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孩间发生发生肢体纠纷为例,当事件发生后,家长不急著介入,在旁陪伴、观察时,首先会冒出来的,往往是自己内心的OS,还有翻腾的心情:要怎么面对自己小孩打人被打的心情呢?
例如,当自己的小孩被推、打或咬时,大人的心情可能是:心疼自己的小孩、对动手的小孩的行为感到愤怒、觉得对方家长没教好、自责自己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小孩。
当自己的小孩打人时,大人的心情可能是:对对方家长有点不好意思(愧咎)、气愤自己的小孩为啥动手打人(责怪)、马上把小孩脱离现场(著急)、想方设法避免再次发生(紧绷)。
方法心情维持平衡
处理小孩间的纠纷时,我认为前面讲的这些大人的心情,同样是需要被照料的。
就算采用不急著介入法,如果大人自己的心情没法被安置,久了也会出问题,表面上大伙都以尊重小孩之名,不急著出手,可是台面下暗潮汹涌,累积许多委屈跟愤怒。
例如,小华在一个团体裡,很常动手,不少小孩都有被小华打的经验,大人们在事发当下有时能阻止、有时没看到,而谈到这件事情时,团体流通的看法是,「打人只是成长的过渡阶段」、「道歉都是最不重要的」。这样的状态持续一阵子后,几个常被打的小孩的家长内心多少有些抱怨跟委屈,小华在团体裡头的人际关系也有点微妙,其他小孩都会闪著他,有些家长甚至因此而离开这个团体。
以这个例子来说,表示「不急著介入」的这个方法失效了,共学团难道是在「放任」小孩吗?还是说,那些心怀「委屈跟抱怨」的家长是太「紧绷」的家长?
我觉得都不是。
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
1.成员真实的心情没有被这个群体接纳。在所谓不急著介入的共学大旗下,这些心情无法搬上台面,只好四处流窜,暗潮汹涌。
2.每个人的可接受剂量本来就不同。家长的任何心情,都是需要被关照且涵容的。家长越能料理(而不是忽略、压抑)情绪,越能精准掌握自己的可接受剂量。
每个人的可接受剂量都不同,就算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可能也会有差异。
好比自己的小孩被打时,家长一定会很心疼。有的家长看到自己小孩被呼巴掌,可以忍住不出声制止,但是当小孩一小时内被呼两次巴掌,就会觉得无法接受了。有的家长可以心平气和看待推人行为,但是对于咬人的行为就很感冒。
针对不同的情境或事件,每个人可接受的剂量都不同。但是,只有在实际发生的情境中,才能越来越真切掌握自己的感受与可接受剂量。这也就是我之前一直强调在共学团里头让事情发生的意思了,透过一次次的事件与情境,让我们更认识自己。
尊重理解每个人
在看待小孩间的纷争时,如果把家长自己的可接受剂量纳进来理解,那么,就算在面对同一个情境,理解方式也会有无数种,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随手举几种可能的理解方式:
这是成长期间的必经现象,不论自己小孩打人或被打,都是如此看待,然后专心地看待小孩的状态与需求。
完全无法允许纷争发生,一旦发生,大人自己的情绪很难把捉住。之前共学团裡头也有发生过,某个小孩被打,他的爸爸很生气,直接在共学现场打那个打人的小孩。
可以接受有纷争发生,可是事发当下希望打人者能跟被打者致意。
理论上知道会有纷争发生,也知道不需急著介入,事发时也的确不急著介入。可是事后总觉得心裡头怪怪的。比如说心疼自己的小孩觉得自己没有保护好小孩的自责心情、打人的家长则是担心对方家长怎么看。
每一种理解的方式都是需要被尊重的,因为这是任何改变与处理的起点。
料理好自己心情
我一直认为,大人要先料理好自己的心情,具体掌握自己的「可接受剂量」,然后也愿意试著让身旁的人了解,这样在处理小孩间的纷争时,才能在方法跟心情上取得平衡。
而且最重要的是,依照自己的「可接受剂量」,相应而生的方法,才能真正让自己在育儿之路走的自在,而不是刻意维护一个「开明家长」的假象。
真正开明的家长,是一个允许自己犯错、愿意不断调整、肯面对自己心情甚至心态的人。一个真实的人,当你照料好自己的心情后,面对小孩间的纷争时,自然会有相应而生的方法。
来到亲子共学团的家长,都是嚮往更好的亲子互动方式的家长,愿意捨弃(方便又好用)的打骂威胁恐吓利诱等方法,这是如此珍贵的心意,充满爱的意志,跟社会上多数的家长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你,已然是一个开明的家长了。
持著威权心态的家长,搭配体罚的方法,不管什么情境,什么心情,都可以用不打怎么管教来回应,多么天经地义。甚至还可以用放任来批评主张不体罚的家长。
可是愿意不打不骂,想追求更民主、更亲密的亲子互动关系,哪能有什么三招搞定你的孩子、五种让你的小孩更听话的方法,我们不都是遇到困难时,苦恼著,努力搞懂自己当下的情绪是什麽,练习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也试著了解小孩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心情,这些努力,怎么会是放任?怎么会是没有在处理?
