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但是他们的手部小肌肉发育还不是很完善,许多孩子在用彩铅、蜡笔、油画棒等工具涂色时会觉得用不上劲,颜色涂得淡,画面色彩不鲜艳、不丰富。在上三年级第一学期的《美丽的花挂毯》一课时,我就发现许多女孩子手劲不足,涂色时线条纤弱、无力;且普通的铅画纸纸面较光,抓色能力弱,画面质感不强,只能表现挂毯的线条和简单的色块,对于挂毯那毛绒绒的质地更本无法体现。在上了一个班的《美丽的花挂毯》后我果断决定用沙皮纸代替平时我们惯用的铅画纸,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效果。其作画步骤是这样的:课前,我为学生找来了沙皮纸,让他们比较沙皮纸和铅画纸的异同,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在沙皮纸上画画写写,交流自己的体验结果,通过几番探索,他们发现油画棒有超强的覆盖力、感悟到沙皮纸表面粗糙、有超强的抓色力;到上课时,我让学生用与沙皮纸颜色较为接近的油画棒打稿子,轻轻勾勒出挂毯的花纹轮廓;接着,引导学生们选择与沙皮纸底色反差较大的颜色上色(比如:深色的沙皮纸上可以配上浅色的油画棒色),如果喜欢渐变色的孩子还可以在同一地方反复涂不同的色彩(如果在铅画纸上这样来回涂,很容易把纸弄破),充分利用了油画棒覆盖力强、沙皮纸抓色力强的优势,形成渐变的效果,同时厚重的颜色又为画稿带来了毛绒绒的质感;最后,再给画好的& 沙皮纸挂毯&配上精美的流苏,一幅像模像样的& 漂亮挂毯&就诞生了。
问题讨论:
在适课堂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1、普通的画材并不适合我们的画作,无法表现出画面需要的感觉;2、部分孩子能力还没有发展到我们老师需要的那种程度,美术课常规工具并不适合他们用……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的问题,使画面更完美?使作画的孩子更有自信?这就是我们美术老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本案例反映了在适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寻找合适的画材,解决画面质感的问题。在上后来几个班的《美丽的花挂毯》一课时我们使用的就是非绘画类材料——沙皮纸。沙皮纸原本是油漆匠在刷漆之前为把木器打磨抛光而使用的一种工具,它有表面粗糙的特点。小学生手部肌肉力度不够,许多女孩子画的画颜色偏淡,沙皮纸粗糙的表面正好使它拥有更强的抓色能力,解决了这一难题,十分适合小学孩子使用。
长期以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技能美术教育占主导,所教的内容有时专业性太强,不接地气,尤其对于低龄的孩子更加难以理解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图像识别、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美术学科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难以落实。如何能找到更有效、可行的方法将美术学科素养落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让孩子们所学的美术技能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起来,让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陪伴他们一生呢?用沙皮纸、彩泥、乒乓球、布、玩具等成品或半成品的人工材料,来替代传统的画笔、颜料等绘画用具,进行色彩、造型、线条等的美术教学,即开展非绘画材料的美术教学探索,也可以为小学美术教学开辟一条新路。因此,理性认识非绘画材料的价值,寻找生活中的非绘画材料,合理而有创意地使用非绘画材料为美术教学服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发现,非绘画材料使用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的形成,是一条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儿童期是人的各种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中,儿童依靠直觉去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沙皮纸这种非绘画材料的使用突破传统的& 技能&美术教育,着眼于锻炼学生眼、手和大脑的协调和谐发展,解决了普通铅画纸不能表现出挂毯的质感问题,突出亲历性、游戏性、兴趣性,有利于教师依托儿童自身的多种感官进行美术教育,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研究、尝试、合作等方式,自觉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非绘画材料除了彩色的沙皮纸,还有许多品种,它的范围广阔,种类丰富,创作要求富有弹性,有利于开拓思路,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同时,在儿童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在互相分享自己的制作经验和乐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作品,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知识与技能是具有选择性的,并非所有的知识与技能都能成为素养的部件。知识和能力只有与生活结合,参与到我们的生命进程中,才能历久弥新,永不忘怀。非绘画材料的使用激励学生形成探索欲望,并能让这种欲望保持长久,使之内化成一种持续性的、内在的学科素养。《美丽的花挂毯》一课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做幅小挂毯,更是让孩子们获得了创造的乐趣,更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搜集材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及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