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揭秘上海乒坛“沪漂族”:从“沪漂”到新上海人

居转户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乒乓沪漂族生存报告 现状篇 乒乓球人才的流动在圈内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比如马琳、刘诗雯都从东北来到广东,马龙到了北京,许昕则是从江苏到了上海。当然这些都是已经成名的运动员,在他们的背后更多的运动员组成了数量庞大的漂泊族这其中以上海的沪漂族最为出

乒乓沪漂族生存报告 现状篇

乒乓球人才的流动在圈内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比如马琳、刘诗雯都从东北来到广东,马龙到了北京,许昕则是从江苏到了上海。当然这些都是已经成名的运动员,在他们的背后更多的运动员组成了数量庞大的& 漂泊族&这其中以上海的& 沪漂族&最为出名。

过去几年,若干& 乒乓沪漂族&悄然涌入上海。在曹燕华乒乓球学校和俱乐部中,外地好苗子占据 70%到80%,成才率也远远高于上海本地的孩子;在上海男队名单里,许昕、尚坤和已经退役的胡冰涛、张洋都由& 沪漂族&转为& 新上海 人&;但是还有很多& 乒乓沪漂族&,因为难以获得上海户口而无法取得进入上海专业队和国家队的机会,他们苦苦等待了4年,至今仍在& 漂& 着……

揭秘上海乒坛& 沪漂族&

他们,从& 沪漂&到新上海人

& 北漂&、& 沪漂&、& 深漂&,这些词不陌生吧?& 乒乓沪漂族&,说的就是一群怀揣乒乓梦想来上海寻梦的孩子,他们在& 漂一族&中绝对属于低龄。说起& 乒乓沪漂族&的源流,要追溯到10年前曹燕华乒乓球学校的建立。

1999 年,这家民办乒乓球学校刚开张的时候,办公和训练用房不足400平米,乒乓房勉强摆放18张球台,只有8个球员、七八个教职员工,电视台第一次来拍摄的时候,校长曹燕华很难为情,因为球馆的背景黑压压没有人……熬过了最初夹缝里求生存的岁月,终于渐渐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源。

2002年,两个小男孩投奔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他们都是江苏徐州人,是打架都会一起上的好兄弟,12岁的那个叫许昕,13岁的叫胡冰涛。2003年,许昕、胡冰涛的户口从江苏徐州转到上海,成为新上海宝山人。

而今,与市体育运动学校合作的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设有一线队和二线队(曹乒俱的一线队相当于上海& 北区&专业队,上海& 南区&专业队隶属于上海乒羽中心,基地在东方绿洲)——一线队12个人,只有4个上海孩子;二线队有50个编制,曹燕华乒乓球学校的三线队有120个孩子,外地小球员占据70%到80%。在上海乒乓球的后备力量中,优秀的本土苗子相当罕见。

当时间& 快进&到现在,在近年的中国男乒国家队中,除了已经退役的王励勤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许昕、尚坤、赵子豪都是曹乒俱引进培养的& 沪漂族&。许昕已经成为国家男队一线绝对主力,并拿到了世界杯单打冠军,削球手胡冰涛也曾奇迹般地闯进高手如云的全国锦标赛八强,来自山西运城的尚坤与许昕同龄,也凭借努力在一队站稳了位置,江苏南京的赵子豪也成功入选国家队。在十一会、十二运会上,男上海男队也出现了& 沪漂族&担纲的局面。6个选手中,只有王励勤和高欣是上海人,许昕、胡冰涛、尚坤和东北人张洋都是成功的& 沪漂族&。其实早在十运会上,由曹乒校输送的黑龙江男孩刘杉就和王励勤搭档为上海队拿到了男双金牌。上海男队老帅王家麟告诉记者,以前上训练课说上海话就可以,现在可要说普通话喽!

揭秘上海乒坛& 沪漂族&

许昕,无疑是最成功的& 乒乓沪漂族&。

揭秘上海乒坛“沪漂族”:从“沪漂”到新上海人(图1)

成名之后的许昕说:& 如果没有曹乒,就没有我的今天。&这种说法并不夸张,江苏省的后备力量人才济济,如果留在江苏,许昕很难有出头之日。令曹燕华感到遗憾的是,& 其实还有一个孩子,当时比许昕和胡冰涛的成绩还要优异,犹豫再三没有来上海,如今已经快退役了。&

许昕的成长之路相当顺遂,用曹燕华的话说是& 万里挑一&。16岁进入国家二队,当年就升入一队,现已成为一队的绝对主力,并且拿到了男子世界杯单打冠军,成为国乒历史上左手单打世界冠军第一人,除了许昕,其他由& 沪漂族&转为& 新上海人&的前途如何呢?

