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实际上也是这样,孩子们的智力其实都差不多,习惯才是拉开差距的主要因素。
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使人不自觉踏入一个轨道,无论这个习惯的好坏与否。
养成好习惯固然是件好事,可一旦有了坏习惯的萌芽,就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很大影响,有些千万不能让孩子沾染。
孩子的这4个坏习惯,父母不能“惯”
一.别人说话时不理睬
孩子很小的时候大多喜欢享受,不愿意付出。
比如,父母告诉孩子要在玩耍后收拾好自己的玩具,饭前便后洗手等,如果孩子屡次不听从,就要注意起来了。
长此以往,如果家长没有做出适当举措,孩子就会习惯性地漠视家长的指令,甚至变得目中无人、不受控制。
小岛建议: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苗头,可以试着面对面提出要求,让孩子必须马上做出回应。
孩子要是不听话,家长可以试着做出一些威胁,比如不给买玩具、不带出去玩或是减少看动画片的次数等。
二.忽视规则
有的孩子年龄很小,却有个大脾气,总是习惯通过动手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还总和家长或老师作对,故意做出相反的行为。
顽皮、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但家长一定要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教会孩子什么是对错,教会他们遵守基本规则。
一旦失控,孩子就很有可能在长大后冲破社会道德,甚至触碰法律。原则性的问题,千万不能惯。
都说“三岁看老”,这是给孩子建立规则的重要时期。
小岛建议: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然后再灌输一些基本的社会规则。
比如,不得在公共场所吵闹,不插队等等。
当然,家长也不要忘了,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三.稍不合心意就大闹
很多人在逛商场或超市时,都会有这样一种经历,经常会有小孩因为看到某样喜欢的东西就吵着父母买下来。
如果得到否定的答案,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大哭。
如果买了,孩子觉得这方法奏效,下回还这样;不买的话,这么多人看着呢,又觉得很尴尬。
小岛建议: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保持耐心,尽量温柔地劝说孩子,让他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得到关照,而不是打击。
不然也可以等孩子的情绪发泄完毕,再带他回家。冷静下来再讲道理,更容易被接受。
四.做事磨蹭
有的孩子是慢性子,可能别的小孩只用半小时就写好作业,他却要用别人两倍甚至三倍的时间完成。
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后的工作和生活,磨蹭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及时扼杀这种习惯。
小岛建议:家长可以试着采取鼓励的方式,而不是不停催促,这样容易患上“习得性无助”。
比如孩子穿衣服时,家长可以在旁边说:“我相信你,只要一会就能穿好”,孩子听到这种话时,就会努力表现以获得表扬。
此外,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知道一分钟或一小时大概有多久,以及磨蹭可能会有的后果。
所有的这些纠正行为,都最好在6岁前完成。这是孩子性格定型的分水岭,父母一定要把握好,6岁后再改就来不及了!
学好容易学坏难。好习惯是孩子成功的保证之一,而坏习惯自然就是那块绊脚石,这就更需要家长们的谆谆教诲和耐心引导。每个孩子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坏习惯,很令做父母的头疼。从不肯刷牙,到写作业磨蹭,吃饭挑食等等,“小毛病”千奇百怪。家长要对这些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指导,因为不良行为一旦变成“坏习惯”,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羁绊。那么,要如何改变孩子这些坏习惯呢?
一、让孩子听话,从改善关系做起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更好地与自己合作,首先要从关注改变他,转变到关注改善你与他的关系上来。有些父母一听到有人“告状”或看到孩子行为不轨,就会大出手脚,恨铁不成钢。实际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有一两次不礼貌或不良行为,此时家长如果不分场合,不分情况,逐一加以纠正,结果只能是让家长和孩子双方都感觉不舒服。正确的做法是,每天都给孩子一到两次正面积极的回应,或者在特定的某件事上给予表扬,用肯定的态度爱护和关心,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简单的表扬都要胜过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责或过分的物质奖励。因为孩子是爱表现的,只需轻轻一夸,孩子就会高兴,精神上都得到满足。家长还可以每天抽出时间来和孩子玩一会儿他喜欢的游戏,这对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非常有帮助。只有关系改善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才容易改善。
二、不要事必躬亲
孩子在2岁左右开始自我意识的开始萌发,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很想自己做些事情,这时就要开始给孩子机会做些事情,比如,如何穿衣服,自己拿瓶子喝水等,但一定要给宝宝传达“他有能力做”的信息,尽可能地让他完成尽可能多的小任务,让他成为你的小帮手。
三、保持冷静
有的孩子,看电视没完没了,晚上不肯睡,早上赖床等行为,妈妈在当时情形下,通常会遭遇到孩子的哭闹、叫喊等抵抗,妈妈也难免会发脾气,从而开始了又一轮的吵闹比赛,这并不能促进孩子与你配合,结果只是使双方更生气,或让孩子知道如何坚持就能胜利。处理这种情况的关键是家长保持冷静。那具体如何做才更有效呢?家长可以告诉他,无法接受他现在的行为,并再给他一个更好的替代选择,让其二选一,比如:坐在地上耍赖是不对的,你可以坐在凳子上告诉我你的想法。
四、确立家庭规则
孩子经常未经过大人同意就随意拿水果吃,或是自己开电视看,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父母也不能听之任之。一些生活中的规矩应早早为孩子定立,譬如不能随心所欲吃糖果,不能一整天看电视。放任孩子不遵循规矩做事绝不是好办法。如果父母继续纵容,等孩子到了8岁就可能出现不通知大人就外出的情况。对于家庭规则的确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诉孩子。如果可能,可以将其写下来并在家庭中公布。比如告诉孩子:“想吃糖时,应该问问父母,这是咱们家的规矩。”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以外打开电视,应让他及时关闭电视机,并且大声清楚地再陈述一遍规则,这样做有助于让孩子铭记在心。不要以为孩子一定能从父母的行为、好恶中明白所有的规定和限制。事实上,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对他不满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么做,难怪孩子会将父母的指责视为父母的“情绪”。不少孩子抱怨父母整天对着他发脾气,真心地感到自己很无辜。另外,每个人对同一规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规定必须很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