我认为,不打不骂的家长,追求的是活得更真实而自在,在面对困难时,会努力在心态、情绪与方法间取得一种有机的平衡。处理小孩间的纷争也是如此,只有在关注并接纳你自己的心情后,才能开展出最适合你的方法。
甚至你可能需要在和小孩互动的过程中,回顾你的心态,对某些事情特别在意,对某种情境特别无法忍受,艰难而痛苦地面对自己内心(那般坚固的)价值观与情绪互动模式。
如实接纳自己
你的这些努力,是那些持着威权心态(而不自知)的人所看不见的,他们想的总是要管教、改变他人的行为,他们难以觉察并表达自己的心情,他们不愿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他们也碰触不了孩子的心。他们的心态像是铁鎚,看到小孩的行为都像是钉子,总觉得不敲不行。
当孩子间发生纷争时,要不要在现场处理?要不要跟对方道歉?没有非怎么不可的定论,所谓的共学现场,不是要你来接受某些准则,告诉你这个不行做、那个必须要做,然后你若不照做,就说你太紧绷,说你是不够好的家长。
不,不是这样的。
所谓的共学现场,如果不照料每个成员的心情,不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只提供方法而不管你的心情,那么,这不是共学,这是滋生威权者--奴化者的温床。
方法,必须放在情境裡头来谈,必须把每个人的心情纳入后,接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可接受剂量」,然后长出每个人自己的方法。
在共学团裡头,关于小孩间的纷争,我认为唯有先处理心情,才能好好的处理事情。大人自己的心情,理所当然也是需要被照料且关注的呀!
如果你的小孩被另一个小孩推了一把,你觉得心疼,你觉察到这份心疼,然后如实地表达著,对著另一个小孩说:我的小孩被你推了一把,我真的觉得好心疼喔,可是我也好想知道,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能这样如实地表达自己的心情,难道不是提供给孩子一种最好的示范?
如果你的小孩三番两次抢其他小孩玩具,你觉得很困扰,你觉察到这份困扰,然后跟对方家长说:真的很抱歉,最近一直发生这类事情,我对我小孩有一些观察跟判断,不过我不是很确定,关于我小孩的这类行为,你愿意跟我说说你的心情跟观察吗?
能这样如实地表达自己的困扰,难道不是处理小孩纷争最真切的起点?
如果你愿意如实面对跟表达自己的心情,也一直这么练习著,小孩都会看在眼裡的。我相信,这是处理小孩纷争最好的方法。
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当下次发生小孩间的纷争时,你还是必须要从你的可接受剂量出发,用出你自己觉得最适合当下的那个方法。
5号网版权所有嘟嘟1岁7个多月,平时和小朋友在一起,总是爱主动惹别人,如果谁把他玩具拿了或者他想玩的东西被别人碰了,他就会用手打对方。姥姥说:“嘟嘟就是淘气,等大点就不会这样打人了。”而妈妈认为,现在就要给嘟嘟点颜色,让其他厉害的小朋友把儿子教训几次,就长记性了。
这是最近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一母女的对话,很多家长在谈论宝宝爱动手打人或自家宝宝被其他宝宝欺负的事,要么就是“以暴制暴”,要不就是放任自流。该如何看待孩子“打人”,是孩子太任性,还是有其他原因。
其实孩子“打人”是一种诉求表达
孩子“打人”应该是一种诉求表达。比如,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和他分享玩具,他就打对方。金宝贝西安早教中心陈希竹老师以2岁半的儿子举例,不过她不会因此打孩子,会告诉他,“打人”会让别人疼,让他体会到打别人感受,“这个矫正得慢慢来,如果父母‘以暴制暴’,再以打孩子屁股教训,这样对他们成长发育并不好,因为研究表明,打屁股会降低孩子的智商,而平静和安定的状态是最利于大脑学习的,特别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敏感和关键期。” 陈希竹说。
一般1岁半前的孩子打人是没有恶意的,从成人行为中模仿而来的,他可能觉得这个好玩,用“打人”方式来探索外界。而2岁后孩子,特别淘气的男孩居多,孩子大运动时期,他们肢体活跃期,用动手方式作为一种社交,想引起对方注意,成为大家眼中焦点。
陈希竹说他儿子1岁半时,有一次被一个小孩又抓又咬,她当时先隔离儿子后,告诉儿子那个小朋友那会不高兴,两个小孩出现矛盾,被打孩子的家长最好不要直接指责打人的小孩,这样只会加深两个的孩子的恐惧感。如何避免孩子因为抢玩具大打出手,最好方式家长平时不要恐吓孩子。比如,妈妈会说:“宝宝你再不听话,把你的玩具送给其他小朋友,这样让孩子更容易没有安全感,喜欢占玩具,不懂得分享。
从孩子行为、心理特点寻因
北京思典依佰爱家庭教育事业部总监黄诺嫚认为,与传统意义上的打人有本质上的区别,也没有任何数据显示,小时候爱“打人”的孩子,将来就有暴力、凶残倾向。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打人”背后的原因,父母们可以通过孩子的大脑、行为与心理发育的特点来对孩子的“打人”行为更多的理解。
