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大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就受到太多的关爱,以至于给他们养成了乐于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的习惯。其实自私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当孩子两岁左右,就会开始有自主权、所有权的概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非常需要和确定“这个东西属于我”的基础上,才会做出分享的举动。如果缺乏了这个肯定,他会担心别人拿走他的东西,就没办法做出分享了。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不要强迫他,要适时尊重孩子的天性,告诉他:“那等你觉得可以分享的时候再分享也是可以的。”
那么,在不强迫的前提下,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呢?
1、不强迫
通常大人都会这样教孩子:“他是你的弟弟,你可要让着他一点哦。”又或者一群大人围着孩子,你一句我一句说着分享的孩子才惹人怜爱啊之类的话,这些带着强迫语气的话让孩子非常反感。父母通常只是为了自己个人的目的来让孩子谦让,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分享的开不开心,有没有找借口发脾气等。如果被迫分享之后孩子郁郁寡欢或者撅着嘴巴生闷气,那就说明孩子并不愿意做出分享。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告诉宝宝:“东西是属于你,只有当你觉得快乐或无所谓的时候,你才分享,千万不要勉强自己。”跟孩子强调了所有权,他才能学会保护自己,不会别人让他做什么,他都说好。
2、允许孩子说不
如果父母特意教导孩子必须分享,不允许他说不的话,那谁开口都能要走他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只会讨好别人,甚至为了迎合别人而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所以,允许孩子说不,让他遵从自己内心想法,不喜欢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另外,孩子太会分享也非好事,在父母这种教导下,孩子会觉得东西很容易得到而随意过度分享,会变得不珍惜自己的东西,更有甚者会觉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而产生消极情绪,不会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
3、先爱自己,再爱别人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只有先照顾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别人,才能进一步作出分享。分享是个好事,但父母也要教会孩子秉持这些原则:如果有些东西,你有很多或者已经不再需要,而别人正需要这些东西时,你可以选择分享;如果你很喜欢的东西,不分享也是可以的。
4、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
父母永远是最好的示范,孩子有时候并不会做父母讲的,但会学做父母做的。如果父母只会满口白话却没有实际行动的话,孩子也只会听了话却没有进入他的头脑和心里,很快父母教的这些话就会被忘光。而父母的以身作则,往往会变成孩子一个潜移默化的动力,让他自然而然的愿意做这些事情。
5、角色互换
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分享,那么父母不妨和孩子玩角色互换游戏。父母可借此机会跟孩子一起玩,当孩子他想要父母手中玩具的时候,父母可故意地说“不,我不给”。当孩子觉得心烦的时候,父母就可以晓之以理,让孩子明白“学会分享,大家才能开心地一起玩”这道理。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天性,不强迫,不威逼利诱。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学会分享,拒做霸道父母。无论是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是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上述场景一直都屡见不鲜。大人们总是用这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传承下来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要大方,要学会与人分享。
宝宝说:
有一天,舅舅来我家,说想吃我的饼干。可是,我递给他的时候,他又不要了。后来他再要,我就不给他了,他又说我是个“小气鬼”。唉,大人们可真奇怪!
妈妈说:
我们家乐乐不知道怎么搞的,总是特别小气。比如他正在吃香蕉,你要让他给你吃一口,他总是会把香蕉攥得更紧,甚至看都不看你一眼,还赶紧拿着香蕉走得远远的。他这个小气的毛病我也多次纠正,可是怎么教育都没用。
专家说:
无论是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是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上述场景一直都屡见不鲜。大人们总是用这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传承下来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要大方,要学会与人分享。但是,大人往往容易忽略的是,要么在孩子与你分享的时候谢绝,要么在孩子“小气”的时候批评指责。
谢绝是不对的。当孩子应你的要求把好吃的东西分给你吃的时候,他是真心以为你需要或者你喜欢这个东西,并且会因为能把东西分给你而感到快乐。你的谢绝会使孩子觉得你在“耍”他,同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就跟“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当下一次你或者别人再向他要东西的时候,他也许就会为了保护自己、防止被耍而拒绝与人分享。本来是一个“大方”的孩子,也由此变成了“小气鬼”。
简单的批评指责,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会使他产生抵触心理,变得越来越“小气”。所以,面对“小气”的孩子,不能简单地批评,而要通过各种方法,向他逐步表现和传达分享的行为与观念,让他从分享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这样,他就会慢慢“大方”起来。
因此,如果一个孩子“小气”,那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的教育出了问题。
分享行为的定义
是指宝宝将自己所拥有的、能支配的物质与别人一起使用,将自己的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同体验的行为。分享是儿童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能力,学会分享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
分享行为的意义
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使其成年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确保心理健康,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个性。
怎样培养宝宝的分享能力
1、满足宝宝对爱的需求
请爸爸妈妈拿出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和宝宝共处,不要忽视宝宝对爱的需要。否则,宝宝可能会失去已经获得的安全感。这种对父母的不信任,就可能在宝宝的社会行为上体现出来,比如不愿意与人分享。
2、做出分享的榜样
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在宝宝面前与家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当宝宝偶尔做出分享行为时,一定不要谢绝,要诚恳地接受宝宝的好意,而且要谢谢宝宝,让宝宝体验到和大家分享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从而激励他继续这种行为。
3、进行角色扮演
给宝宝讲有关分享的故事,并和宝宝一起扮演故事里面的角色,宝宝来扮演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别人分享的角色,爸爸妈妈扮演接受别人礼物的角色,然后可以交换角色。经过一段时间的角色扮演,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使得角色的分享特征固定在宝宝的心中。这时,宝宝就真正从“小气”的宝宝成长为愿意和人分享的可爱宝宝。
4、在关键期加强引导
1.5~2岁是儿童分享行为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要抓住这个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比如在宝宝与家人共处时,在与小朋友共处时,要引导他分享食物、玩具等,充分利用这个关键期,促进分享行为能力的发展,更好地获得社会交往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