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话出自哪里?出处在哪儿,原典是什么,这很重要。事实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文字所承载的观点,若脱离其发语的土壤,常常会被误读。最常见的例子比如当今许多人对清朝词人纳兰容若的判断,多言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样看来,纳兰性德的词史地位,在王国维那儿,宋之后,自是风头无俩。可我们再来看看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原文: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若结合全文,便可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是王国维对前文的总结。在王国维看来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未染汉人风气”,“真切如此”等等特点综合起来的特殊性,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质言之,王国维对纳兰的评判,主要是对纳兰写词发心,词人特性的总结,指出的是纳兰的特殊性,而非在给纳兰论资排辈。倒是今天许多人丢了前文,只言其“一人而已”,抬高其文学史地位了。同样的,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出自哪儿依然重要。我们有必要探明其发生的语境,才能判断其本来的意思大概为何,我们是否有所误读。初在网上查证,有说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然而,熟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都晓得,车尔尼雪夫斯基相当强调文艺的工具性,且其理论是在批判沙俄贵族文艺的形式化的基础上论述的生活/艺术关系,不可能认为艺术高于生活。后来我的好友,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 @杜连殳 帮了一个忙,查了查新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一批文献,原句没查到,倒有了眉目,弄清了大概的发端: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二、文艺是什么?搞清楚了发端,我们再来对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逐词进行分析诠释。那么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中的讲话》里,文艺是什么呢?原文里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样的观念,其实我相信已为大家所熟,马克思唯物主义,甚至之前的费尔巴哈所影响的一批文艺理论家都有类似的思想。不仅是关于文学,关于宗教等事物的本体论解释,也多采用类似的观点。比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著作《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提出了艺术是再现了生活,即可说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也来源于人类。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受费尔巴哈与空想社会主义所影响。那么我们来发散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文艺是什么?这个问题被称之为本体论,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具有唯一性、排他性、确定性。在费尔巴哈之后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可以认为文艺是在头脑中反映,这是一种说法。然而关于文艺,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比如赫拉克利特所倡导的模仿说,认为文艺是模仿自然;达芬奇的镜像说,认为文艺追求逼真性与幻觉;反映论,则是毛泽东所代表的观点,乔治·卢卡奇也持类似观点;而阿尔都塞,则认为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说法,应该属于再现论的一种,反而我个人认为,再现论和反映论,有一定的重叠,当然,在侧重点上是有差异的。众说纷纭,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倒还真没有是非之分,人类总想去追问一些终极的问题,人是什么,自然是什么,宇宙是什么,上帝是什么。然而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的言说,只能是人的言说,人的言说是有边界的。那些已然超脱了人类言说边界的事物,我们只能言说,却永远言说不完,我们无法用“一”简单的概括“无限”。因此,我个人的经验是,在遇到文艺本体论的时候,或者任一本体论的时候,多思辨,多批判,兼收并蓄,并不应该强求那个“概括了无限的一”。三、文艺是否源于生活?就如人是什么,人从哪来,到哪儿去(哲学意义上的),这也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我们依然很难去强求一个“一”。然而在毛泽东那儿,再现论者、反映论者那儿,文艺来源生活,这是说得通的,也有理有据。然而发散来看,文艺也可以不来自于生活。有这样一个文艺实验,一个猴子在电脑键盘上随意打字,打出了一篇诗,或者AI所作之诗,可以说文艺来自于生活吗?在后现代语境下,文艺是否来源于生活,已不是一个必然的问题了。生活的意义,早已被消解。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但也不能说毛泽东不对,毛泽东的理论,有很强的革命基础,现实基础,时代基础,自然也有其局限性。关于文艺是什么,源自于什么的探讨,在无限的将来,我相信还将有无限的探讨。四、文艺高于生活吗?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高”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高这个词,往往会产生“相对”的意识,高有一个相对,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高矮,高下。这是没错的,但高又往往并不只是简单的高下之分。