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首先要让人才“有房可住”
人才代表着未来。近年来,上海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梯队的建设至关重要。今天上午,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在主题为“释放科创活力,加快科创中心建设”的审议会场,“怎样留住创新人才”成为了与会代表们最关心的话题。
“‘释放’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关键词。”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副台长沈志强在发言中表示,如何释放科创活力,他提出两个建议。其一,科技领域也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要建立和完善以信任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以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作为重要指标,与一线科研人员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例如科研经费使用的自主权需要扩大;一线科研人员的劳务报酬偏低;财政基础科研编制的预算过于细化,操作性不强。沈志强建议,要向科研单位进一步放权,为科研人员松绑,继续完善、合理扩大科研经费的使用自主权。其二,住房保障已经成为上海引进人才
的最大障碍,呼吁出台相关政策,加快落实人才公寓建设,不仅要解决高端人才的住房问题,也要顾及人数更多、任务繁重的年轻人才的住房问题。
“上海人今天要有创新自信。”市人大代表、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丽萍表示,要将上海建设成极具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非常重要,只有公平竞争才能激发出创新的活力和热情。她指出,不同体制的企业在获得资源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而“隐性垄断”的行业显然缺乏创新动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上海大型国有企业资源丰富却创新乏力,科研人员的贡献度和薪酬体系没有直接挂钩,严重影响创新积极性。此外,年轻人才的基本住房需求同样很迫切,而现有的人才公寓供应不足,且整体价格依然偏高。因此,希望政府能进一步整合资源,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破解年轻人阶段性居住的痛点,“关心他们,就是关心上海的未来。”
“让科研人员的技术成果有用武之地,这种软环境建设可能比住房、工资更重要。”市人大代表、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认为,上海的科技发展,应该从全球视野的高度来审视。他建议,要高度重视技术转化和转移的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平台的建设。政府要采取更多实际措施,在政策、法律、宣传等方面,使这些平台有效发挥作用。黄有方还建议,政府应对高科技领域的国际贸易予以高度重视。国际贸易领域中高科技产品的影响力,是决定城市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在国际技术转移、转化,成果共享方面进一步探索,怎样将国际专利“为我所用”,是反应城市在科技创新能力上的重要指数,“我们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将它们转化到中国,转化到上海。”
此外,黄有方还建议,上海在引进科技人才的政策上,除了在住房、薪资等方面提升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让科技人才的科研成果有用武之地。如果他们的专利能够在上海得到有效转化,这些科技人才就会选择上海,这也是科技人才引进和稳定的重要环节,希望政府能为此做出更多努力。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今天开幕,代表们今年的关切点在哪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此前连续召开市人大代表座谈会,听取代表们对“一府两院”工作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近100名市人大代表参加座谈。
加倍努力,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
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较去年大幅提升32位,位列全球第46名。这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以来中国的最好名次。市人大代表们普遍认为,上海的营商环境排在全国前列,且近年来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但依然有提升的空间。
谈到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代表们认为,主要集中在融资难、引进人才
难、成本高等方面。陆晓炜代表提出,要正视企业外迁问题、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以及企业缺乏改革创新的锐气和勇气等问题。
许多企业家代表在发言时提到,目前上海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此外,上海不缺政策,但缺政策的落实。吕奕昊代表说,融资难是困扰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老大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质押物,建议将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等也纳入贷款的参考依据。刘明华代表则关注了民营企业的税负问题,她说,今年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我们国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税负这一项上得分较低,建议尽快调整税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建设科创中心需要完整人才梯队
科创中心建设是代表们年年关注的议题。今年,代表们普遍认为要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部分代表还建议将科技金融纳入科创中心建设规划。
徐洪海代表建议,在科技创新的产业布局方面要有功能性的区分和重点投入,不能造成资源性浪费,要重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王涛代表提出,深圳、广州等城市在吸引科创人才方面有独特的做法,上海要建设科创中心,更应该走在前面;建议上海在吸引科创人才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
许丽萍代表提出要重视科学团队的建设,“科学设施造得再好,也需要配套支持的团队。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团队,对提升上海重大科学装置的效能是非常有意义的”。毛玉华代表认为,上海的人才政策目前更偏重高端人才和海外人才的引进,建议上海的人才政策多多聚焦中端人才,这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人才梯队。
城市管理需要系统化管理思维
代表们认为,城市精细化管理需要横向协调统筹好政府各个部门,纵向统筹好市、区和街镇层面的具体工作。在现有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智能化管理。同时,要推进城市管理的立法工作。
姚键代表提出,行政管理人员要有重视细节的理念,建议有关部门在日常行政管理或执法过程中,主动发现一些“粗糙点”,并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加以改进。
目前,全市各街道已启用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整合政府、社会组织及周边企业、社区的服务资源,城管、市容、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也都有专业力量下沉到社区。金煜代表提出,网格化管理要找到更好的管理效率、更高的投入产出、更合适的系统化管理思维。
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上海将引入高端关键人才
2月15日,上海市政府召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祝平介绍了上海在人才发展方面的重点工作。
据介绍,,上海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低于15万个;
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万人,其中青年大学生6000人;
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
为1万名建档立卡农民提供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其中实现就业6000人;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22万人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3%左右。
