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在生活中培养孩子懂礼貌有哪些技巧

居转户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潜在地告诉孩子,他跟别人互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给他贴上讲礼貌的标签,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这种理由常常会加剧孩子的畏缩,过于在乎别人的负性评价而难以大方表现。

礼貌在任何年龄都是一种积极的、讨人喜欢的社交技巧,它能增强一个人的个性,也是良好教养的标志。除了表现出良好的社交技巧外,礼貌还能帮助自己找到工作,交朋友,推动孩子的生活向前发展。计划性、一致性和坚持性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灌输礼貌教育的关键。
1、设定明确的期望
设定明确的期望,并多多与孩子分享,是教孩子礼貌的第一步。家长要通过以适合年龄的方式,解释懂礼貌的行为,例如,如果家长希望在家里建立一种规范,那就是在言谈举止上要表现的有礼貌。对孩子们来说,接受这样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家长要在适当的时候说“请”、“谢谢”和其他礼貌用语,并教导孩子也这样做。
2、家长做好榜样
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影响最大,孩子们不仅会尊敬父母,而且还会仔细观察他们,本能地把父母作为他们的榜样。在教孩子礼貌和适当的行为时,父母必须首先要做到懂礼貌,想要孩子如果做,父母就要先以身作则。
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在任何时候都公正、诚实、善良,就应该确保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这样做。家长与他人互动的方式,与家人用餐时的餐桌礼仪,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经验,并且会模仿这些行为。当孩子被无条件地爱着,被尊重地对待,并经常因所做的努力而受到表扬时,他们自然更倾向于在行为和行为上表现出礼貌。
3、加强一致性
一致性是良好品质的基石,作为父母,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促进家庭幸福、和平与和谐的环境方面,自律是很重要的。当孩子们觉得可以依靠父母的一致性时,他们也会表现出自己的一致性。
在家里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可以让孩子们从压力中解脱出来,促进良好的心理和情绪健康。建立一有礼貌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重要的是,家里所有的成员都要遵循同样的规则,体谅他人的感受,尊重对方的意见,学会分享自己的事情和时间。
4、提供展示适当行为的机会
教孩子礼貌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为他们提供更多在家,或在外练习社交礼仪的机会。孩子们从小就需要有更多的机会,正确地练习礼貌行为,带孩子们参加聚会、去餐馆、剧院和博物馆等公共场所,能够更好地社交和表现出礼貌的行为。
孩子们善于观察,一旦了解了家长对他们的期望,一旦他们意识到礼貌是很重要的,他们很快就会学会在同伴中保持礼貌,确保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让父母失望。
要教育孩子懂礼貌讲文明。例如,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游戏时要顾及是不是会影响别人,如果孩子在屋里跳,应当提醒他这样做会影响到楼下的邻居。孩子应知道父母做重要的事时不能打扰。同时,还要教育孩子爱惜东西,遵守秩序。教育孩子热爱自然。比如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木,保护小动物,节约水和电,不乱倒垃圾等。要让孩子知道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比如,让孩子帮邻居拿拿牛奶,取取报纸;在游戏中让孩子进行角色体验,明白自己不爱做的事情,也不应当让别人承受。文明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表率,大道理讲得再好,父母如果背道而驰,孩子也不会成为一个讲文明的人。
幼儿园里有个叫佳佳的小朋友,特别讲礼貌,见到谁都会主动叫人打招呼,脸上常常带着甜甜的微笑,大大方方,从不扭捏害羞,无论是班上的小朋友、小朋友家长、班上的老师、幼儿园里的保安叔叔,保洁老师、保健医生还有其他班级里的老师,都非常喜欢佳佳。
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跟佳佳一样,有些小朋友就是不愿意跟人打招呼,遇到不熟悉的人就会躲到父母身后,别人主动问好时还会气呼呼的,撅起小嘴瞪起眼睛来呢?要怎样做才能让宝贝成为讲礼貌爱微笑的孩子呢?人类属于群居性动物,很小的婴儿就能表现出对人脸的偏好,六个月多月的婴儿展示出对同伴的兴趣,可以说,小朋友内心深处都是喜欢并乐于与人互动交流的。可是为什么,孩子如此不礼貌的行为往往事出有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

孩子天性使然

在生活中培养孩子懂礼貌有哪些技巧(图1)

