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职称评定中,论资排辈——
“弟子三千不如论文一篇”
等现象广受诟病。如今,这一现象得以扭转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开展的职称系列改革。
历经5年,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出炉。
职称重大改革
涉及全国约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
改革到底改了什么?改革后,如何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评价?评价标准、评审范围有无变化?近日人社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回应社会关切。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自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分系列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职称系列改革任务总体完成;
将所有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新增高级职称200万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8.8万人,11个首次设置到正高级职称的系列新增正高级职称6.6万人,有效增加了我国高层次人才供给;
增设职称评审专业,将发展态势好、从业规模大的新兴职业纳入职称评价范围,在相应职称系列中新增艺术创意设计、动漫游戏、运动防护师、快递工程等13个评审专业,各地增设特色评审专业113个。
据了解,通过改革,扩大了评审范围,让更多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到了改革红利,进一步打破了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扩大了职称评价人员范围,畅通了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对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不仅公平对待,更加厚爱一分,推动了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在工程技术领域试点的基础上拓展到8个职称系列及相关职业资格领域,重点打破了学历、身份等条件限制,鼓励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实现了应通尽通、能通尽通。
具体来看:
历经5年,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出炉。这一涉及全国约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改革措施将产生哪些影响?
27个职称系列改革指导意见出炉
增设11个系列正高
尽管职业评价体系已经多元化、市场化,但在诸多行业企业,职称仍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并与工资待遇、科研资源、上升通道等密切相关。
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包括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医护人员等在内的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全部出台。
“不只是工艺美术人才,这次改革增设工程、经济、会计等11个系列的正高,惠及近3000万专业技术人员。
改革健全了制度体系,完善了评价标准,创新了评价机制,着重解决评价标准不合理、一刀切等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说。
涉及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政策,迎来多年未有的大调整:
——工程、农业等一批职称系列的评审专业得以细分;
——新兴职业不断纳入职称评价范围,新增动漫游戏、运动防护师、快递工程等13个评审专业;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实行考试、评审、考评结合、面试答辩、实践操作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对研究人员探索实行代表作制度;
——对互联网领域的奇才、“怪才”建立评审绿色通道……
“这是现行职称制度实施30多年来首次进行的全面系统改革。种种突破性的安排,旨在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制度。”刘冬梅表示,核心目标是——
从申报上打破身份、档案等制约,畅通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从评审上减少条条框框,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真正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的巨大潜能。
鼓励以实绩论英雄
解决评价与使用相脱节问题
“这次改革不再唯学历、唯资历,论文、学历不做‘硬杠杠’,以实绩论英雄。”刘冬梅说,对医护人员主要突出临床实践能力,对教师主要看教学质量,鼓励大家在一线建功立业。
56岁的于刚是山东省立医院眩晕诊疗中心主任,因医术精湛,被称为山东治晕“第一人”,常年一号难求。但也正是因为精力主要放在临床上,论文和科研成果较少,他获评副高14年还没评上正高。
两年前,山东试水卫生职称“双自主”改革,于刚被定为临床优势型人才,通过侧重临床实绩、降低论文评价,在3月获得主任医师的证书。
“职称毕竟是对专业水平的认可,申请加入专业学会或者申报科研项目都对职称有较高要求。另外,评上正高也有利于带团队、开展工作。”于刚坦言。
,包括山东省立医院在内的55家改革试点单位,共有5037名专业技术人才取得高级职称。
此次改革令职称评价标准回归岗位需求和实际贡献。比如,对高校教师不再以SCI、SSCI等论文指标作为参评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
对医护人员加强医德医风和从业行为评价,淡化论文要求;对翻译、演员、计算机等行业不再做学历要求等等。
破除条条框框后
居转户、人才引进、留学生落户、应届生落户、上海落户政策咨询:15316570767同微信,免费制定落户方案。
人才引进落户 | 职称评审迎来大改革!(图1)" style="max-width:100%!important;height:auto!important;" src="https://www.sh112.com/568/174.jpg" alt="人才引进落户 | 职称评审迎来大改革!(图1)" />
如何确保公平公正?
5年来,职称政策制度体系初步确立,标准、程序等方面基本有规可依、有据可循。但经调查发现,强调论文篇数、论资排辈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困扰人才的“烦心事”“老难题”尚未完全破解。
“国家的改革指导意见提出要科学对待论文、论著等研究成果。但看最近单位发的评审通知,对论文的要求还是没变。”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陈女士如是说道。
这家单位负责人事工作的徐先生则认为:“职称标准破易立难。尽管论文与业务关系不大,但评职称总要有一些衡量标准。如果论文、奖项、年头这些都不看,那拿什么来筛选?”
部分“211”高校的青年教师也表达了困惑:“核心期刊论文数至少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指标,现在不拿它作为要求,那就没有硬性标准了。评审决定权都在专家委员会,谁来决定请哪些专家?如何排除人情干扰?操作空间会不会更大?”
少数受访者反映,职称能不能评得上、多久能评上,还是受人情世故、资历年限以及和领导的关系等因素影响。
“破‘四唯’是中央的明确要求,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但‘不唯’不是‘不要’,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国家层面已经制定了新的标准条件,建立了综合监管体系,现在要做的是推动各项改革落地落细。”刘冬梅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加强职称评审全流程监管、完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制度。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孙锐建议,下一步需细化相关办法,推进制度落地,去除企事业单位行政化、官僚化干扰,同时推动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职称评价。
刘冬梅也表示,将进一步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建立专家诚信记录,健全同行评价机制,尽可能地提高职称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
结束语——上海落户通:小通认为,职称的评审制度改革,对于更多想要落户上海的人才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破四唯也为更多的专业人才带来新的机遇,从种种政策来看,大家落户上海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性,可见我国对于人才梯度建设的力度是相当之大,让我们一起期待后续发展~~
居转户、人才引进、留学生落户、应届生落户、上海落户政策咨询:15316570767同微信,免费制定落户方案。
人才引进落户 | 职称评审迎来大改革!(图1)" style="max-width:100%!important;height:auto!important;" src="https://www.sh112.com/568/174.jpg" alt="人才引进落户 | 职称评审迎来大改革!(图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