上海提出,将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张江、自贸试验区及其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临港、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关键人才;实施第15期浦江人才计划,充分发挥上海留培学通员创业园平台作用,鼓励和吸引高层次留培学通员来沪创业。
据悉,上海多措并举,提高外国人来华工作便利度。共引进海外留培学通员12533人,办理外国人工作证80399份,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R字签证)395份。
在就业创业方面,上海将继续实施援企稳岗“护航行动”政策,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加强对困难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帮扶,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确保就业稳定。实施好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计划,助推打造“双创”升级版。新建一批高校、中职院校创业指导站,积极打造“一校一品”创业帮扶新模式。继续实施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完善职业训练营政策。
赵祝平指出,期盼形成对全球高峰人才“磁吸效应”的上海,将集聚驻外联络处、海外学联等资源,发挥专业机构作用,畅通海外留学生来沪通道;落实海外人才居住证的配套待遇,做好与外国人工作许可证有机衔接,同时落实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制度。
上海连续6年当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 在沪高层次外国专家代表座谈会今天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隆赛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围绕“如何更好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话题作了发言。上海市科委(市外国专家局)负责人介绍,在国家外国专家局主办、完全由外籍人士投票产生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上海已连续6年排名第一。此次倾听高层次外国专家的意见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上海创新环境,吸引外国专家来沪工作和生活。
据国家外国专家局统计,目前在沪工作的外国人数量为21.5万,占全国的23.7%,居全国首位。自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在沪试点实施以来,截至去年底,上海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10万余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逾1.8万份,占比超过18%。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发证数量、A类外国高端人才许可证发证数量均稳居全国第一,并呈明显上升趋势。上海去年共签发《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约400张,居全国首位。获得《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的外国人才可以在中国驻外使领馆办理人才签证,享受最长10年有效期、多次往返、每次最长停留180天的签证便利。
座谈会上,印吉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印度籍专家朗格说,他已在沪生活12年,上海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他看来,上海已成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近年来自然环境越来越好。谈到科创中心建设,他建议上海对标纽约、旧金山和硅谷,进一步扩大海外人才引进数量,“未来四五年里,上海的引进人才
数量可以再翻一翻”。他还建议上海聚焦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化孵化器,推动这些领域的创新创业。
俄罗斯籍专家季莫宁在上海海隆石油化工研究所工作了8年。他认为上海的财政科技项目和高等教育要更具有国际化意识。科技项目方面,申报信息应该有英语版本,政府部门可以允许、引导外籍专家在境外承担上海项目,并将其中的佼佼者引入上海。教育方面,高校可以提供多语种的线上课程以吸引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把他们留在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希腊语教授、希腊籍专家乌拉尼亚则从文化环境上建言献策。她表示,为了营造多种语言、多元文化的开放环境,上海的中等和高等教育可引入更多的外国语言和文化研究课程,让上海学生学会更好地欣赏国际文化。此外,上海可以举办更多的国际文化和教育会议,以及国际书展和多语种艺术节,邀请各国专家来沪交流。
上海市科委(市外国专家局)负责人表示,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外国人才签证制度等政策,上海作为试点城市之一率先实施,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三方面创新突破:
一是简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的部分程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允许持有L(旅游)、M(商业贸易活动)等签证入境但未达到外国高端人才条件的外国人直接在境内申请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
二是推出创新政策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解决了入驻虹桥商务区功能性平台的长三角企业聘雇外国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并对接服务进博会,允许长三角企业聘雇的长期在虹桥商务区工作的外国人才就近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
三是加大力度吸引各类外籍研发人才,为400多家外资研发中心聘用的外籍人才在上海工作提供便利,如对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做了简化,采用“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方式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
为方便厦门生源师范类毕业生办理落户手续,现将届厦门生源师范类毕业生报到和户口迁移工作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办理时间和地点
时间:8月16日—30日法定上班时间
地点:厦门市大连兴馆路1号勤志楼三楼人才科(原厦门旅游学校校址)
电话:2035405
二、注意事项
1.入学前将户口迁入高校,毕业后尚未落实就业单位且拟将户口转回家庭所在地的厦门生源师范类毕业生,无需办理报到手续,可直接到户籍所在地办理落户手续。
2.入学前未将户口迁入学校,且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厦门生源师范类毕业生,无需办理报到手续,待落实就业单位后再到用人单位办理报到手续。
3.参加厦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考试考录的毕业生报到和户口迁移手续由所在区教育局或市直属学校统一办理。
三、应提交的材料
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厦门生源师范类毕业生,办理介绍落户手续时需提交毕业证书、报到证、户口迁移证明、家庭户口簿原件。
四、办理程序
(一)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报到程序
1.考录到市直属学校的毕业生直接到学校报到,考录到区属学校的毕业生到区教育局报到。
2.市直属学校人事干部或区教育局人事部门统一收齐毕业生报到材料按规定办理报到和介绍落户手续。
3.经市教育局签章的报到证原件交由人事档案保管部门存入毕业生个人档案。
4.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接收单位应先到市人社局办理报到手续,才到市教育局开具行政介绍信。
(二)拟将户口转回家庭所在地的尚未落实就业厦门生源师范类毕业生,按要求准备材料后到办理地点办理。
五、党、团组织关系转递
省外院校的毕业生党员,请先到市委组织部(湖滨北路市府大楼)办转,已就业的到所就业单位的上级党委办转(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到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处办转,区属学校到各区委教育工委办转),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组织关系可转移到户籍所在地党委或市人才服务中心党委。
本省院校毕业生可直接由高校党委转移到就业单位的上级党委(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到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处办转,区属学校到各区委教育工委办转)。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组织关系由高校党委直接转移到户籍所在地党委或市人才服务中心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