独立生活、劳动的技能。 四、坚持一惯一致,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由于有些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不少孩子在园能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可回到家里却什么都不干,摆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态。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播种行为,收获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好心的勤劳的父母们,千万别因心疼孩子,包办了孩子的一切,请从自己的爱心下,解放出孩子的小手,给他们创造一些动手的机会。家长放放手,让孩子露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