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 那英爱怎么去孝顺父母呢?

居转户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仁慈心最初在父母面前最容易得到培养。一旦在父母面前能够培养起仁慈心,则将其推广到其他众生身上,善心和菩提心就很容易生起。

有人对孔子说:“先生您为什么不从政?”孔子说:“《尚书》都讲了:‘孝啊,最重要的是孝,又能友爱兄弟,推广到政治上也是如此。’这么做就是参与政治了,否则,怎样才算是从政呢?”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篇之二十一
【品悟】
“或”,就是有这么一个人。他是谁?不知道。这个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先生您为什么不去从政做官呢?“奚”是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
估计此人也是个二贷,会提这种问题,他不知道孔子朝思暮想的就是当官从政,不过机会一直没来。后人猜测孔子说这番话是在鲁定公初年,孔子还没做官时的事。后来机会来了,孔子登上政治舞台大展了一番宏图,结果却在现实面前碰得鼻青眼肿,无奈之下奔走于列国,弄得像条无家可归的狗。不过也有人推测,这次答问是在孔子结束周游列国,返回鲁国之后,此时他已无心仕途,专心教书育人同时,埋首增删五经。
不管它究竟发生在哪个时间节点上,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从来都是重视政治,并且更重视人道。他始终强调孝是“为政”的基础,因为在血缘相沿的古代宗族社会,伦常孝悌就是政治,伦理与政治完全是浑然一体的,孝道的基本内涵就是“孝”与“友”,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所以孝就是政治。
“书云”,“书”指《尚书》,它最早的书名就叫《书》。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大部分是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就是一部公文总集。《尚书》的“尚”字有三种解释,一种认为“尚”通“上”,即上古的书;一种认为“尚”是尊崇的意思,指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认为“尚”代表君上,因为书中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不管怎样解释,这个“尚”字反正是后人加上去的,是谁加的呢?不清楚。有人说是孔子所加,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把它整理、选编成一百篇,成为儒家经典之一。但这里孔子并没有说“尚书云”,而只说“书云”。《尚书》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流传下来的已是真假混杂。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是《尚书》里的话。“孝乎惟孝”,两个“孝”字反复出现,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意思是孝呀!只有孝顺父母最重要。“乎”是语气词,“惟”,只有。“友于兄弟”,形容兄弟之间互相敬爱。“施于有政”,把孝悌推广影响到政治上去。“施”,延及。“有”是词头,用于名词之前,以助语气,无意义。“政”指政事、政治。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说,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为什么要我亲自去从政才算为政呢?孔子的意思是说,政治并不单单是行政管理,日常修身齐家的教育和倡导也非常重要,实行孝悌之道,用它来教化人,推广到整个社会,这也就是参与政治,帮助治理天下。这道理是对的,不过孔子的回答确实有点言不由衷。
孔子是积极入世的人。儒家文化的基本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修身齐家是基础,并且可以推及治国,但倘若光是宅在家里,而不出来从政,个人也是无法发挥直接的政治影响的,也就谈不上“治国平天下”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出仕是孔子的本意,但由于当时各国政治错综复杂,国君们又都是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相互尔虞我诈,孔子的思想是一心要复周礼、守善道,所以大家都不愿意用他。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昏庸的当道者和污浊的世风,使孔子宏大的政治愿景都化为了泡影。对于一个学佛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学佛唯一要行持的实际上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根本上来说,断恶行善始终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而从事相或对境上来说,断恶行善应当首先从孝敬父母开始。古人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通过孝敬父母可以培养出一切善行。儒家《论语》中也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说,在家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恭敬的人,走向社会就不会犯上作乱。君子之人成办一件事时总是抓住根本,根本建立了,目标就很容易达成。在家孝顺父母、恭敬兄弟姐妹,是培养一个人仁慈心的根本。确实,一个人的仁慈心最容易在和父母、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培养起来。如果一个人在和父母、兄弟姐妹等最近的亲人相处时都没有培养起仁慈心,则这个人和任何其他人相处都不会有真正的仁慈心。没有仁慈心的人根本不可能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所以,那些自诩为善良的人,那些认为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佛弟子,应当反过来深刻地反省自己:“我是否对自己的父母足够孝顺?”如果发现自己对父母尚且是漠不关心的,那么自己的善心或者菩提心肯定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何懂得对众生生起善心呢?现前很多的学佛人,对素不相识外地来的“大活佛”能够掏出上千元来供养,但对自己的父母却是一毛不拔;为了朝山拜佛,花费很多金钱、时间和精力也在所不惜,但对自己的父母连陪他们说说话都不愿意,更不要说问寒问暖了;对道友能够做到和颜悦色,而对父母却常常没有好声气。这些都是心不入道的表现,是学佛人行为上的一个偏差。
