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落沪”难遭吐槽 高管感到“压力山大”

居转户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户口在哪里注销的就到哪里去开证明。 原籍是哪里的就要去哪里开证明。 不管你是哪里的,只要你有个合法身份证明,我们上海都好办。 这段好似鸡生蛋蛋生鸡的对话,一位美国麻省理工海归博士今回国后听了无数次。比他更烦恼的是他所在的上海矽睿半导体有限公

户口在哪里注销的就到哪里去开证明。&

& 原籍是哪里的就要去哪里开证明。&

& 不管你是哪里的,只要你有个合法身份证明,我们上海都好办。&

这段好似& 鸡生蛋蛋生鸡&的对话,一位美国麻省理工海归博士今年回国后听了无数次。比他更烦恼的是他所在的上海矽睿半导体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谢志峰,随着公司在中国业务的越来越大,吸引世界各地人才成为谢志峰的重要工作,但是各种各样的身份证明,成为国际化人才难以留下来的重要原因。

& 上海要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但是如何才能让人才‘宾至如归’并落地生根呢?&在近日举行的2013上海华侨华人经理人座谈会上,谢志峰的这个疑问也是众多跨国公司管理者对上海的最大期望。

本报记者/陈丽伟本报记者/陶辰摄影

海外人才政策能否& 松一点&?

& 好不容易找到的人才,却没法让他‘落沪’生根。&谢志峰把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困惑带到了近日举行的2013上海华侨华人经理人座谈会现场。

谢志峰介绍:& 我们聘请的这位海归博士是传感器方面的突出人才,但是就是落不下上海户口。他本身是杭州人,从南京大学硕士一毕业就出国了,当时在学校注销了户口。现在成了‘三不管’。&

落户口难,申请长期居留难,出入境需要多次办理签证,办理签证延期、居留等需要材料繁杂、耗时长……这是很多希望回国发展的华裔人才遭遇的共同难题。

谢志峰现在最担心的是公司很可能面临着有钱、有市场却没人的尴尬:& 我们是做集成电路芯片的,现在一年可以做到一百多亿美元。上海商务成本越来越高,我们也曾考虑过西迁,为什么没走?就是因为这个行业的人才在上海最集中。综合来看,上海的性价比最高,特别是人才资源丰富。如果以后引进的人才留不住,那对上海的竞争力影响巨大。&

谢志峰的疑虑引起了现场很多经理人的共鸣,今天的上海必须要靠常态化的政策对人才形成持久广泛的吸引力,依靠日常环境让人才感到& 宾至如归&,才能形成人才集聚效应,而这正是上海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所必须的。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张之皓谈到:& 花旗在中国的员工已经有五六千人,以前我们只引进在海外留学并有丰富国际工作经验的华裔高管,这几年我们也尝试招聘一些30岁以内、美国顶尖商学院毕业的新鲜人。结果大出我们的预料,我们去招聘时已经错过招聘季,但是仍然得到了热烈的回应,我们招聘的一个关键标准就是应聘者是不是要坚决地回国工作,没想到反响很积极。几年下来,也证明这些员工不是以此为跳板,他们都在国内安心工作。还有一些应聘者,我们希望他们在美国华尔街积累了一定的人脉、经验后再回到中国工作,现在已经招聘的两批,也都坚决要求在上海工作,其中大多数是非上海籍的,他们不愿意去中国其他地方。&

张之皓认为,员工的选择说明上海的某种成功,& 我更想说的是,通过这点可以看出,金融业的特点就是高度聚集性,金融人才聚集,才有金融行业聚集。&

在会上,上海市侨办主任徐力透露,目前,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的著名跨国企业集团已经达到400余家。随着上海& 总部经济&的发展,上海是否能凭借软环境留住行业人才,是这些企业决定去留的关键因素。美亚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郑艺就表示:& 我们已经决定将精算总部迁往上海,计划是50人左右的规模,其中至少二三十人是高端海归,我们现在招人没问题,但是他们的‘身份’有点挑战,华人申请中国永久居留权的政策能否考虑放宽一点,帮助我们把这些‘走出去’的人才吸引回来。&

正在考虑& 迁都&的还有安联财产保险,安联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旅德海归何祺透露:& 1997年香港回归时,我们将总部从新加坡迁移到香港,现在我们准备把在香港的投资中心转移到上海来。但最终来不来,人才是个重要考虑。&

亿贝(eBay)大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林奕彰则认为,若能让人才有& 根&的感觉,将会是促进外资在上海投资的途径之一。

延期签证为啥非要& 跑一趟&?

