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质并重,尤重意境
孔子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也就是说,没有合乎礼仪的外在形式(包括服饰),就像个粗俗的凡夫野人;如果只有美好的合乎"礼"的外在形式,能掌握一种符合进退俯仰的,给人以庄严肃穆的美感的动作(包括特装礼仪),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包括服饰在内的任何外在虚饰,都只能使人感到其为人的浮夸。这点,恰于茶艺的内涵不谋而合,一次完整高品质的茶艺,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优秀的。这包括茶、水、境、器、人、艺与礼仪规范等等,这些缺一不可,若有一方残缺,便称不上是一次完整的高品质的茶艺活动。而意境又尤为关键,以茶会意,情景交融,将茶艺由沏泡手法表演,上升到美学境界,达到心会神合。
二、百花齐放,不拘一格
随着历史发展,茶艺演变出不同的类型。
宫廷茶艺是帝王将相为敬神祭祖或宴赐百官进行的茶艺。如唐代的清明茶宴、清代的千叟茶宴等,其特点是场面宏大、礼仪繁琐、气氛庄严、器具奢华、等级森严。
儒士茶艺是历代文人雅士在品君斗茶中形成的茶艺,如颜真卿等名士月下连茶联、宋代文人斗茶时的点茶法等,其特点是文化厚重、意境独特、茶具典雅、形式多样、气氛愉悦,常与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叙谈、踏青、题字、作画等相结合。
民族茶艺是各民族在长期茶事活动中创造的,富有乡土气息和民族韵味的茶艺形式,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茶道之道
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认为:“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周作人先生则认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日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茶道之清
清,则无杂。自古以来,喝茶为雅事,饮茶提倡“清”的精神,而与俗人饮茶则违背了茶道之清的精神,从而又引出了品茶即品人的说法。明人屠隆在《考余事》中说:“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
茶道之真
真,乃茶道的起点,并追求于“真”。其中之意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人名家的真字迹;用的茶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瓷,最重要的是饮茶之人要怀有一颗真心,敬客要真情、言语要真诚、心境要真闲。茶事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具有三重含义:一、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二、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茶道之净
净,即饮茶环境的“净”和饮茶茶具的“净”,只有这两方面做到了才能真正的做到茶道的境界,才能真正的享受品茗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