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时候,我们总希望他能听话、懂事,等孩子长大了,我们又希望他有冒险精神,勇敢的出去闯一闯,但其实呢,孩子的性格很早之前就养成了。小时候特别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几乎就没有冒险精神了,在小时候的世界观里,不能爬高,不能跑太快,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有魄力勇敢的出去闯一闯呢?
我一个堂哥,小时候聪明机灵,除了有点调皮,其他的都还好,但就因为这点调皮可没少挨打。婶婶经常拿棍子在他屁股、后背上抽,挨过无数次打后,堂哥的学习成绩变好了,也不那么调皮了,但是也变得不爱说话了。长大后,堂哥在老家有一份稳定的职业,但是薪水不高。去年堂哥离婚了,因为堂哥挣得少,还不愿意去大城市闯,堂嫂自己带着孩子去大城市工作了。
我不能肯定婶婶的毒打对堂哥有没有影响,但确实把他从一个活泼开朗的外向性格,打成了一个不喜欢与人交往的内向性格。
家长喜欢做的哪些事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呢?
喜欢强迫孩子:打招呼、秀特长
“这个叫阿姨,这是阿姨家的弟弟,快叫人啊~”这样的场景你是否似曾相识,小时候被家长强迫着打招呼,越是强迫就越是不想开口,后来看见熟人就会有想躲的感觉。其实想让孩子打招呼,建议家长在旁边提醒一下孩子就行了,等到熟人走过去的时候再告诉孩子这是礼貌问题,相信下一次,孩子就会主动打招呼,强迫孩子打招呼,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来,宝贝,给阿姨们表演一个。”如果是外向的孩子,他们的表演欲强,根本无需家长强调,但如果孩子性格很内向,如果总是强迫他在亲戚朋友的面前表演,只会让孩子觉得很难为情。建议家长在要求孩子表演之前,征询孩子的同意,孩子表演完毕,记得要鼓掌表示肯定,如果在表演之后得到掌声,相信孩子会慢慢喜欢上表演的。
喜欢打击孩子:被比较、总数落
“你看张阿姨的孩子,比你听话多了!”这话一出,伤了多少孩子的心,孩子拿出来被比较难免会很失落,这样打击孩子,会让孩子慢慢产生自卑感。建议家长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把孩子拿出来比较,勇敢做自己的孩子就是最优秀的。
“你看看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随时随地的批评就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吗?你以为这就是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其实长时间的批评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信心,想要通过数落来激励孩子的方式并不理智。建议对孩子多些鼓励和夸奖,少些数落和批评。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怀疑,并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在他人的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来越笨”了。
在生活中,家长这些不经意的做法和坏习惯,就像是为孩子“套”了一个罩子,将孩子一步步推向“越来越笨”的境地。
1. 过早地进行知识传授,忽视孩子自身的感受
2.父母没有学习、阅读的习惯
3.每一餐都让孩子吃得太饱
4.父母熬夜、孩子陪同
5.对孩子用武力或语言暴力
6.只准学习、不准玩耍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美好未来,父母应该多克制自己不好的情绪和行为习惯,陪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营造一个正面、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为孩子变的“聪明、有智慧”做好充分条件。各位爸爸妈妈,相信你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