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对比四个资源分配的例子(户口、孩子读书、买房、买车),一般人可能想不到京沪竟然有如此根本性的差异,好似顶层设计故意安排的两块不同的实验田——资源分配的顶层逻辑很重要,我相信读完以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你到底更适合哪种逻辑。
&第一个,户口——应届生落户。
北京的应届生落户资格,是分配制。这是重集体的导向。第一层竞争是单位之间的竞争。北京市人社局每年制定应届生户口分配方案,户口是分给单位的,然后再由单位分给其愿意指定的某个毕业生。这些单位往往是体制内相关的单位和央企国企,你是谁虽然也重要,但你在哪个单位工作才是最要命的,非体制内相关的就基本不用想了。——换言之,北京定义你是谁,先看你是哪个单位的。
这就出现了一些知乎上的案例,北大毕业拒绝高薪,找一个根本没人看的大报纸先当个小编辑,忍到户口落了蹉跎一两年后辞职再找。当然权力有寻租空间其实也有好处:给本可能没有机会的人多了一条路。(此处中性,毫无褒贬之义)
&
&上海的应届生落户资格,是打分制。这是重个体的导向。个体之间直接竞争,类似国外移民打分。市教委、发改委、人社局联合发文每年公开评分细则,所有的指标量化,包括专业紧缺程度、学校学历、成绩排名、学术科创、外语计算机等等……每项都有赋分,满72分即可落户,但是评分和所就业的企业毫无关系,无论国企民企外企,评分中不含企业这项。(评论区有说有些企业也有2-3分隐性加分的可能,无从考证,相对72分也占比很小,其他项分值若突出亦可覆盖)
个人是无法通过其他渠道去影响这个标准化打分结果的——换言之,上海觉得英雄确实不论出处,但只能按他的标尺来衡量,另外,是量化规则,就总有缺陷,总有些重要品质,比如视野、创造力,比如毅力和耐心,都是没法用指标量化的,可能会让上海错失未来的马云化腾这种。不过上海今年起单独针对清北两校学生开辟了户口绿色通道。
&关于应届留学生落户,上海已经实行近十年,我认识的所有正规留学生都顺利拿到了上海户口,前提是工作满一年。北京留学生也一直可以落户,不需要工作满一年但要求硕士,4月又正式出台实施办法,需要由所在单位备案、申报接收需求。
关于非应届生、非人才引进的普通人落户,上海已经实行了14年居住证制度,2009年起实行“居转户”积分落户制度,需交连续税交社保7年起及其他条件。4月,北京也决定开始跟进类似积分制度了。另外,上海居住证满足一定年限,子女可以在上海高考。
&而至于人才引进和创业的落户政策,两地都很复杂,简单说就是特别能创利赚钱和有超级过人之处的,京沪都大大地欢迎。
北京允许外地户籍落户后把其父母也带过来落户(但不得享受医保),上海则目前已经不允许,应该是上海老龄化已经太过严重的缘故。
第二个,车牌。(不包括新能源车牌政策)
北京的车牌不要钱,但是要摇号。这本是出自讲公平的导向。结果就是很多人本来并不是很想要买车,考虑到车牌难摇,全家一起上阵去摇,全民摇号(官方不公布中签率,据有报道称1/2031,评论区有称1/9000),本来可买可不买的,摇中了自然也会去买,于是导致路上更堵了,车牌投放更紧张了。
&而那些亟需买车的刚需,肯定坚持不懈地摇——如果长期摇不中,比如五年以上,会被照顾给予更高的中标几率。我的一个领导怀孕前开始摇,现在孩子7岁了还没摇到。
&
——极度的公平,毁灭了效率。
(评论区指正目前北京还有通过法院拍卖作为押品的车(车本身带牌)的获取途径,我查了下,法院会设置最高价,然后很多人全出最高价,则其中参加摇号不中次数最多的那个人中标此车,这本质还是公平的思维——照顾最渴求的弱势方、倒霉方)
上海的车牌是拍卖的(强者思维),但是是伪装的“价高者得”。这本是出自讲效率的导向。结果就是如果放任自由出价的话,中标价早就会飚过10万/块——中国最贵的铁皮。为了力压中标价不超10万(目前精准控制在9万左右),上海政府煞费苦心,禁止了二手转让,大幅提高了参与拍卖的准入资格、同时调低起拍价格等等,整个拍卖的出价规则本身荒唐至极,但是又确实是价高者得。(一般中标率在4%-6%之间,过程透明,官方先公布投放额度、实时公开参拍人数)
&(规则可以简单理解成每个人只有一次出价机会,且只能出比“当前最高报价”高出300元之内的价格,才能被接受为有效出价,高于300的出价则无效——导致所有人都不想先出价,怕被别人踩着当梯子,全都集中在最后几秒才一窝蜂出价,服务器拥堵卡顿,近95%的人结局都是出价失败,或稍出早了一点被人踩着上去。这进而催生出一个巨大的技术黄牛代拍市场,很多愿意出1-3万左右的费用雇人代拍)
我个人已经拍牌3年多,妻子2年多,仅仅参拍手续费已经花了近五千元,黄牛代拍十几次无果,饱受其苦。
&上海不允许牌照转让(直系亲属除外),政府对关闭二手市场负责,如果不想要了,无论当年几千块拍到的,政府都愿意用最近一个月的拍卖价格马上回收掉你手中的牌照,但三年内不得再参拍。
——真正极度的效率导向的结果,谁都不敢去承担。
第三个,小孩子读书。
北京的民办/私立学校发展不起来,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北京的部委和重要单位,比如新华社,都有对口的“共建小学”,子弟正常都去这些学校,由于父母素质的缘故,这些公立的小学生源非常好,成就了品牌,打造成学区房,各种先发优势,最终带来生源、师资、升学率、声誉的良性循环。(评论区指正目前明面上的共建已经取消,具体这些部委子弟的入学机制不详,欢迎知道的大神发言)
