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第八课 和为贵

居转户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教材简析《和为贵》是《品德与社会》(上教版)四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美德的传承”中的第四课,与本单元中的《三人行,必有我

教材简析

《和为贵》是《品德与社会》(上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美德的传承”中的第四课,与本单元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一诺千金》、《百善孝为先》等课都贯穿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本课重点是进行和谐宽容教育。本课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让学生懂得“和为贵”是一种传统美德,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能兴家、睦邻、兴业、兴国;懂得心胸宽广朋友多,初步学会在坚持原则、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谅解和宽容他人。在生命教育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会“小事不计较、得理也让人、有话好好说”等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活技能。

学情分析

和谐为现今社会倡导的一大主题,我们的社会有了和谐的氛围才可以稳步向前发展。而这个和谐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这就需要从小懂得、从小做起。

1.四年级学生基本能了解“和为贵”这句话的意思,对于家庭要和睦、待人要和气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对于和能兴业、能兴国的意义还不是很清楚。

2.四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分不请与人和谐相处与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的界限,不懂得在坚持原则、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谅解和宽容他人的道理,在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方面还缺少生活经验。

通过这课的学习,不仅激起他们原有的美好情感,更要让他们体会到“和”的重要性,以及让学生学会在一些场合应该怎样做到和谐,以此来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填字游戏,小组讨论,比较判断, 初步了解“和谐”的内涵。

2.故事交流,知道家庭要和睦、待人要和气、社会要和谐,和能兴家、兴业、兴国。

3.观看视频,懂得心胸宽广朋友多,提高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坚持原则、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谅解和宽容他人

上海滩

&

教学重点

知道家庭要和睦、待人要和气、社会要和谐,感悟“和”能兴家、睦邻、兴业、兴国。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在坚持原则、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谅解、宽容和善待他人。


&&&&&&&&&&&&&&&&&&&&&&&&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家庭要和睦、待人要和气、社会要和谐,感悟“和”能兴家、睦邻、

兴业、兴国。

2.学会和睦交往的好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家庭要和睦、待人要和气、社会要和谐,感悟“和”能兴家、睦邻、兴业、兴国。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班级实际调整多媒体课件,制作花形板贴,印制活动单;

2.学生收集关于“和”的公益广告或小故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和”字开花,了解什么是“和”

1.观看视频《和谐中国》

学生说说观后感。

2.“和”字开花游戏,以“和”字为花蕊,请你为它添上花瓣,组成词儿。

3.图景思维体验: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词儿,在美妙的音乐中闭目遐想。

4.开放性对话①:由这个词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

5. 小结:“和”字为我们盛开了多么美丽的生命之花!

6. 听,不同乐器演奏出和谐的乐曲;看,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和谐的集体;瞧,不同民族构成和谐的大家庭,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多么美好!

7. 开放性对话②:如果没有了这个花瓣,我们的社会、你的生活会变得怎样?

8. 反思性表达:“和”字花黯然失色,此刻你心中的愿望是什么?

9. 小结并板书补充课题,学生齐读



活动二& 故事交流,感悟为什么要“和”

1.师:看,我们的祖先造字“和”,就追求着一种有粮食可吃,有话可讲的

和谐状态。

2.课前根据搜集的故事主题重组四个小组,分组交流:生活中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的和谐小故事。反思交流:为什么“和”?怎么“和”?

“和”的故事简述

“和”的原因

“和”的方法

&&&

&&&

&&&

&

&

&

&

&

&

&

&

&

&

3. 小组代表交流,小结板书:

4.学生观看视频,反思交流:廉颇、蔺相如为什么“和”?怎么“和”?

板书:和能兴国&

5.小结

活动三& 生活实践,初步感受怎样“和”

1.作业一:运用这节课学到的和谐相处好方法去沟通你生活中的两个

人,记下你的做法和感受。

“和”的小经验

“和”的做法

“和”的感受

&

&

&

2.作业二:在生活中还有与你不和谐的人与事吗?记下你希望在下节课上得到帮助的难题。

&“和”的小难题

不“和”的原因

“和”的对策

&

&

&

3.梳理典型案例。

板书:

&&&&&&&&&&&&&& &&&&&&&

兴国 &&&&&&&&&&&&&&&&&&&&&&&&&&&&&&兴业

宽容避让 认错请罪&&&&&& &&&&&&&& 和气生财 善待他人

兴家&&&&&&&&&&&&&& &&&&&&&&&&&&&& 睦邻

相互照顾 体谅对方&&&&&& &&&&&&&& 微笑待人 心胸开阔



&8. 《和为贵》教学反思

8.和为贵》是新教材《品德与社会》四下课本中第二单元“美德的传承”中的第四篇课文。在认真分析了教材,分析了学情后,我对教参中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把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为1.初步了解“和谐”的内涵,提高判断能力。2.体会和谐的重大意义。3.知道和能兴家、和能兴业、和能兴国、和能睦邻。针对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运用了FLASH动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和感受和谐社会的同时,初步去理解“和谐”的意思,且在体会“和谐是可贵的”的基础上,来加深对和谐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旧知复习,引入自然

&&& 知识的习得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曲线,根据遗忘规律,我们要不断地温故而知新,所以上课伊始,我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前面已经掌握的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以复习巩固,又很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环环相扣,突破难点

&&& 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完成二个:1.初步了解“和谐”的内涵。2).体会和谐的重大意义。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了解他们连什么是“和谐”都说不清,加之课本内容浅显,关于这个内容书上也没有定义,所以要学生体验感悟“和谐是可贵的”,那是无法达成的。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我共设计了五个教学活动:活动一联系生活谈谈看法;活动二:填字游戏 “和”字开花;活动三、小组讨论 寻找答案;活动四、观看短片 加深理解;活动五、比较判断 深化认识,这五个活动环环相扣,有效帮助了学生来了解了什么是“和谐”。在此基础上,下面的两个活动:活动六、自学课文究其原因;活动七、故事交流 体验感悟;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受到:和谐的重大意义。

3.层层递进,内化感知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和谐”的内涵太深了,所以他们既说不清,也道不明,我非常清楚。故此在“联系生活,谈谈看法”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让他们先亮出自己的想法,接着来比较一下“和”与“不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辨析中来体会“和”的意义。在让学生了解“和谐”内涵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一下子出示定义。我知道:这样出示的教学效果是差的,对学生而言,那只是一句空洞的句子,没有一点感性认识。所以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寻求答案,接着借助一个短片来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最后多媒体再出示“和谐”的内涵,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我还特地安排了“观看图片,进行判断”。整个教学活动,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把比较抽象的概念内化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课题、理解课文及提高判断能力铺设了台阶!

4.小组合作,强化目标

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来比较“和”与“不和”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来寻找“和谐”的答案,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强化了和谐的内涵。

5、课外拓展,提高认识

&&& 小学生处于认识发展过程,他们还不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概念及逻辑推理认识事物,因此亲身参加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过程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所以我在最后一个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收集关于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宣传标语,旨在使学生关注自己学习的校园、自己生活的社区及自己所处的社会,把内化的知识外化为行动、并积极参与到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中去这才是我所希望达到的成功的课堂教学。

6. 整合信息技术,感悟明理

学习内容与过程由于整合了信息技术,变“死”为“活”、变“静”为“动”。融声、色、画、乐、视于一体,图文并茂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课件,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于一体,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氛围,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及感悟明理创造了非常好的空间与条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