生于1985年的张洋,曾经为上海队做出过很多贡献,张洋出场虽然不多,但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今年已经退役的张洋则作为教练带着上海男队拿到了男团和男单两枚全国锦标赛的金牌

尚坤已经在乒超联赛中锤炼了很久了,年龄增加和经验的提升已经成,左手横板的尚坤在国家队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6岁的胡冰涛是削球打法,并不是每个削球手都能像丁松那样一战成名。胡冰涛还没有机会打乒超,收入少,家里条件又不好,不久前,懂事的胡冰涛去阿联酋打了一个赛季俱乐部联赛添补家用。去年,胡冰涛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许昕也将在今年成为他的& 学弟&。

18岁的赵子豪则在13年底入选国家队成为曹乒校向国家队输送的第六位国手。




他们,未来不知& 漂&向哪里

四月的下午,上海沐浴着暖洋洋的仲春日光,厚厚的窗帘将上海体育运动学校的乒乓馆与外面的世界暂时隔开。每张球台都有孩子在练球,十岁出头的稚气未脱,大都是二线队的,也有一批大男孩已经出落成大小伙子的模样,他们是一线队的,或者是& 准一线队&的。所谓& 准一线队&,就是属于二线队编制、跟随一线队训练的孩子。

角落里的那张球台,两个帅气的大男孩练得虎虎生威,在这对好兄弟中间隔着的不光是矮矮的球网,还是一种说不清是& 命运&还是& 运气&的界限——界这边的徐州男孩祁振宇,已经拿到上海竞校的学生户口,前不久还进入了国家集训队,正在& 排队&等待进入上海一线队;界那边的哈尔滨男孩杨啸,等待4年也未能获得上海户口,他的未来不知会& 漂&向哪里……

& 我的这条路,真的比较背。&这是17岁的杨啸对自己乒乓之路的注解。

9 岁时杨啸就离开黑龙江哈尔滨的家,到河北的一家俱乐部打球,他笑着说当时自己只是为了& 逃出爸爸的魔掌&,希望独立自由。11岁的时候他到了八一集训队,因为这次集训要选拔最优秀的一个孩子进入八一队,4次比赛,杨啸打了3次第一、1次第二,可是最后进入八一队的不是他,而是一个压根没有参加这次集训的被 & 内定&的孩子。

后来,八一队教练推荐杨啸到上海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来打球,13岁的他就只身来到了上海,一呆就是4年。4年前他是二线队编制,4年后仍旧是,在跟随一线队训练的十五六个二线队孩子之中,17岁的杨啸是年纪最大的一个,但他是仍旧和10岁出头的小朋友们一样交着伙食费和训练费,而不能像一线队编制的队友那样领取工资。

是因为杨啸打得不好吗?不是!其实他已经在代表曹乒俱参加甲B比赛,而且是表现最出色的一个,之所以没有出头之日,是因为在杨啸来到上海之后不久,外地小球员进入上海户口的政策突然变得严格,他苦苦等了4年,从13岁到17岁。

提起杨啸的事情,曹乒俱教练卞直琪带着惋惜的口气:& 他的打法很凶狠,右手横板两面反胶,可惜了……&即使如此,杨啸还是经常和16岁的祁振宇一起加练,他说:& 累也是一种享受,没有几年好练了,那些不顺利的事,我早就想开了。&

& 以前会幻想,幻想可以凭借实力进入一线队,现在懂事了,要认真考虑自己的未来。哪条路都可能走好,也可能走不好,关键是不能失去理智。&对于未来,杨啸有很多种设想,专业队的这条路因为户口问题是走不通了,可他还想一边读书一边打球,& 球不能丢。

和杨啸的交谈,让记者感受到了他的倔强和无奈——这是一个正在和命运较劲的孩子。杨啸独自去练发球了,记者和16岁的祁振宇聊了起来,气氛就变得柔和多了,& 去年我有了上海竞校的学生户口,我的打法和杨啸一模一样,其实他比我打得好,我比他……幸运一些吧。&

即使如此,祁振宇还需要& 排队&等待进入上海一线队编制,曹燕华说起这件事就很焦急:& 已经连续第3年报上去了,进得了国家集训队却进不了上海队,孩子不能再等了……&不过,祁振宇自己对于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 爸爸特别希望我进专业队,我还会继续向上爬,希望能进国家队,进了国家队将来才可能去名牌大学读书。&

和祁振宇一起等待的,还有15岁的石铭禹,这个黑龙江男孩也在& 排队&,只有进入了上海一线队,才有进入国家队的机会。石铭禹正在参加全国U17比赛,和其他12名同样1994年出生的男孩打对抗赛,& 希望U17打好了会有更多机会,可以进国家队吧。&

与陷入瓶颈的杨啸相比,祁振宇和石铭禹是看得见曙光的& 沪漂族&。过去4年,曹燕华一直在为这些有实力却徘徊在一线队之外的孩子而焦虑:& 本来规定外地户口的孩子要进上海一线队,必须要打到全国前三,那只能到奥运会队伍里去找!放宽到全国前八,那只能到国家队里去找!放宽到全国青少年比赛取得好成绩,仍旧是很难的,其他省市若是发现了这样难得的好苗子,还会放他们来上海吗?拿来就用的好事情是没有的。&

& 4年了,1995年到1998年出生的好苗子都冒出来了,可是1992年和1993年的外地孩子都不能获得上海户口、进入上海一线队。家长那么多年的心血和孩子的努力,孩子一直在长大,等不及了!我害怕会对不起这些孩子和家长……&曹燕华因此而忧心忡忡,& 我们给了上海学生很多特殊的优惠政策,但对外地的孩子我们同样也要负责,在政策不出现松动的情况下,该如何实现俱乐部的持续发展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乒乓沪漂族生存报告反思篇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上海人在中国乒乓球队占据半壁江山,此后忽而进入乒乓人才的& 枯水期&,80年代末期有何智丽,90年代中期有丁松,21世纪初有王励勤,2009年世乒赛,新生代许昕、姚彦终于拿到了世乒赛单打门票,拿到世界冠军或许才算真正的成才。而今,& 乒乓沪漂族&渐渐成为上海乒乓的中坚力量,上海本地好苗子的培养却陷入了瓶颈,这是为什么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