比如,2岁左右,是第一次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开始有“我”的意识,事事以“我”当头,凡是不符合“我”的感觉的事情,“我”都要排除,例如,孩子会拨开奶奶给的苹果,如果硬要他吃,就打奶奶。这是孩子自主的一次飞跃的过程。
2—3岁,也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己的想法、要求还未能说的清楚,爸爸妈妈听不明白时,孩子情绪一来,就“打人”。“打人”是2—3岁的孩子沟通和表达情感的方法之一。如果爸爸妈妈未能理解,孩子就会有更大的情绪。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能力也特别强,如果在电视上、游戏中、或日常生活爸爸妈妈也打他,他就会模仿,他是没有对错的概念,这是孩子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是用了他不知道的错误行为。还有一些孩子,是因为爸爸妈妈太忙或没有关注到孩子,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希望被注意到,只好用一些强烈的动作来表达他的意愿,来引起注意。
6岁前不要跟孩子讲道理 多用故事、游戏引导
既然冲突是难免甚至是成长必需的,那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更有效化解冲突的方式就非常重要。早教、亲子教育专家张美珍博士表示,6岁以前孩子主要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对6岁以前讲道理几乎没用,道理需要逻辑推理,有因果关系,孩子往往听不懂。这也就是为什么父母给孩子讲了无数遍“打人不对”的道理后,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的主要原因所在。
角色扮演、做游戏、讲故事等都非常适合这阶段孩子。把各种冲突的情景编成故事,再用做游戏、扮演角色的方式呈现出来,不断引发孩子的感受,并找到化解的方法。冲突化解包括语言化解、行为化解、情绪表达等。在美国,幼儿教育会运用很多圣经故事进行,这些圣经故事被绘成画本供父母讲给孩子。
如何让孩子不“打人”?
怎样杜绝孩子“打人”,父母首先要有开放意识:爸爸妈妈要了解,这是孩子成长的过程,父母要先接纳,放下我们的焦虑和担忧,父母情绪的平稳会让孩子感受到支持。
帮助孩子释放情绪,得先读懂孩子的情绪,例如,爸爸妈妈可以这样说:“宝宝很生气,是吗?”允许孩子嚎啕大哭,可以拥抱他、陪着他,让情绪慢慢的平复。再鼓励孩子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慢慢来,帮助他分析,爸爸妈妈做示范。例如,孩子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孩子打人。爸爸妈妈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到小朋友的面前,通过和平的方式要回来“这是我的玩具哦,我现在不想给你玩,我现在要回来。”
同时,还有协助孩子提升自信。如果孩子做不好一件事情,比如,拼图没有拼好、踢球没有踢好,就会生气打人,爸爸妈妈就要协助他一起,提升孩子的能力,可以这样说:“我们宝贝很希望很快就把这块积木叠上去,是吗?需要妈妈支持吗?妈妈是很乐意的哦。”孩子能力强了,自信心足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当孩子在3岁以上还“打人”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可以“打”他,可以在游戏中消除。比如,孩子用粗野的话和行为攻击你,你也可以和他玩对骂对打的游戏,以解放他被压抑的情绪。骂和打的的时候,要像是真的在骂和打他一样,这类愚昧的对骂语要持续到你们笑声取代愤怒为止。
被打的孩子也需要情绪释放
家长该如何释放被打孩子的负面情绪?黄诺嫚建议,第一步:父母要细心观察,到幼儿园接孩子或孩子回到家里,和平常不一样时,父母要赶紧关心孩子,孩子受委屈哭泣时,不要阻止,这也是一种负性情绪的释放。
第二步:当孩子情绪稳定后,教孩子一些自卫手段。1,学会声明“你没有权利打我”,2,伸手制止对方、保护自己,3,求助老师、家长;4,如果上述方法都无效,孩子可以还手。
第三步:父母要与老师沟通,寻求老师的帮助。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办法,也并不总意味着怯弱,有时反而是机智的表现,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但这需要父母的耐心协助,也许,孩子不是一次就能做得很好,爸爸妈妈要耐心的鼓励他、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