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再谈上海未来文化空间开发,进入巅峰吸引到如此多的优秀的人。
& & & & 31岁的佟鑫出生于牡丹江,户籍在武汉,他来到上海八年,住在虹口区欧阳街道,为一本关于城市的杂志工作,月薪6000元。尽管曾因户籍问题遇到一些障碍,他仍然爱上海,喜欢在各类城市空间中行走,喜爱文艺,也爱上海女排,一直为她们鼓劲加油。从关心城市空间,到更关心人的感受,是他两年来的一项变化。不过,这可能没有& 脱单&来得重要。
两年前,他的一个愿望是:上海应该有计划地去除那些限制外来人口的政策,以及那些隐形的限制,以便让更多人能转变自己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再只想来上海闯荡几年挣点钱就回老家去。
作为文字工作者,他也有自己的追求与忧愁,譬如收入,譬如未来。
佟鑫自述:
这两年我还在继续做同一份工作,在这家关于城市的杂志已经工作超过七年了。近两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及城市发展领域,有很多动态,我因工作而关注的问题类型和范畴也有所变化。我变得更喜欢关心城市里的人具体的生活感受、选择及条件,以及具体事件现场的状态。
不过,近两年平面媒体的生存状况进一步变得恶劣,新媒体方兴未艾,也没有让人看到特别明确、特别惊艳的趋势。虽然,我还是不想改行,但对媒体工作的成本收益已经产生了怀疑和焦虑。
一个好的转变是,更关心城市人的感受,使我更有兴趣想让自己具备详细写好一件事情的能力。我想写更多有意思的、可读性强的稿子。除了脱单以外,我的生活并没有其他变化,收入不增反降,也没搬家。
和大家一样,我的直观感受是,上海的雾霾日数增多了。
我想特别提到的一点是,这两年,我从各方面的朋友那里得到的反馈是,上海在居住证政策方面虽然做了很多事情,但由于接轨还不太熟,基层办事人员解读方式不一,很多人发现,办理居住证的渠道从借助公司改到借助社区之后,难度反而增加了。
另外,上海地铁新开通的线路确实丰富了人们日常出行的选择。,上海很多公共场所在举办活动时更谨慎,更注意保证居民安全。
两年前我说到,希望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起到更大的作用,现在我还想重复这一期待。近两年,我若干次到过江苏和浙江的城市,交通上两地来往进一步便捷了,但感觉其他一体化措施延伸不快。也许是商业交易方面的表现会迟一些。我觉得,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经贸来往也没有表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上海自贸区当下看起来不温不火,好像和长三角其他城市也没什么联动。希望在& 十三五&时期,长三角能紧密地变成& 一个城市&。#
底,我感觉到上海在文化方面的吸引力貌似上升了。很多有全国影响力的民营书店在上海开了店,方所的上海店入驻了衡山和集,言几又书店进入了新天地,西西弗书店开在了大悦城,字里行间早一年多在高岛屋开了分店。不久后上海诚品也要营业了。这些明星级别的文化企业成批出现在大型商业中心,我个人认为,这可能体现出市民生活的微妙转变。大家也许未必需要经常去书店买一两本书,但在高品质商圈逛时,有了可以去书店的选择,这也是个不错的事。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和嘉定保利大剧院2014年秋投入使用,以徐汇滨江龙美术馆为代表的艺术空间近两年也增加很多,这显示出上海的文化空间开发进入一波高潮。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本地艺术圈子的活跃程度还不错,艺术品消费能力有一定积累,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区域开发和工业园区改造的力度进一步提升了。
上海城区没有那么多土地可以做新的开发,但各种类型旧城区改造的方式变得更丰富了。希望有特点的地方越来越多,简单粗暴的拆迁越来越少,这样我们可以去玩甚至可以去工作的地方也会更多。
