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改委通过官网公布了年度文件《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大城市纷纷送户口,“环一线”变相利好,“中小城市”利空实锤……
1.
先说大城市的落户政策。
城市按照“城区常住人口”分为5个级别,如图:
&
截止数据,超大城市(城区人口1000w以上)共4个: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
特大城市(城区人口500w - 1000w)有10个:
武汉、重庆、天津、成都、东莞、南京、郑州、杭州、长沙、沈阳
其他省会、计划单列市基本都属于“大城市”,
以300万人为界限,分为“Ⅰ型大城市”和“Ⅱ型大城市”。
按照要求,
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典型城市是惠州和珠海;
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去年的西安、今年的石家庄,都是先行者;
包括一些特大城市,也已经在做同样的事,
这两年风头最盛、最逼近一线城市的杭州,也放低了身段,大专以上几乎零门槛落户;
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
不用看,说的就是北京和上海,也是目前户口最难拿的两个城市。
划重点,“大幅增量落户规模”,
在京沪打拼的小伙伴们坚持一下,说不定就离户口一步之遥了呢...
2.
事实上,户籍制度本就是时代的产物(现在还保留着户口制度的国家有哪几个请自己百度),
如今,除了14个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还有门槛之外,其他所有城市几乎都已经变相取消了户籍制度。
甚至,只要你有大专学历,就可以随意落户除了北上广深之外的任何城市,
再年轻一丢丢(35岁以下),广州深圳也随便你选。
北京、上海再进一步放宽落户政策,也是大势所趋。
可以说,人口流动的自由程度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这对于大城市的楼市无疑是重大利好,
在限购政策下,降低落户门槛就是送购房资格,增加购房需求。
3.
同时利好的,还有各种拥有“环一线”概念的城市。
文件中提到,“….探索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都市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都市圈建设与运营。”
第一句话是老生常谈了,意思无非就是:
北京要带动北三县啊,上海请看看你身边的嘉兴昆山吧,深圳要带着惠州中山一起腾飞哦…
但哪有那么容易。
深圳市政府出钱把地铁修到惠州去,除了给惠州的几个楼盘拉高价格,对深圳有什么用?
你得了好处,会分给我哪怕一块钱吗?我自己的坪山、大鹏新区还没发展起来呢…
北京、上海同理。
(省会城市要好一点,毕竟上头还有省里给补贴补贴。)
现在有办法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都市圈建设与运营。
什么意思呢,可以大致这么理解:
通往嘉善的地铁上海市政府是不打算修了,出钱出力不讨好,
但开发商可以啊!
呐,你来投资修建,运营收益大头归你,
到时候地铁口就修在你的楼盘门口好不好?
地铁一通,你们楼盘的价格瞬间翻倍啊有木有!
市场是最聪明的,哪里有洼地,资本就会流到哪里去,
到那时,谁是真“环京/沪/深”,谁是假“环京/沪/深”,一目了然。
4.
与发展大城市、扩展大城市都市圈相对应的,是收缩中小型城市。
是的,人口流失的小城市,要走“收缩型”路线了。
政策原文:
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如果我没记错,这是正式规划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收缩型”的城市战略,
人口持续减少的城市应该如何发展,终于有了指导方向。
——&这很自然,也很好理解,
人口都跑到大城市去了,小城市还在一味扩建,显然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小城市,做小做精才是正道。
不出意外的话,在中国的一些小城镇里,出现像日本那样“免费送房没人要”的情况,只是时间问题。
5.
这份文件出台,几乎就是「全力支持大城市及其都市圈、城市群,“放弃”中小城市」的实锤了。
有人会说,凭什么资源都给大城市,这不公平。
但资源从来都无法均衡。
所有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资源,平均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这可能吗?
每个乡镇一个三甲医院,走医保;每个县城一个人大附中,公立的;每个城市几家BAT,五险一金足额缴...
这可真是太好了,大家都能安居乐业,免去漂泊之苦。
问题只有一个:
成本太高,没钱,实力不允许啊。
人口集中起来,才能产生商业;资源集中起来,才能提高利用率。
—— 大城市,就是这样一个资源和人口的聚集器。
如果说户籍政策是人为设置的障碍,那么现在,这最后一道阻碍也即将全面清除,
想享受更好的资源,欢迎来到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