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全面开放二胎政策,不少家庭都选择生育二胎,晋级多子女家庭。
别管是二胎,还是更多的三胎四胎五胎,家长们心里肯定都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能够孝顺懂事,让自己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事实上,在七八十年代,大多数家庭都是多子女家庭,两三个孩子都算少的,四五个孩子一点也不稀奇。
而当孩子们长大,差异就很明显了,有的孩子关心父母、出钱出力,有的孩子却对父母很冷淡,不闻不问,令人心寒。
与大家想象不同的是,多子女家庭中那些很孝顺父母的孩子,却往往不是父母小时候最宠爱的那个孩子,而是小时候“最吃亏”的那个孩子,让老人们不禁感叹年轻时没有疼对人。
这种情况说奇怪也不奇怪,从小被家长宠爱到极致的孩子,反而会因此觉得家长对自己的好是天经地义,毫无感恩之心,长大后不变成米虫、啃老族就好不错了,怎能指望他们孝顺父母?
更准确的说,那些最受宠、日后却不孝顺的孩子,其实是被家长过度溺爱给宠坏了。
反倒是小时候就总是帮父母干活、不受宠、很“吃亏”的孩子,其实是从小就懂得体谅父母,愿意给父母分忧,因此长大后往往也很孝顺。
想要培养出孝顺、懂事的孩子,家长就要避免过度溺爱,做好下面这几点。
1、以身作则
想要孩子孝顺自己,家长首先就要以身作则,孝顺自己的父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日后的性格人品,如果家长对老人就是非常孝顺的,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日后也会依样行事,孝顺自己的父母。
身教重于言传,家长每天在孩子面前念叨一万句“你要孝顺我”,也不如把自己的父母照顾好、给孩子做出榜样来得有效。
2、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想要培养出孝顺的孩子,家长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虽然也有家庭不幸、但孩子非常孝顺的例子存在,但大多数吵吵闹闹的家里都是很难培养出孝顺娃的,每天耳濡目染都是负能量,孩子心里如何充满阳光?
3、多让孩子参与劳动
想要培养出孝顺的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过度溺爱,要让孩子多参与劳动。
家长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干,孩子如何理解家长的辛苦,如何懂得家长的付出?
让孩子参与劳动,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有感恩之心,孩子才会孝顺父母。
一个有感恩之心的孩子,不仅会孝顺父母,更是性格阳光,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感也更强。孝敬老人是孩子做人的基本准则。为了避免孩子长大变成不懂关心体贴家长、尊敬长辈的“白眼狼”,父母们可要及时培养孩子的孝敬观。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孝敬长辈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给家庭搞搞“等级”
家庭成员之间是民主平等的,但也是长幼有别的。一个家庭中总要有“领导”,要不生活会乱套。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庭生活当中,父母是家庭的供养人,而且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该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心骨。孩子要在父母的监督和指导下生活、学习。但事实上,现在很多父母成了“小太阳”的卫星,养成孩子以自己为中心的习惯,这样哪还能谈什么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建议二: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
多数孩子都不了解父母的辛苦,只知道摊开两手向父母要这要那,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样下去,孩子又怎么会形成孝敬观?作为父母,要适当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辛苦和不易,让孩子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从心眼里感激父母。
建议三:从小事入手,循序渐进
要真正形成孩子的孝敬观,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父母应该有意识地从小事人手,慢慢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例如,要求孩子经常关心一下长辈的健康,多一些问候和帮助(问候下班的父母,帮助父母做家务,照顾生病的父母,提醒父母天气状况等)。
建议四:父母以身作则,做孝敬长辈的榜样
孩子模仿能力强,所以为孩子做孝敬长辈的榜样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父母对待长辈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对待长辈的态度。从前有一对不孝顺的夫妻,让老人独自在一个小破屋里住,而且吃饭的时候也只是用一个小木碗盛些不好的饭菜给他吃。一次,这对夫妻发现自己的孩子正在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在做什么。孩子开心地说:“我在制作小木碗,等你们老了,给你们送饭啊!”夫妻俩顿时醒悟,赶紧把老人接到正屋同住,并且精心地照顾老人。小孩自然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
作为父母,身为表率,自然不能添了儿子忘了老子,而应该时时处处关照老人、孝顺老人。例如,在假日要尽量带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做家务,共享天伦之乐。时间久了,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会渐渐的养成尊敬老人和爸爸妈妈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