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上海户籍新政的详细解说

居转户
  • 2023-09-23
  • 浏览

摘要:实行了50多的户籍制度,根本特征是限制人口流动,尤其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人口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对人口的管理看上去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盲流一词即盲目流入城市的简称早在1952就已经被发明出来,后来被用于专指那些自行到城市寻找

实行了50多年的户籍制度,根本特征是限制人口流动,尤其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人口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对人口的管理看上去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盲流&一词——即& 盲目流入城市&的简称——早在1952年就已经被发明出来,后来被用于专指那些自行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的农村人口。从1950年代早期开始,中央政府就出台了密集的政令,对人口流动尤其是& 盲流&严加管制。1957 年后,管制措施日趋严厉。包括公安、铁路、民政、交通、商业、粮食、监察等部门被动员起来,& 全面负责制止‘盲流’工作&,严令禁止城市用人单位从农民人口中招工,不准向& 盲流&供应粮食,一经发现,即遣返原籍。不允许农村人口在城市乞讨也赫然见诸公文,更不要说让他们取得城市户籍了。


其间,由于工业部门的& 大跃进&引起劳动力不足,1950年代末从农村招收了不少人口进城务工,但随着& 大跃进&的挫折和随之而来的饥荒,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又大量被疏散回农村。在持续数年的饥饿时期,即便是逃荒引起的人口流动,也受到严格的限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使得户籍制度超越了其经济属性,变成一种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户口与配给制捆绑,加剧了户籍制度的保守性。 城市里从1952年开始实施粮食配给制,此后配给制的范围又陆续扩大,到1970年代,几乎所有的生活物资和工作机会都有赖配给。在物资匮乏的时候,没有配给、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无法生存。这成了维持户籍制度的最有力的工具。



由于控制人口流动的目的之一是推行计划经济,后者在1970年代末被改革开放政策打破的时候,人口才重新开始了流动。法律并没有调整,这使政府获得主动,如果经济发展需要外来劳动力,受益于& 盲流&创造的GDP的官员可以对其存在视而不见,如果治安恶化需要收紧管理,支撑户籍制度的种种法律仍然是惩罚& 盲流&的直接依据。这种中国特色的弹性制度带来的恶果,在2003年的& 孙志刚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长达数十年的历史里,城市的排斥和& 收容遣送&,是& 盲流&必须面对的共同命运。专门针对& 非法&迁徙而实施的惩戒措施具有残酷而坚韧的生命力,直到2003年,收容遣送才被废除。但更高层次的户籍制度, 20多年来虽然不时有改革的呼吁,但总是无法真正推行。#户籍不再和物资配给捆绑在一起,转而和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捆绑。中国的农民缺乏养老保障,人均公共服务经费低下,而各地城市人口享有水平不一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这不仅阻碍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也妨碍了人口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还给了较发达地区的城市政府一个理由,使它们可以拒绝开放户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近表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养老保险将实行全国统筹。也就是说,参保人将拥有自己的固定养老金账户,个人账户内的养老金和一部分统筹资金(占工资12%),将随着参保人的流动而转移。这也许能稍微缓解城市政府的担心。但即便社保全国统筹、自由转续,甚至将福利从户口上剥离,恐怕仍然难以打消城市政府对人口增加的恐惧。人口增加之后,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工作岗位,政府担心的这会带来财政负担和治安问题。

如果上海的新政推进一步,规定持就业经商类居住证的常住人口在10年或者15年后可以转为上海户籍,就可以称作真正意义上的& 户籍制度改革&。虽然被媒体高调宣布为& 户籍新政&,新政策带来的喧闹和欣喜很快就过去了。等待了很久的人们发现,落户上海的门槛还是有些高:累计居住7年、缴纳社保7年、所得税缴税记录、中级以上职称且没有不良记录。这些条件必须同时具备。440万持居住证生活在上海的人们中,能够攀上这道门槛的人,有多少人呢?



上海居住证分成人才、经商就业和投靠亲友三类。转户籍条件出台后,专家普遍认为,这道落户的 & 窄门&几乎专门是为那些持& 人才类居住证&的常住人口贴身定做的。据上海市人事局公布资料,2007年上海市人才居住证共发证131517人(包括新办和续办),加上少数持有3年期和5年期人才居住证的人士,这类人士的总数不超过20万人。也就是说,只有4%左右的居住证持有者可能入围转户籍。



& 新政&的目标之一是 & 变指标管理为条件管理&,但上海仍将对每年入籍人口实施& 总量控制&,入围的人们只能& 排队轮候&,何时最终入籍,仍然取决于每年指标的多少。



皆大欢喜的局面虽然没有出现,上海的一小步仍然得到了本地学者的首肯。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振表示,明确了落户条件,就打开了一条公开的通道,人们将有明确而稳定的预期。对那些重视上海户口而只能拿到居住证的人——尤其是每年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新政尤其有吸引力。长期而言,对稳定和吸引人才,也将不无助益。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