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工作一定年限就可落户
&&&&2007年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0565号提案《关于适度增加大学毕业生留沪指标的建议》、2008年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0763号提案《关于改进非上海生源申报上海市户籍制度的建议》、2009年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390号《关注非上海生源在沪工作高校毕业生,建议设立& 学历户口&管理制度》,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高向东委员连续三年跟踪关注上海引进人才
的落户政策。
&&&&打分标准不断在提高
&&&&高向东委员昨日表示,他已得知上海要出台居住证衔接户籍制度,& 我希望出台的时间表能够快些再快些,关注这个问题的人非常多。&
&&&&近年来,上海高校每年约有30%非上海生源毕业生留沪就业。但越来越多的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虽然留沪工作,却难以落户上海。
&&&&从2004年起,非上海生源毕业生办理上海户籍实行& 打分制&,标准分根据& 市政府户籍人口机械增长调控要求&确定。但近几年来,这个标准分一直在不断提高,2005年为64分,2006年为68分,2007年已经提高到71分。即使是硕士、博士,取得上海户籍的优势也不明显。
&&&&为此,高向东委员建议设立& 学历户口&管理制度,大学生只要在上海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工作满一定年限后就可以落户上海。
&&&&外地名校博士落户也难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昨天上午听韩正市长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及上海将出台人才居住证与户籍衔接办法时,& 心情十分激动,在这几行字下面用笔划了着重号。&
&&&&昨天下午,张民选参加市政协教育组别第三组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有政协委员质疑说,入沪的打分政策不合理也不透明,同是211学校,上海高校和外地高校的打分标准不一,导致外地211学校博士的分数,可能不如上海一般院校的硕士,& 这样太狭隘,对上海的发展没有太大好处。&
&&&&2设立基金确保引进人才
的薪酬
&&&&早报记者吴洁瑾
&&&&上海两会期间,民进上海市委员会在《关于上海科技创新中的高端专业人才开发与引进的建议》的大会发言中建议,上海应在金融危机下把握机遇,推出新的引进鼓励举措,有重点地引进所需各类短缺高端专业人才。
&&&&民进上海市委员会在发言时提到,目前上海高端专业人才短缺严重,未能形成理想的金字塔成长结构,由此造成上海企业技术原创能力不足,缺乏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一流大学,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因此,民进上海市委建议,上海应把近期人才工作的着力点聚焦到引进国际高端专业人才上来,着重在薪酬待遇、所得税优惠、医疗保障等方面推出新的鼓励政策,完善户籍和居住证制度。
&&&&民进上海市委建议,应改变传统的主要看学历、职称、年龄等做法,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的高端专业人才市场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淡化资历学历。
&&&&民进上海市委还建议,由市区两级财政出资,在行业层面上设立& 高端专业人才引进开发奖励基金&,以确保引进人才
有合适的薪酬。
&&&&3方便科研院所研究生落户上海
&&&&早报记者吴洁瑾
&&&&昨天,市政协委员、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副院长王明弹听到户籍新政正在研究时,十分开心,& 这绝对是个利好消息,以后,科研院所的研究生落户上海的机会更大了。&
&&&&去年两会期间,王明弹与另外8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上海科研院所培养的非上海生源研究生毕业落户的建议》称,自2004年以来,上海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入沪门槛,并制定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入沪的打分标准。
&&&&但根据该打分标准,上海除中科院系统外的所有科研院所(25家)都被列为非211学校打分,致使绝大部分这些院所毕业的研究生难以入沪。
&&&&而这25家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成为本单位的学科带头人、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等,研究领域涉及医药、航天、航空、船舶、信息技术和能源等上海各大支柱产业。
&&&&因此,王明弹等9位委员联名建议,将这25所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入沪打分标准提高到与211高校一样。王明弹说:& 不能入沪对我们院研究生的影响很大,从工作的稳定性到找对象,再到以后的子女就业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绪,一些毕业生只能去其他省市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