孩子的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个性的影响。有的孩子表现出没礼貌不爱笑往往是过于羞怯所致,特别是在3岁前,孩子的人格发展正在经历自主-羞愧这一矛盾阶段,如果恰巧孩子先天内敛,容易害羞,再缺乏后天的适宜的引导和经验的累积,就会特别容易表现出不礼貌的行为。有些个体甚至会由于这一阶段没有顺利度过,导致成年后也不善人际互动,面部表情僵硬,羞于交流。让人感觉没有礼貌,为人冷淡。
父母引导功利
孩子很多亲社会行为跟父母的引导教育有很大关系,一旦引导错位,不仅不会利于孩子的成长,会引发孩子的不适宜行为。有些父母鼓励孩子跟人打招呼讲礼貌爱微笑的时候,常常向孩子灌输这样的理由:‘别人会夸奖你是个懂礼貌的孩子,别人会喜欢你!’潜在地告诉孩子,他跟别人互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给他贴上讲礼貌的标签,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这种理由常常会加剧孩子的畏缩,过于在乎别人的负性评价而难以大方表现。
行为表现无趣
父母为了让孩子见人微笑,常常会采用嘱咐提醒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的都是枯燥无味的唠叨,甚至有的孩子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和强迫,孩子不仅会懒于应付式的微笑,还可能会表现出随后的叛逆和不配合,让父母难堪,亲子关系也会逐渐恶化。
让孩子讲礼貌爱微笑的3个好方法:
1、帮助孩子克服羞怯天性
对于天性害羞的孩子,父母要懂得悦纳,不要过于强迫孩子进行语言上的互动交流。可以尝试鼓励孩子进行肢体语言的互动,孩子不好意思打招呼时,允许孩子用眼睛看看对方,挥挥小手,轻轻点头,咧嘴一笑或是其他孩子自主创造的行为动作,当孩子适应了跟别人的肢体语言互动以后,再慢慢引导孩子进行礼貌用语的表达,为避免孩子羞于开口,让孩子在熟悉的家人群体中多多练习,在游戏中跟同伴互动操练都是有效的措施。在孩子羞于言行时,事后鼓励即可,切记不要当众为孩子贴上没礼貌的标签。
2、为孩子提供本真美好的解读
与让人觉得自己有礼貌这样功利的解读不同的是,父母可以尝试为孩子做些其他的解释:‘你跟别人问好,他们一定会特别开心,觉得你很喜欢他们。如果你不理会别人,别人就会觉得你不想跟他们说话,不喜欢他们。’当父母让孩子理解了这样的逻辑以后,‘你打招呼微笑,是为了表示你对别人的喜欢和友好,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孩子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更有可能敢于跟别人互动,乐于跟别人打招呼,不再受困于他人评价反馈的烦恼中。
3、寻求有效的激励路径
让孩子微笑,见人有所反应,仅仅依靠口头提醒往往不尽人意。年幼的孩子,多是利己而不是利他的,他们做任何事会更加在乎自己将得到什么,而不是失去什么。因此可以告诉孩子‘你笑起的样子特别漂亮!经常笑的孩子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还会交道很多好朋友!好多人都会喜欢你!’这样的启发比跟孩子说‘你不打招呼不微笑别人觉得你不懂礼貌,觉得你难看’要更能激发孩子的礼貌行为,因为孩子终究希望自己得到更多。
培养孩子的行为好习惯,往往行动先于意识。很多事不是我们明白了道理具备了意识采取做,而是我们在多次做的经验中建立了意识明白了道理。
坏习惯纠正
Q:我家宝宝三岁半了,怕生人,见生人不爱说话,还不爱表现,比如说在我面前又唱又跳,要是在别人面前就扭扭捏捏的,怎么办?一点也不大方,小动作特别多,说了好多次也不管用。
A:有些宝宝怕羞和父母遗传以及自身的先天性格有关。可以带着孩子在家进行一些表现内容的刻意练习,因为对事物的熟悉度有助于孩子的缓解自身的紧张感,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小范围内先表演,克服最初的恐惧,随着表现经验的累积,他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增强。家长不要把无形的压力传递给孩子,因为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有些孩子越是不在父母面前,表现越会更加大方,所以坚持鼓励宝宝,但不要过于施压,顺其自然即可。
Q:我儿子现在四岁4个月,在与外人沟通时,会有障碍,声音很小,眼睛不敢直视对方,动作很拘束。问他为什么,他说很怕别人笑他!怎么解决呢?
A:想办法破除孩子对他人想法的负性理解和解读。可以在家玩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当外人,父母当孩子,进行情境表演,表演过程中一方面让孩子模仿学习他应有的言行模式,另一方面让孩子对他们的心理感同身受,进行换位体验,理解他人的友好和善意沟通。还可以通过一些绘本阅读,帮助孩子建立适宜的社交意识和得体的举止。
Q:儿子上幼儿园小班快一年了,每次入园老师和保安都跟他打招呼问好,他都低着头不理,问他为什么,说讨厌打招呼,可是别的小朋友都高兴问好,怎么办?
A:孩子低头很多时候表明还是比较羞怯,如果这种羞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恼羞成怒,比如孩子说讨厌的话语。所以应对孩子的这样的表现,要坚持鼓励,用心发现孩子的任何细微努力,比如孩子入园前看了一眼别人,停顿了一下,这些都能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友好和礼貌,将入门打招呼的过程进行细碎的分解,有助于孩子打开心扉,克服社会交往上的不足。与此同时,家长要坚持以身示范,为孩子日后的模仿学习奠定长久基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