事实上,孝敬父母是学佛人不可忽视的一个修行内容,这件事的重要性不应当低于放生、念佛、念咒、坐禅、发菩提心等。我等本师大觉世尊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为了报答母亲的恩德,曾亲自到三十三天为母说法。此外,佛陀在诸多的经典中宣说了孝敬父母的功德。譬如,《未生冤经》中说:“夫善之极者,莫大于孝;恶之大者,其唯害亲乎!”《杂宝藏经》中说:“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心地观经·报恩品》中说:“当知父母恩最深,诸佛圣贤咸报德,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又说“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又说“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微,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四十二章经》中说:“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孝亲最神也。”可见,孝敬父母可以积累无量的功德和善根,反之不敬父母则会累积诸多恶业。
那么,如何孝敬父母呢?《孝淫果报录》中宣说了孝敬父母的十六个要点:
一、“要全天性以乐亲生”,也即顺从父母的需求使他们感到安乐。一切众生都希望得到安乐,不希望得到痛苦,自己的父母也概莫能外,所以自己要尽己所能地使父母安乐。仁慈心的根本实际上就是看到一切众生都是希望离苦得乐的,认同并支持别人的这个需求,不给任何人的这个需求制造违缘,这就是仁慈心。仁慈心最初在父母面前最容易得到培养。一旦在父母面前能够培养起仁慈心,则将其推广到其他众生身上,善心和菩提心就很容易生起。
二、“要和兄弟以慰亲心”,也即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使父母感到安慰。父母看到自己能够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就会感到很安慰和放心,所以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也是对父母的孝顺。
三、“要训妻子以解亲忧”,也即教育妻子儿女使他们归于正道,以此来解除父母的担心。妻子、儿女言行有不当之处,也会让父母忧愁和担心,所以教育妻子、儿女归于正道会解除父母的担忧,这也是孝顺父母。
四、“要择交游以免亲虑”,也即要选择正派的朋友交往以免父母忧虑。如果我们和不三不四的人来往,父母就会担心受怕,担心我们会走向邪道,这就是对父母的不孝了。相反,我们和正派的人来往,父母心中就会很放心,就不会担忧,这也是对父母的孝顺。
五、“要怡颜色以博亲欢”,也即要让自己的脸色快乐以博取父母的欢心。如果我们的脸色很难看,整天郁郁寡欢,父母由于爱我们的缘故,心里也会感到很难过;相反,父母看到我们脸上总是快乐的样子,父母心中也会快乐,所以我们自己快乐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六、“要善奉养以适亲身”,也即要善于奉养父母使他们的身体健康。父母如果身体健康,就会感到快乐,让父母快乐就是孝顺。
七、“要勤服事以替亲劳”,也即要勤快地服事父母,为父母做事。勤快地为父母做事,就会让父母感到愉悦,这就是孝顺。
八、“要审冷热以防亲疾”,也即要注意父母的冷热,防止父母生病。
九、“要受偏憎以隐亲过”,也即要忍受别人的歧视和怨恨以隐藏和包容父母的过失。父母不是圣人,也会造作一些恶业,犯一些错误,为人子女应当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不能包容父母错误的人,就更不能包容父母之外的其他人的错误,因而其善心根本不可能是究竟和彻底的。
十、“要用几谏以冀亲悟”,也即用反复劝谏的方式来使父母醒悟改错。现今的很多父母都不信三宝、因果报应、佛菩萨,子女不应当怨恨或责备父母,而应当用各种方便和智慧,引导父母进入佛门。《孝子经》说:“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皈依。若不能以三宝之道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大宝积经》说:“父母不信令其住信,父母毁戒劝令住戒,父母悭贪劝令住舍”所以,劝谏父母皈依佛门,断恶行善是最大的孝顺。在劝谏父母时,要像《弟子规》中所说的那样:“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
十一、“存天理以报亲恩”,也即用为人正直的方式来报答父母的恩德。
十二、“全廉耻以保亲名”,也即用知道廉耻的方式来保全父母的名声。
十三、“多为善以求亲福”,也即用多多行善的方式为父母求福。这三条都是让我们在社会上积功累德、为人正派,用自己的善行和能力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只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才会让父母为我们而自豪,这是最好的孝顺。
十四、“放生命以永亲年”,也即用放生的方式将放生的功德回向父母,愿他们的寿命延长。每次放生时,我们都要为父母回向,回向他们身心无有疾苦,能够长命百岁,颐养天年。
十五、“慎殓殡以护亲肤”,也即父母临终的时候要知道如何护送。
十六、“急营葬以安亲灵”,也即对已故的父母要通过回向善根来帮助他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在父母临终的时候,不应当大声哭泣,让父母心中生起忧愁和焦虑,应当念诵佛号为父母助念,鼓励他们一心求生西方极乐。在父母死亡以后,也应当将平时行善的善根回向父母,希望他们早日脱离轮回的痛苦,获得究竟的安乐。

现前,发愿每天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居士很多,可是又有几个将地藏菩萨对母亲的大孝行为铭记在心并在行为上随学的呢?可见孝顺父母实在是我等现前要加倍努力的一件事情!

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 那英爱怎么去孝顺父母呢?(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