在大学之前,我在老家和家人一起居住,毕业后来到上海工作就一直和同学、同事们合租至今,我没有和陌生人合租过,因此同学、同事们就相当于我的家人。我的同学们和同事们和我一样,都是在上海居住生活的外地人,其中有的人拥有上海户籍或居住证。大家对在上海的生活预期和定位都不同,有的人只把居所当做临时居住的地方,但我一直把租住的房子称作& 家&。
我在浦东、静安、杨浦和虹口都租住过,现在的租房原则是无论任何交通方式都要在半小时左右抵达单位。在静安区时,我一个人租了亭子间,体会到了老上海人邻里之间微妙的感觉,大家彼此怀着有限的亲切;现在租住的是某大型国企的家属小区,邻居都是这家国企的中老年员工。我很喜欢现在居住的欧阳社区,邻近的曲阳社区也是我活动的主要区域,这一带生活消费很方便,交通也很便捷,环境也很不错,非常适合散步。#
到上海之后的六年多时间里,我一直在从事媒体工作,第一年做网络编辑,之后的五年多做杂志编辑。我的工作就是做一本关于城市的杂志,因此我的日常生活和普通居民略有不同,我更乐意了解那些我还没去过的地方,以及我去过但还不是很熟悉的地方。上海很大,因为工作和游玩的关系,我去过很多地方,包括金山、松江、闵行、临港新城和崇明岛等远郊区,这些城郊旅行总让我有种& 点亮地图&的感觉。上海的城市建设速度一直很快,即便是我熟悉的地方,也经常会发生变化,这一点对我很有吸引力。
杂志编辑的工作和业余生活不是截然分开的,我经常因公去很多文化娱乐场所,也在很多娱乐场合顺手捕捉素材和选题。除了和朋友们聚会,我在业余时间最常做的事情是看足球和排球、看书和展览、听音乐会,最常去的地方有曲阳图书馆、浦东图书馆、季风书园、虹口足球场、上海体育场、源深体育中心、卢湾体育馆、普陀体育馆、上海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大剧院、中华艺术宫、红坊和上海博物馆等。上海有很多街道非常适合散步,很符合瓦尔特?本雅明笔下大诗人波德莱尔作为& 游荡者&的生活方式,巨鹿路、复兴路、汾阳路、愚园路、甜爱路、大学路等很多街道都很适合散步。
我在上海的生活是很舒服的,并不像老家的很多亲友想象的那样,生活开销很紧张、交通出行很堵、工作压力很大。正因为上海的多元性,我享受到了很多东西,这与我来上海之前对这个城市的理解非常相符。
对我而言,上海最大的吸引力在职业方面。小城市无法支撑具有创新性的媒体生存,上海不仅能给媒体提供更大的市场,还一刻不停地在创造事件,为媒体人员们提供素材。这几年中,我因为工作和兴趣的关系,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来自各个阶层和职业,他们的性格、宗教信仰、原籍甚至国籍都不相同,他们带给我海量的知识、信息和令人珍视的情感。
其实,我的家人在最近三四年里,一直在担忧我能否在上海立足。从户籍、房产、职业、婚配等方面,他们都不看好我在上海的生活。首先,获得上海户籍的难度,以及刚刚闭幕的三中全会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提出的新政策,使我的父母非常担心我还能否获得上海户籍。虽然我自己并不觉得户籍有多重要,但我的武汉集体户籍仍使我无法在上海申请新加坡旅游签证,我错过了最近一次公司组织的集体福利旅游,类似这样的在办事层面的障碍还有不少,我希望未来可以不再遇到这样的障碍。
其次,没有上海户口,如果再没有上海的房产,我父母认为我很难在上海组建家庭。他们相信媒体和网络上的一些意见,认为上海不会有人愿意嫁给我这种没房子的外地人。我对这一点完全不关心。我也坚持劝告父母,不必在经济条件不合适的时候盲目购房。在上海生活的几年中,我没有收获一份满意的爱情,但我觉得这并不是这个城市的责任。在任何地方,人都应该有能力付出并获得爱。正相反,上海吸引到如此多的优秀的人,这已经为我们单身汉提供了最好的帮助。
我和很多朋友都认为,人民公园相亲角是展现上海城市性格的绝佳窗口。这里的婚姻交易,能让人了解到相貌、年龄、财产、资历等无数无法直接以金钱计价的东西,彼此之间应该如何换算。我认为这并不代表上海是一个只认物质条件不认感情的奇葩城市,这种行为的存在恰恰说明上海足够大和深,可以容纳各种需求、各种欲望。
大约在2008年,我有一群好朋友,大家在接近新一年元旦的一次聚会上玩了一个游戏,每个人都把自己新一年的一个愿望写在纸条上,混在一起后再各自抽取一张,帮助写纸条的那位朋友实现这个愿望。我写的是,想到上海最东边的地方去,一个朋友抽到了我的纸条,在次年春发起了去南汇嘴的旅行,十几个朋友都参加了这次旅行。南汇嘴在临港新城滴水湖的东面,大家一起坐地铁到龙阳路站,换乘公交车到临港新城,再打车到南汇嘴,那是上海在大陆上面的最东端。当时地铁16号线还没通车,去趟滴水湖还真是麻烦,南汇嘴海滨也很荒凉,海堤上面有一座在建的酒店。海天一线的景色令人难忘,而且南汇嘴以东的海面颜色比金山要漂亮一些。#