说文里言,高,崇也。高在大量的实例中,有更广泛的运用。往往带有“相对更……”的属性。比如高亢,声音之响,更或含糖量高,其实就是含糖量浓的意思。我在这儿并不只是做简单的对比,而是想说明一个事实,“高”这个词虽然有“相对”的属性,但并不自带褒贬的属性。中文有一个特征,就是一个词,由于词义的广泛,往往会让使用者和接受者产生多层联想。比如文艺高于生活,许多人会理解为文艺比生活高明,比生活高尚,生活比文艺“矮”,比文艺“下”——那么往往就得出了文艺比生活“好”的观点。文艺高于生活,的确在很多情况下,为文艺的高尚化、神圣化提供了说辞。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从词意本源来说,人的身高高矮,含糖量的高低,声音是否高亢,自然不具有“高矮、高下之分”,也就是说,没有谁更高明,谁更好的分别。而我们再来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中的讲话》里的原文: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原文里的“更高”,应该代指的后面的内容——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并没有把文艺抬得比生活“高(高明)”。相反,毛泽东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革命家,反而十分注重人民的生活。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中的讲话中》,有“立场问题”、“工作问题”、“工作对象”、“文艺服务”、“如何服务”等篇章,毛泽东的文艺理论观,重心反而不在文艺,而在人民,在人民的生活。而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倒是认为文艺低于生活:艺术创作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不只因为现实所引起的印象比艺术创作所引起的印象更生动,从美学的观点来看,艺术创作也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其实文艺是否高于生活,有很强的建构性,也有鲜明的立场性,每个人文艺体验不同,经验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应该是不同的,不仅是高与低。五、综述在连殳所查到的,类似话语在新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文献中,最晚出自于周扬1960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文件》中: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源泉,但文艺应当比现实更高。这样的论调的提出,我们追根溯源,有很强的历史环境因素。新中国的文艺理论深受苏联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影响,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人民在理论中的地位崇高,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样的论调,看似是在抬高文艺,其实是把人民放在中心,文学是要为生活服务的,是要能对生活有所益处的。正如我又搬出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的艺术有社会作用,要能为生活下判断,要成为生活的替代品,要提出生活所不能提出的现象,解决生活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显然,在这样的语境下,文艺带有很强的工具性。这也跟历史环境有关,在那个学科分化,科技发展远远低于当今——虽然距今为止不过百年左右——的时代,文艺的功能性地位的确十分超然。就如周敦颐所言:“文以载道”,韩愈所言的:“文艺明道”。而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家,也的确善于使用“文”,动员军民,统合人民思想。然而在追求德先生和福先生的今天,“文艺”的地位,早已是空中楼阁,其神圣的根基早已被消解。而关于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我们可见的是,在传播层面上,有以讹传讹的情况。这样口号似的观点,最容易被人们所记住,但也最容易被误读、误用。许多非文艺工作者,至今也深受这样观点的影响。一方面,文艺源于生活将生活中心化,使生活成为文艺的重中之重。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一种文艺观罢了。然而其弊缺也显现无疑,它为处于生活中的人民强夺文艺话语权提供了又一种说辞;它使读者和作者的视野狭窄,太过于聚焦于生活,而忽略生活之外的事物——比如文艺形式本身,这点,在高行健的小说《灵山》中也有见批判。另一方面,文艺高于生活,将文艺神圣化了。听起来很矛盾,一方面使“生活”成为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又将“文艺”神圣化。但其实不矛盾,只是形成了一种二元但不对立的情况。将文艺神圣化,使得人们在面对文艺,思考文艺的时候,将思路局限起来,先就有了立场,难免先入为主。在面对文艺时,我们应该用更广博的态度去思辨他,而不是任信于一个观点。应该切记,文艺的观点往往不具有唯一性,排他性,确定性——但一定也要知道,这也不代表文艺的观点张口能言,言之必为有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通过对人们熟知的生活的再创造,提炼出深刻的教育意义。或者是给人以启迪;或者是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或者是表达人们惩恶向善的心理等等,用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真实的,艺术是虚幻的
对艺术感兴趣的人,都听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很多含义,丰富多彩的生活,也让艺术丰富多彩;因为生活简单,所以艺术也简单;艺术家的生活阅历直接影响了其作品的内容,艺术家在创作前,是要先体验生活……
经过上段的简单叙述,就可见艺术和生活的紧密关系了,古代那些有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们也用诸多事实证明了,完全脱离生活的艺术是不存在的,就以油画艺术来说吧,每一幅画作的内容场景都是画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