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良好的美德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传承的,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尊老爱幼的美德。如今很多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从小做惯了小王子,小公主,尊老爱幼的意识很差。那怎么培养孩子的尊老爱幼的美德呢?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如何尊老
在日常交往中,常常发现不少孩子对待老人不够尊敬。如顶撞老人,不服从管教;用生硬的态度命令老人为他做这做那。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来指导孩子尊敬老人呢?
首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
因此,父母在与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处中,态度应谦逊、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如在家给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还可利用英雄模范人物、现实生活及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养成习惯
练习是强化记忆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良好的行为转化为习惯,长久保持下来。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见”、“谢谢”、“请慢走”等),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尊老爱幼是孩子文明行为的一种表现,当一个孩子会主动给老人让座,帮助小朋友捡起东西的时候,这个孩子也就具备了责任感和懂得了尊重他人。
& &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长不仅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孝敬父母,还应该教育他们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别人的孩子,从小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好品德。
&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公交车上的孕妇,还去争抢座位……
& & 这些都是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截然不同的两面。好的教育环境塑造着孩子的好品德,坏的教育环境同样也影响着孩子坏品德的滋生。
& & 孝不孝只在一个人的心念,孩子还是处于成长的一个阶段,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要在孩子的心念上插上尊老爱幼的品德意识就靠父母。父母应该通过家庭教育让这种美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 & 爷爷老了,行动困难,吃饭时候鼻涕和口水都流出来,儿子和儿媳妇嫌弃老人脏,就将老人赶到灶台边上去吃。
& & 有一次,爷爷不小心将碗打碎了,儿媳妇见此状况就破口大骂:“老不死的,以后给你一个木盆吃饭算了。”爷爷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过了些日子,夫妇俩看见儿子拿着锤子和锯在做着什么,爸爸就问:“孩子,你们老师布置了手工作业吗?”儿子一本正经地回答道:“亲爱的爸爸,我在做木盆,等到妈妈和你老了用它吃饭,免得打碎碗。”
& & 这时,这对夫妇听到儿子的话后顿然醒悟,感到无比内疚和惭愧,于是把自己的父亲请回桌上和大家一起吃饭,并拿出家里最好吃的给老人吃。
& & 一个孩子能否尊老爱幼,反映了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到位。父母是这个家庭的标杆,更多的孩子都是以父母为尺度来衡量自己的言行,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效仿父母亲的言行举止。
& & 因为在年幼的孩子眼里,父母的行为永远是对的,只要爸妈能做,自己就能做。所以,家长在与老人和孩子的相处中,要真正做到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只有对老人和孩子发自内心的尊敬,才能让孩子有所体会,并牢记心头。
& & 孩子都是先学会尊敬自己的老人和弟弟妹妹,才有可能去尊重更多的老人和幼儿。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养成尊老爱幼的好品德,自己首先要具有这种品德,以身作则,做尊老爱幼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