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家庭里 为什么现代家庭很少建立家训?你知道吗?

居转户
  • 2023-08-19
  • 浏览

摘要:虽然周作人和鲁迅都是有现代先进思想的作家,但他们骨子里还有封建旧思想,希望兄弟们永远生活在一起,就像古代的田氏兄弟一样,永远不分家。可是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封建伦理和家长制的压制,大家庭永远不可能存在。

于是在他们学成归国后,就卖掉了老家的祖宅,又拿出各自的积蓄,合伙买了北平八道湾的大宅子,带着妻子儿女,生活在一起,奉养着老母亲。
可是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年,周作人和鲁迅就发生了矛盾,分开居住。建设现代化大家庭失败了。
其实人都是相见好,同住难,在一起长期居住难免有矛盾,建设现代化大家庭本来就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周作人和鲁迅瞧不起封建大家庭,可是他们建立的现代化大家庭还不如封建大家庭。
虽然封建大家庭用封建伦理和教条压仰人的本性,用家长制压仰着小辈,可是正因为封建伦理和教条压着人,所以才能得到表面的宁静。
就算有封建伦理和教条的压仰,封建大家庭的人还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一大家子乱轰轰的,而现代化大家庭什么规则都没有,一有矛盾就争斗,所以这现代化大家庭更容易破灭。
就算兄弟们友好,可是兄弟们有妻子儿女,兄弟的妻子不见得就喜欢大伯子、小叔子,妯娌间也容易有矛盾。这现代化大家庭更不容易相处。
(不过羽太信子和朱安倒是没有矛盾,信子很同情朱安。信子跟鲁迅因经济问题有矛盾。)
不管哪个国家,只要兄弟们成家后,彼此间关系就远了一些,不再是一家人。周作人和鲁迅还希望自己成家后,兄弟之间还是亲如一家,这真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虽然周作人和鲁迅都是有现代先进思想的作家,但他们骨子里还有封建旧思想,希望兄弟们永远生活在一起,就像古代的田氏兄弟一样,永远不分家。可是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封建伦理和家长制的压制,大家庭永远不可能存在。
周作人和鲁迅用行为证明了建立现代化大家庭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这世间,还是小家庭好。如果周作人和鲁迅不在一起合买房子,不建立现代化大家庭,各自小家庭居住,他们之间是不会发生和睦亲兄弟断绝来往的事。
家训起源于上古时期普通百姓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伴随着以血缘相系的家庭形成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以氏族家族家庭为深厚土壤的。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规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显然使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家训文化失去了生长的基础。
氏族社会消亡。在阶级社会出现以前,有相当长的时间处于氏族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成果的有所剩余,一些人能够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并利用已占有的劳动财富役使他人,于是,贫富现象出现,私有财产开始萌芽。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氏族社会开始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的结构形式事实上已不复存在。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制度下,这种封建的父系家长制大家族始终存留着,不论大家族内部包罗的小家族、个体家庭有多少,始终保持着同姓一家族的观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从经济基础方面消灭了私有制,由私有制所支撑的父系大家族中的小家族或个体家庭已从封建家长制下解放出来,形成了若干较为单纯的血统关系结合成的家族。封建式大家族在当今社会已经丧失了生存的条件。
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家庭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迁。家庭子女减少,家庭规模减少,家庭结构简单化,空巢家庭增多等都是家庭结构变迁的突出表现。我国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生了巨大的转型。
“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由某种非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用当代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在这过渡的进程中,社会诸多因素都会出现变化,包括人口流动加快、居住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是目前家规家训乃至家风建设出现问题的社会根源。

由于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我国家训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了挑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多元、价值观多元也是家训淡化的重要因素。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弘扬与传承优秀的家训文化,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家庭里 为什么现代家庭很少建立家训?你知道吗?(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