在吸引人才的话题上,澳大利亚腾云有限公司大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沈宇豪提出了一个特别的& 五十岁现象&。

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沈宇豪讲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今年我们1981届的大学同学举办同学聚会,大家正好50岁,五六十个同学里有一多半定居海外。经过几十年打拼,大家目前生活、经济都相对稳定了,子女已经成年,也积累了相当的人脉和经验。很多人都想趁着这十年‘从头再来’,回国创业创新。&

沈宇豪笑着解释这个& 黄金十年&:& 这个年纪的人,子女陆续上大学,但再过十年我们很可能要回家带孙子了。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的父母仍在国内,已经步入晚年,我们在海外平时最怕长途电话:老爸或老妈生病住院了,那就要赶紧家里交代一下马上赶飞机回国。所以如果有机会,大家的第一选择是回国内、回上海工作。&

沈宇豪指出,这个年纪的华侨华人已经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人脉关系、职场经验,& 自由选择的权利比较大&。无论是从职业发展、孝顺父母、安顿晚年等方面考虑,& 千篇一律,他们都是想回来的。&& 但是是先回来还是先找机会,这就是矛盾。机会不是随时都有的,所以政府能不能考虑,不要把这些原中国居民、拿着外籍护照的华人当作外国人对待,最好让他们先‘落地’,有所安顿了再找机会。&

与年轻海归相比,资深海归的一些渴求更强烈。魏杰是1986年参加国家教委留学生考试后赴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担任久保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说:& 我很希望能拿到中国的永久居留权,我生在这、长在这。&但是相比较30岁左右的博士生,& 像我们这些在外企工作的中国面孔,却在申请文件里找不到相关法律法规。&现在办理签证延期需要将护照交上去,让魏杰感到为难的还有一件& 小事&:& 外籍人士办理签证延期,是要将护照交上去的,原来是等待5个工作日,最近通知说要15个工作日了。跨国公司的管理层经常需要出差,没有护照,我们就不能出差了,特别是国际差旅。这种情况在很多跨国公司中都比较突出,一些公司的人事部门现在给我们这样的华裔经理人发邮件,要求我们护照延期前一个月就通知他们,就不安排国际出差了。这对于高级管理者的工作影响是很大的。&

澳大利亚海归、国泰君安证券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王政& 吐槽&的是很多高级海归人才都遇到过的麻烦。& 在国内的诸多大城市中,上海政府的服务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但是一些部门的网站上最多的是工作成绩宣传,而办事信息和指南却比较少。咨询电话分散,打过去经常没人接,即使接听了对方的回答要么不专业要么不全面,最后只能自己亲自去跑一趟,但又常常因为需要的资料繁琐,一两次都办不完,要多次往返。我建议各部门只设一个400服务电话,网站上再多一点办事信息和具体指南。还有像办理签证延期这样的事情,需要的各种资料应该在网站上说明清楚,申办人发个邮件就给办,为啥一定要本人亲自去一趟?&

同样来自澳大利亚的海归经理人、拉格代尔有限公司上海市场营销总监张磊还提到了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 大问题&,上海城市生活的高成本已经让很多海归高管感到& 压力山大&。张磊说:& 国内下班后还要有很多商务应酬,而且子女教育费用、购房费用都很高,我如果不是很多年前买了房子,现在恐怕买不起上海的房子了。所以家里人都希望我回澳大利亚,但国内发展机遇的确更好,这让我们这些中青年经理人感到压力太大了。&

上海人才政策改革能否& 先行先试&?

