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已经2岁多了。近来总是将别人的东西毁坏。前一天将爸爸放在桌子上的书稿全用笔给涂鸦了。又一次他竟然将小哥哥的作业给撕了,搞得小哥哥大哭。我的孩子还表现出一副无辜的样子,真是太可气了!他怎么不知道这些不是他的东西,不能动!
答:你不应该生气,因为2岁多的孩子是以“我”为中心的。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只要我喜欢的,我就能拿来;只要自己想画,不管谁的纸张,我都可以乱画。他根本没有想到这是爸爸的东西我不能画,这是哥哥的东西我不能动,完全没有物权的概念。
孩子没有建立物权的概念,其责任在家长。家长从小应该给孩子“物权”、“所有权”的启蒙教育。孩子2、3岁正是物权和所有权开始建立的时候。每当给孩子买一件物品时都要告诉他,这是他的。并且给孩子留出存放自己物品的小天地,告诉孩子这块地方归他专用。使孩子感到自己是这些物品的真正主人,充满了自豪感和责任感,锻炼了孩子独立自主处理事物的能力。对于别人的东西也要告诉孩子:这是爸爸的东西,这是妈妈的东西,让他明白物品的所有者。明白“你”、“我”、“他”的概念。同时你要拿孩子的物品时,一定要经过孩子同意,也要告诉孩子拿别人的物品也必须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样孩子就明白了你的东西是属于你的,我没有权力去动,同样我的物品,没有我的同意你们也不能动。如果你需要孩子的物品,一定要征求孩子的同意,暂时借用,记住归还,自觉地尊重孩子的物权。孩子不同意你拿他的物品,一定不要强行拿。家长的典范作用让孩子明白了如何尊重别人的物权。在孩子和别人尤其是小朋友交往中,可能因为玩具互相之间发生冲突,家长也要不失时机给予教育,教导孩子“轮流交换”和“尊重别人物权”的观念。逐渐学会互换和互借,获得共同分享的快乐,孩子也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家中也要定出规矩: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不通过大人自己拿。定下的规矩必须遵守,如果违反了就要受到惩罚,全家教育口径必须一致。
“笨得跟头猪一样,我是真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孩子!”
“一点儿都不省心,把你养这么大有什么用啊!”
“你啊,真是不争气,以后就等着去扫大街吧!”
“你简直就是个窝囊废!”
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在批评孩子时,如果我们总是涉及他的人格,就会刺伤他的心灵,打击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可能会出现性格缺陷,让他变得不快乐。而且,一张坏的人格特质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可能会影响他一辈子。
孩子做错了事情,本应该就事论事地给予批评指正,让他认识到自己错在了哪里,应该如何改正,为何非要涉及他的人格呢?难道我们骂孩子笨,他就会马上变聪明吗?我们骂他不争气,他就会马上变得争气吗?当然不会。
对于犯错的孩子,他理应受到批评,但是这种批评必须要建立在尊重其人格的基础之上。因为,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人格都是平等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的确,批评是一门艺术,只有掌握好这门艺术,才能真正起到批评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