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蝉翼的薄胎
紫砂壶造型千变,工艺繁多,薄胎紫砂壶就是手工工艺的一种体现,不是舍不得泥料,这是一种娴熟的工艺体现。有的壶,薄如纸,是价值非常高的一种壶。壶体的厚度一般是在0.2-0.3cm之间。
人们常用“薄如蝉翼,轻似浮云”来形容薄胎紫砂壶。“薄胎”本是瓷器制作的“神技”,明清起,始有艺人将其运用在紫砂制壶工艺之中,传世虽不多,却开创性地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效果。
供春壶
薄胎壶看起来与普通紫砂壶毫无区别,造型同样是沉稳厚重,上手却很轻,印证了老子“大巧若拙”的道家理念。一把150毫升的小壶,托在手上轻若一块朽木,仅重50克,几乎可以漂在水面之上。
薄胎就是打泥片时打得比一般壶要薄,不算是一种工艺,而是一种技法,一种作者体现自己功力深厚的技法。由于胎薄、成形难,烧制时受热不均而易烧裂的原因,因而薄胎壶对技术纯熟程度的要求很高。
薄胎
薄胎壶兴起于广东潮汕地区,这是由于薄胎壶制作时对环境的湿度也有严格的要求,可以看出薄胎壶的制作难度较大,要制作出一把完美的薄胎壶,并非易事。作为一种实用器皿,这巧夺天工的薄胎壶要更多地照顾到“观赏”和“实用”的双重要求。“在手疑无物,定睛似有神”的薄胎壶,让人爱不释手,是意趣创作之妙品。
薄胎壶的保养
紫砂壶的重量取决于壶胎的厚和薄!厚胎壶符合紫砂茗壶古朴雅拙的厚重的质感,壶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可抵御不可预计的外力伤害,以确保“长命百岁”。薄胎壶价格相对来说较高,原因在于其透气性好,难以烧制,做工难度大!考验的是壶者的制壶功力。厚胎壶与薄胎壶有其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关键取决个人的喜好。
薄胎
薄胎紫砂壶由于胎壁较薄,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小心,如遇到磕碰,壶比较容易“受伤”。在冬天使用前要注意先温壶,否则温差太大容易造成壶体惊破。薄胎紫砂壶的养用跟普通的紫砂壶一样,也怕油腻,每次泡完茶也要记得擦拭干净,放在通风处。卢梭曾经说过:生活过得最有意义的人,不是那些年岁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茶亦如是。对一杯茶,我们品味得越彻底,就能了解得越透彻。
茶器
最让人真切感受到这样一席茶味道的,就是这些因茶而设的器具。
说起来,无论是唐代陆羽创制的茶器二十八式,还是宋代审安老人的十二种茶器,抑或现代茶席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这些茶器十余种的选择,不同的材质器形,以及它们之间彼此连接关系,都隐藏着神秘的符号。
而经验老道的喝茶人是符号的破译者,从这只壶、那只杯的关系中,在心里慢慢勾画出将要喝到茶的性格和味道。
茶器的选择,是对泡茶人的反作用,泡茶人对器皿的取舍尺度,从要冲瀹的茶品、所用冲泡手法来考量,进一步还要感知季节、时辰这些因素对茶的影响,最终呈现出一席茶。
茶声
从点燃一枝油薪竹开始,鹅毛扇扇动的风声里,油薪竹的火焰带着一缕白烟自下而上地升起,龙眼炭开始有爆裂声,让人心生期待。
直到炭炉里噗地一声,火焰结结实实地围绕在逐渐泛白地炭块之间。
壶里地水开始鸣叫,正是所谓“松风”的鸣响。
注水温壶、投茶入壶、出汤入杯,淅沥水声和器皿碰撞的声响,如果静下心来,就会听到茶席上全然不同的情绪,隐约而细微,但是却让人清晰探寻到最无可隐匿的内心。
品茶
对品茶这件事,古人说得最直白。
“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
仔细思量,其中的深意并非单以形式上人数的多寡来断定喝茶雅俗之别,避免嘈杂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和疏淡才是喝茶的本意。
成就一杯茶是不容易的。
从采摘茶叶开始算起,大大小小要经历至少十来道工序。
茶的风格丰富繁杂,还不仅仅体现在制作工艺上,很多都需要岁月的沉淀。
正如茶非一日而成,泡茶也要一泡、两泡、三泡......茶味才出的来,回味才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