尽管上海为人才创造的环境在全国范围内看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华裔经理人仍有这样或那样的& 吐槽&。这说明,为了让人才在这座数千万人口的超级都市里,生活得更自如、更舒服、更舍不得离开,上海还应做得更多。

上海市政协主席吴志明坦言,& 就像上海市领导层一致认为的那样,上海已经到了不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上海依靠各个部门出台的分散的各种优惠措施,已经很难产生吸引人才所需的合力。上海在这方面的改革,需要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曾在公安战线工作了十多年的吴志明认为,目前上海市层面能用的政策已经都用上了,上海现在需要更高层面的推动才能为人才进一步松绑,而这首先需要决策者自己思想解放。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境外人士的管理思路是滞后的。1986年,我国刚刚才取消外国人出境签证。直到1999年,才正式取消境外人员定点住宿的做法。

吴志明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 上海护照办理最早就在外滩,一个过去的神甫的私宅作为办公地点,就30平方米左右。我到公安局之后,办理护照搬到了吴淞路,里面的空间是扩大了,但是外面地方小得连一辆车都停不下。&

2002年,公安部逐步放开公民护照办理,上海经过多次申请,在浦东建设了现在的出入境管理局接待大厅。吴志明告诉记者:& 当时建设的时候预计每天最多可容纳一万多人,但现在随着网上办理的开通,各区县公安局也可以办理一部分业务,现在每天来这里办证的大约有7000多人。&

最让吴志明记忆犹新的是2001年,在很多上海人看来,举办APEC会议这一年才是上海的国际化& 元年&,& 当时借APEC会议的东风,我们多次向公安部陈述、争取,上海好不容易申请到了对欧美部分国家公民实行落地签政策,会议结束后还要收回,有些部门甚至不理解为什么要对外国人免签。&

对于经理人们所提出的问题,吴志明也认为:& 现在技术已经很发达了,有些证照办理的时间确实没必要再延长了。&

技术发展推动着上海城市管理不断更新。吴志明说:& 我们很多设施、系统大都是十年前建成的,当时一些联合国官员来参观的时候赞赏说,还没有见过比上海更好的出入境管理中心。近十年过去了,现在又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曾经领先的东西也即将面临着改进甚至更新换代。&

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里,也包括& 三非&外国人的增加给城市治安管理带来的新问题。与会的经理人都认为,上海城市需要一扇& 旋转门&,让人才顺利进来的同时也将不适合甚至妨碍上海发展的人筛选出去。对此,吴志明认为,上海仍需要探索,但上海迫切希望在人才政策上能继续先行先试:& 上海已经到了不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一些改革需要点时间才能看出效果和问题。各位都是经理人,是管理者,我想管理中一个永恒的问题就是如何取舍与权衡。&

延伸阅读

华侨华人经理人座谈会欲推& 升级版&

7月11日,上海市侨办与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召开& 华侨华人经理人座谈会&,20余名华侨华人经理人受邀就上海新一轮发展建言献策。他们就上海加快国际自由贸易区实验区建设、发挥金融机构在实体经济资源分配中的作用、发挥华侨华人经理人在地方立法中的咨询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为华侨华人在华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等问题畅所欲言。

记者从上海市侨办获悉,& 华侨华人经理人座谈会&自2006年开始举办,今年已经第8次了。每年的座谈会都会根据上海发展的中心任务,确定一个主题。邀请在上海的知名跨国企业华裔高管,围绕主题深入探讨。应邀参加座谈会的经理人中,既有上海授予外籍人士的最高荣誉& 白玉兰&奖获得者,也有入选中央级千人计划的领军人才。八年来,座谈会已经成为上海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倾听华侨华人经理人意见和心声的有效渠道,也是华侨华人为上海建言献策的平台。

上海市侨办主任徐力表示:& 座谈会每年请20位左右经理人,目前仍保持密切联系的有150余位。他们的不少建议都被相关部门采纳,推动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侨办还与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合作,每年推荐华侨华人经理人列席上海市政协会议。他们既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经验,又关心上海的发展,他们有能力、也非常愿意为上海建言献策,已经成为助推上海发展的一个特殊智库。&

徐力透露:& 随着座谈会的成熟和深入,每次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侨办正在考虑今后的座谈会将推出专题讨论,让大家的讨论更细致、深入,让有关职能部门获得更多更好的宝贵建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