&好小学严格对口好初中,而好高中(东城西城海淀 几乎包下了北京95%上清北的名单)提供的跨区考试入学名额极少。考虑到北京最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某些公立小学,其他人为了子女能够进入这些学校,只有想办法“就近入学”——学区房的价格就被拉得很高,谁买得起谁就能上——本意着眼于讲公平的就近逻辑反而又彻底让位于资本的竞争。不过今年东城、海淀已经开始大区划片的试点改革,预计铺开后将会大幅影响学区房价。
&
——公立的优势地位,可以给更多的普通人以平等机会,但是普通人的名额在被资本的逻辑抢夺。
&(评论区有称个别北京顶尖级中小学,如人大附小、北大附小,不是就近入学的,是凭面试,不靠房子。但是我还是搜到了人大附小的学区房在挂牌出售,评论区也有说并没这码事儿的。所以应该还是实际规则并不透明,请清楚的大神补充)
上海没有这些,上海最好的初级教育资源无可争议几乎全部是民办/私立的,(指初中、小学;上海四大公立高中分别各有自己对口的民办初中,例如上中对华育)民办的价格几万一年,私立学校的价格数十万。但是上海民办/私立特别在意生源和口碑,入学资格很严,录取并非单纯以钱论,要比孩子天赋、要比家世背景、要比父母素养——阶级固化趋势显现。
&很多人只知道上海本科录取率近90%,但有所不知,上海本地竟然一直有接近一半的孩子到了15岁是没得高中读的(举例2000年新生儿9.18万,普通高中录取5.1万人,其余的得去读中专技校职校或出国等),由于竞争前置,虎妈们往往都要是拼尽全力鸡血娃,而仅仅是付得起学费是没用的,民办/私立入学竞争往往激烈但相对公平——来申请的都是付得起的,学费的门槛被跨越后,又回归到门槛内的公平。资本竞价的逻辑反而失灵。(超级有钱愿意超大手笔赞助的除外)
&虽然上海也有学区房的概念,但是没有北京的价格那么夸张。当然,上海去年也推出了“二选一”——如果选择去参加民办/私立学校的考试,等于自己主动放弃了入学对口公立学区房的优先排序资格,此举意在打压民办/私立,也可以给没有学区房的人让出更多可能。
——对民办/私立的放任,可能会带来阶级固化趋势,但仅就目前情况看,反而创造了择校可能和相对更公平的入学竞争机制,也就不用逼死在学区房(资本竞价)的一根独木桥。
今年国家(北京方面)又特意出台一项限制民办的法规,(该条款调整背后的立法意图难以解释):
5月,司法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对比发现,《送审稿》较此前的征求意见稿,出现多处调整。其中增加了“实施集团化办学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加盟连锁、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发布后,13日上午,在港上市的内地教育股集体重挫,多只个股跳空低开,跌幅逾30%。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截至13日发稿时,宇华教育跌幅近30%,新高教集团下跌超20%,中国新华教育、希望教育跌幅均在18%以上。
第四,买房资格。
上海的限购自2011年起,一直比北京严格得多,而且坚持不动摇,比如“认房又认贷”等,北京在3月收紧限购政策,部分开始执行与上海相同的标准,堵住了一些“漏洞”。
即便今天,在上海,外地户籍人士哪怕纳税、社保一天不断地交上100年,只要是未婚、离异状态,仍然不能买房。而北京单身外地人交税满五年就可以买了,更人性。上海对于购房资格的要求是全国最严的,北京也没有办法比,即便3.17新政之后的限购政策也找不出任何一条比上海一贯的政策更严——上海社会运行中对规则的苛求,对规则套利的防范,可以说近乎偏执。
&
&虹桥火车站的管理效率,被人民日报专文拿来和北京南站对比——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个效率背后是整个城市精神的支撑:有文写到,外地俩大汉无视打车排队长龙插队,协管瘦小之躯也要去拦,大汉推开后强行上车,出租车司机则立刻熄火拔钥匙——宁可不做生意,也要维护这个规则。所以其他维度或有争辩,但如果说上海是中国最讲规则、最具契约精神的城市,应该没有人会反驳。
排名前列的所有大中型城市中,目前仅有两个,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不出台任何对毕业生的“抢人”政策;地产调控不设“限售”;甚至设目标每年“赶人”;2035规划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对于非土著前来扎根立足,以上四点,户口、孩子读书、买房、买车,都是绕不过去的槛,是决定最终在两者中哪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政策出发点各异,集体/个体 公平/效率 公立/私立 权力/资本……有时看似追求公平,结果丢失了效率;有时看似追求效率,最后还得回调去考虑公平。但与其说这些资源重要,可能分配的逻辑导向更重要,理解这些逻辑,去思考下背后的规则导向,可能更好地有助于你判断自己更适应在哪个城市的生活。
比较这俩城市的存量资源,甚至细到谁的便利店多,其实与你的关系并不大,每个人的优势禀赋、家庭积累等不同,你个人能在怎样的资源分配过程中获得多少增量,才是更重要的。
&答案写得很长,谢谢你能耐心读完至此,只是希望这些能有所帮助,文中所述如有谬误之处,还恳请多多指正,谢谢!祝辛苦打拼的年轻人早日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