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声称教育资源紧张,小学都是人满为患,总是把矛头指向外地人、排斥外地人。上海青浦甚至宣称他们正在降低非户籍常住人口的比重,不让他们的子女上学显然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 但教育资源真的紧张吗?以上海为例,普通小学的在校学生数高峰是1993年的116.7万人,这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上海户籍人口的子女。此后逐年下滑到2007年的低点53.33万人,下降超过50%。按照1993年的小学学生容量,非户籍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根本不成问题。
&&& 从2007年开始,上海普通小学的在校学生数开始反弹,逐年上升到2012年76.04万人,仍仅为高峰时的65%,多出来的20多万,基本上是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的子女。到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中45%是非本地户籍人口。相反如果不是非本地户籍人口填补了这一空缺,上海的教师很多要失业。
&&& 那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到底有没有资格在本地接受义务教育?抛开义务教育是法定权利、教育公平等无须多辩的道理,单论非本地户籍人口对城市做的贡献,城市也应该接纳外地人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我的同事傅蔚冈与吴华丽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2012年在上海缴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共计926.93万,其中至少有400万属于非本地户籍人口。即使按照最低缴费标准计算,非本地户籍人口在当年缴纳的统筹部分养老保险也超过270亿元。
&&& 而同年上海市政府为非本地户籍子女所支出的教育成本才不到112亿元,仅为270亿元的四成,这还不算养老金的个人部分实际上也贡献给了上海(上海养老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税收、城市的基础劳动力供给、消费潜力、房价支撑等都离不开非本地户籍人口。
&&& 北京、上海在征缴社保的时候,从来都不手软。2013年,北京社保收入同比增长近20%,而北京市企业退休金达3050元每月,位居全国前列。上海在2011年强制非本地户籍人口缴纳社保以后,社保收支扭亏为盈,这全是非本地户籍人口的缴费增长所致。然而,北京上海通过非本地户籍人口解决了养老危机,却看不到他们在义务教育方面的需求,再三设置门槛,唯恐多让一个孩子读书。占尽好处,却不想付出一点回报,这种政策抑制了绝大多数非本地户籍人口的缴费热情,他们总是会与用人单位合谋不缴或者少缴社保。
&&& 对北京上海来说,要激发这种热情,允许在职职工用社保换教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具体操作时,只需要劳动力提供一年的社保记录,就允许其子女入学,因为其子女要就读小学、初中,家长必然也会在本地工作,这意味着这个城市至少可以获得非本地户籍人口缴纳的6-9年的社保。
&&& 儿童与年轻人才是一个城市最大的财富,城市培养下一代无疑也是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人才。香港& 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加分项中,子女多要比无子女更有优势,有2名18岁以下的子女要比只有1名的多出5分。京沪广深要成为国际性大都市,还要多向香港学习。
&&&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分割线-----------------------
以我税前月薪18000为例,公司缴纳社保后付出24000多,个人税后收入仅13000多,那11000多都去哪了?这些钱付出了,我们能享受到什么?一个月医疗保险2000块,我们年轻人几乎不生病,这些钱都给上海老人住院用了。一个月养老金4000多,我们以后还不一定领的到,万一过几年去别的城市,那这些钱还不是给上海老人发退休金了?至于失业金就更没一点用了。
凭什么上海要强征外地户籍的社保,却不欢迎他们的小孩在上海上学?小孩入学有户口的优先,好的学校都给上海人了,剩下一些菜场小学、农民工子弟学校给外地人,还说他们抢占了教育资源,简直是太霸道、太无耻了!
强烈要求小学入学放开户籍限制,以小孩父母的社保缴纳基数、年限,以及房产证作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