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户口的好处是非常的多的,首先就是直观的好处,如果我们拥有上海户口的话,那么我们首先就可以享受到最正规的医疗保障,另外对于自己的子女读书的话也是有莫大的好处的,相信我们也都知道上海地区读一个好的大学的几率是比其它的地区大很多的,那么拥有一个上海户口可以说是有天大的好处,怎样才能申请办理到一纸上海户口呢?
相信现在也是有不少的在上海工作了多年的朋友也是在多出打听如何办理上海户口,那么现在想要入户上海还是有一些条件的,比如已居住证转上海户口的方式落户到上海我们必须在上海有一定的工作年限的,居住证累计满七年的其附加条件都满足的就可申请办理一个上海户口,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关于上海居住证转上海户口申请条件的具体内容,望给想要申请办理上海居住证转上海户口的朋友们带来一定的帮助:
上海居住证转上海户口(申办条件)
持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
(二)持证期间依法在本市缴纳所得税;
(三)持证期间按照规定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
(四)在本市被评聘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工种与所聘岗位相对应;
(五)无违反国家及本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
在陈建国陈建荣为不能为呆在父母身边而难过的时候,黄婷婷徐瑞康在为不能回上海而忧伤。
在上海的探亲假期总过得很快,到了要回去的日子,黄婷婷总忍不住伤心,要落泪。& 我想我本身是上海人,为啥要到山里去。火车缓缓启动的时候,我就特别伤心,但也知道是没办法的。等到火车开到商丘,是盐碱地,望出去一望无际,寸草不生,这个时候又觉得特别难过。&这种情绪,在上海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晚上四五点,我看着下班的人流,心想如果我也是这人群中的一员那就好了,我很想融入其中。如果能成为其中的一员,那就太幸福了。&
#那个时候,是不知道还有机会再回上海的,以为自己就要扎根山里一辈子。王秀英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来上海把自己老去时要穿的棉衣棉裤都置办好了。第一代三线职工对于自己的命运算是& 死心&了,但并不想& 献了青春献子孙&,他们还是筹划着让自己的子女回上海的机会。不过机会是如此渺茫,男孩子要破釜沉舟,扔掉关系,不要户口,可是在户口就代表着食品配给的年代,能走出这一步的人实在不多;女孩子倒是有更多的机会,她们到了适婚年龄,父母会托在上海的亲戚朋友做介绍,给她们找一个上海的男朋友,上海的找不到,找个江浙一带的也好。王秀英有一个同事,家里有好几个女儿,每次回上海,同事们都揶揄他,又去上海推销女儿了。
要找上海的男朋友,自然是得降低一点要求的,毕竟当时上海户口吃香,人家凭啥找一个外地户口的小姑娘。王秀英也托亲戚朋友给黄婷婷介绍了一个对象,黄婷婷接触了几次,从对方的谈吐,为人处世的方式上就觉得没办法接受。我真的要把自己的一辈子交托在这个人身上吗?她对此非常质疑,后来终于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写信回绝了对方。& 我知道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想让我回去,那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不通过婚姻,就有可能一辈子都呆在山里了。可是让我用一辈子的婚姻做代价,我有点不甘心。&黄婷婷回忆那时的心境。
当时的黄婷婷已经技校毕业,分配到厂里工作了,她和父母成了同事,他们那批三线二代大部分的出路都是如此,就比如徐瑞康。& 由于一直生活在那个小环境中,阿拉眼光比较短浅,脑子僵化。考到上海没有那个能力,就想着考技校在厂里找份工作算了。只是心还是一直想着要回上海,如果一辈子呆在上海,怎么弄,子子孙孙要成为那里的人了。并不是说那里的人有什么不好,只是我是从上海过去的,根在上海,总归想回去,这就是一种归属感。放弃了上海对象的机会,担心总归有一点的,但哪能办?权衡一下,还是自己的幸福最重要。而且等我到谈婚论嫁年龄的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身边有很多人到广州深圳打工,我就没有那么担心,自己一辈子都会呆在那个山沟里了,而且我也有信心,即使自己呆在那里,自己的下一代一定不会在那里。&
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改革开放,上海机电厂和昆山的一家工厂谈妥,建立联营厂,根据政策,厂里一批年轻职工可以到昆山去工作。#当时的政策是这样定的,每户一个名额,未婚青年才能去。黄婷婷家就只有她一个孩子,她当仁不让地拿到了这个机会。徐瑞康家虽然有三个孩子,但年长的两个都已经结婚了,所以机会落在他的头上。有一些家庭如果符合政策的子女多,派谁去实在是伤透了脑筋,公平一点的采用抽签的方式,如果是由父母指定某个孩子去的,兄弟姐妹之间产生隔阂,导致关系不好的也有不少。
黄婷婷拿到通知的时候很高兴,& 好到上海去了,好做上海人了。&他们是统一到上海人民广场集合,再由厂车拉到昆山去的,当时的昆山还很落后,一路上设施破旧,有的还是芦苇荡。黄婷婷又哭了一路:& 我想自己怎么从一个山沟沟跳到另一个山沟沟来了。&之前,她对昆山一无所知,就像她的父母当年去支内的时候,对汉中一无所知一样。& 到厂里的第一天,领导们就给我们开会,说晚上不可以出去。晚上站在阳台上,看外面,一片黑暗,连一点灯光都没有,我就心里难过,心想自己怎么来了噶戆的地方。逢年过节,宿舍里的女孩子们一起给父母写信,回头一看,大家都在哭。那时失落得不得了,心想还不如在汉中呢,好歹还在父母身边,有一个家。&
徐瑞康接到通知的时候正在上海出差,他不紧不慢地又在上海玩了几天,再回汉中办手续,办好手续后来到昆山,第一眼,也是失落。& 都是烂泥地,草棚棚。&
那种失落感和离开父母的孤独感,是在他们谈了恋爱,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后才慢慢消减的。到昆山之后,对于再回上海的愿望,他们就自动消化掉了,& 我们到这里后,已经不可能回上海了,到昆山了,就没有过高的想法了,已经在上海做隔壁邻居了。现在其实,可以有政策让退休职工报户口回去,但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在陕西时那么迫切了,可以去就去,不回去也无所谓。&
而在那个回不了上海的年代,& 上海人&这三个字是长在心口的一根刺。& 去上海的时候不是大采购嘛,大包小包总要拎很多,埃个辰光,上海公交车又很挤,有的人就会讲:乡下人。这个时候我恨得不得了,本来心里就有怨气,还被骂乡下人。有一次我火大得不得了,和人对骂,我讲,你眼睛睁睁大,看看清楚。我在上海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里呢,你骂我乡下人,你才是乡下人呢。&黄婷婷现在能笑着回忆这些往事,& 可能当时心态也扭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