上海,虽然有海字,但并不是一个真正临海的城市,黄浦江、苏州河才是这个城市的动脉。我在武汉时就非常喜欢坐轮渡,在上海也是如此。很幸运,我在做杂志编辑之后操作的第一个选题,就是采访全部的黄浦江轮渡,我和同事们从北到南坐了很多条渡轮,那时世博水门还没有开通,杜行渡口旁边的闵浦大桥还没合龙。从满是鱼腥味的草临线,到外滩旁边最高洋上的金东线,每条轮渡线都颇有特色。在摇晃的渡轮上看黄浦江,看外滩和陆家嘴,一直是我闲着没事时的一个保留选择。
浦东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也是个很好的去处,在世博之前,我从未想过上海这样繁华的大都市会有一块不可思议的寂静之地。后滩公园获得了不少景观设计方面的奖项,我先是因为工作而关注它,随后又在某次去世博公园看草莓音乐节的时候碰巧路过,后来终于彻底喜欢闲时就在里面默默走上一趟,看看江景也不错。在后滩公园草木之间的小径上,总能遇到羞涩的暂未牵手的青年男女。
六年多的时间里,我觉得上海变化最大的还是交通。地铁里程逐年增长,便捷度很高,拥挤程度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但是交通工具逐渐发达,也使我们看到上海在城市布局上的一些问题。一些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在早晚高峰期出行都有困难。2013年初开始,地铁3号线北段的乘客激增。5号线在闵行的乘客也基本上是钟摆式出行,早上进城挤,晚上回闵行挤。上海应该吸取北京回龙观、天通苑的教训,不要建设太集中、太大规模的居住区,使人们的家和单位离得太远,太依赖公交通勤。出门这件事,是跟人的幸福感关系最大的事情之一。
上海人在全国的形象似乎并不是特别好,很多地方的人都下意识认为上海人排外。我也遇到过持极端排外立场的上海人,但绝对是少数。这几年我拥有不少上海本地的朋友,年轻的上海人都有比较宽广的见识,能接受外来人口建设上海并分享上海的公共服务这一现实。
上海人在海纳百川这方面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我也支持一些在公共场所复兴上海本土文化的作法,比如一些公共汽车恢复了沪语报站名。在虹口足球场,& 蓝魔&球迷会送给每个来访的对手& 乃伊祖特&。来访上海各大音乐厅的国外交响乐团也常常在安可时演奏《夜上海》这样具有鲜明上海特色的曲目。我相信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成为一个有很强接纳力的城市并不意味着要消除个性,这些本地特色反而会有利于让更多的外来人口了解上海。
我的上海话水平进步速度很慢,虽然不会说,但也能听懂相当多。有时候差头一路上都用上海话讲段子,我也能听懂,能搭腔。可惜能讲很多段子的差头在减少,甚至很熟悉路的差头都不多了。
我希望以后的上海能真正成为长三角的中心。以后随着交通和公共服务的区域共享,苏锡常镇、杭嘉湖甬与上海的联系应该会更紧密。我想也许用不了十年,我就不得不要把南京、杭州的城市发展也纳入到需要日常追踪的选题范围,我们要关注和享受的是& 长三角&这个超大城市。
我认为上海应该有更强的区域眼光,去实现和周边城市的合作,逐渐使城市的边界消融,让人们能更方便地迁居、出行、做生意、出席文娱活动。至少在郊区& 一城九镇&,要给更多外来人口提供住房和就业岗位,让更多人能转变自己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再只想来上海闯荡几年挣点钱就回老家去,而是能理性思考是否要在上海长久居住和工作。
我并不奢望一定要在上海有价值几百万的房产,但我希望能一直在上海有一份好工作,能令我有机会继续花上若干年来了解这个城市的脾性和历史。如果有朝一日要离开上海,我一定是因为工作关系或是爱情而换了城市,一定不会迫于生活压力而搬走。
长三角同城化如果实现了,我倒是很希望在莫干山或太湖滨这样风景好的地方有一处住所,工作和文化生活仍放在上海。如果不得不马上离开一去不回,请让我再为上海女排助威一次:上海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