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超级洗脑 老人带孩子,教育孩子问题上,父母该怎么做!

居转户
  • 2023-08-19
  • 浏览

摘要:迫于激烈的生存竞争,许多轻爸爸妈妈忙于工作,而将孩子全权交给老人。孩子在老人的溺爱下,变得自私、任性、承受不了一点点挫折……为此,有关专家认为,“隔代教育”代替不了“亲子教育”。

迫于激烈的生存竞争,许多年轻爸爸妈妈忙于工作,而将孩子全权交给老人。孩子在老人的溺爱下,变得自私、任性、承受不了一点点挫折……为此,有关专家认为,“隔代教育”代替不了“亲子教育”。
38岁的李先生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楼盘设计、建筑、营销,他都要亲历亲为,是个“工作狂”。他的太太经营一家美容院,作息时间也不固定。女儿豆豆3年前出生后,就放在爷爷奶奶家,有时一两个月都看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
爷爷奶奶不知道怎样爱这个孙女:豆豆不吃饭,奶奶满屋子追着喂;豆豆哭了,爷爷学小狗边爬边叫逗她笑;对于豆豆的无理要求,爷爷奶奶从不说“不”。豆豆在蜜罐里一天天长大。惟一遗憾的是,老俩口身体不好,住的楼层又高,很少带豆豆下楼跟小朋友玩。最近,李先生发现,豆豆一点也不可爱。家里来了客人,豆豆从不礼貌地与客人打招呼,而且看人的表情相当冷漠。当李先生与客人谈笑时,受了冷落的豆豆会耍脾气、摔东西。

目前,有很多孩子像豆豆一样正在接受着“隔代教育”。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前教育处统计,北京市0-3岁孩子的入托率仅为12%。一直尝试亲子教育实践的原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教务主任赵献荣忧虑地指出,“隔代教育”以养育为主,根本代替不了“亲子教育”。由于老人思想僵化、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偏重于教孩子识字、算题,以孩子能背唐诗、宋词为自豪;有的认为教育孩子是上学以后的事,只要现在不饿着、不冻着就行;有的无限溺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把孩子惯得浑身都是毛病……

超级洗脑 老人带孩子,教育孩子问题上,父母该怎么做!(图1)

赵献荣说,党中央号召我们与时俱进建立学习型社会,教育界也提出了终身学习概念。以家长为教育对象的亲子教育,就是让家长在参与亲子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端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这是学习型社会的表现之一,是终身学习概念的最好阐释。
赵献荣认为,开展亲子教育满足了婴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需要。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婴幼儿发育的主要动力为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婴幼儿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其对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专家则称之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如0岁开始是语言敏感期、1-2岁是肢体发展敏感期、1.5-4岁是对细微事物的敏感期。
“其实,亲子教育很简单,家庭就是教育的第一课堂,”赵献荣说。她建议家长顺应孩子爱游戏的天性,在有限的亲子时间和空间里,就地取材开展各种亲子游戏。比如,撕纸游戏——家长在纸上画出若干条直线,指导孩子沿直线将纸撕成面条状,此游戏锻炼孩子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以及左右手的协调能力,适合年龄1-3岁;猜一猜——让孩子大声说出家中某一种物品的名称,并指导孩子给它贴上文字标签,此游戏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并培养孩子对文字的兴趣,适合年龄1-2岁;听音乐跳舞——播放儿歌磁带,家长教孩子随着音乐跳舞,此游戏锻炼孩子全身肌肉的协调能力,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适合年龄1.5-3岁;玩彩泥——让孩子扮演小雕塑家,家长与孩子一起通过揉、团、搓、捏等动作,将彩泥雕塑成各种形状,此游戏锻炼孩子对色彩和形状的认知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等,适合年龄2-3岁。
赵献荣认为,亲子游戏的最好教具是父母利用废旧物品自制的玩具,没必要非得买高档玩具。例如,把两个塑料瓶灌上水,再用绳子将两个瓶子分别系在一根棍子的两头,做成扁担。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扁担挑在肩上走,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抬着扁担走。此游戏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全身协调能力,适合年龄2-3岁。
另外,赵献荣提醒说,家长还应该利用婴幼儿的社会规范敏感期、文化敏感期等,对孩子进行“社会人”的教育,使孩子掌握一定的生活规范和日常礼仪,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孩子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打下基础。一般老人是比较溺爱孩子的,而爸爸妈妈就是对这个要求的比较严格,这样就会经常出现爸爸妈妈教育孩子,总会有人出来维护孩子和辩解,甚至袒护孩子。这样就会造成一个孩子的依赖性。
小孩子都是古灵精怪的,长久后,他们就学会了找庇护,钻空子,导致爸爸妈妈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
amp;孩子会在两代人之间钻空子

举例:有个3岁半的小女孩,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就由奶奶看护,晚上父母下班晚,也一般由奶奶照看,遇上幼儿园放假,经常被爷爷奶奶带回老家住上几个月。
孩子妈妈说,平时都是奶奶带孩子,虽然周末也会和爸爸一起带孩子,但她还是很黏奶奶,只要奶奶走哪就要跟哪,没看到就会哭。三岁多了,孩子晚上睡前还是一定要喝牛奶,并且要抱着奶瓶吸着睡觉。
在管教孩子方面,奶奶是百依百顺型的,当孩子的想法未得到满足时,只要孩子一喊一哭,奶奶立马妥协,很少用行动去制止,导致孩子妈妈也没法管教。
渐渐的孩子也会发现大人之间有些理念不合,他就学会了“钻空子”。
例如,孩子遇到一点不如意就会假哭,当他做错事情爸爸妈妈要管教他的时候,他就会去找奶奶救命,奶奶会护着他。
我完全能感受到这位妈妈对于奶奶百依百顺的教育理念是不认可的,孩子“一言不合就假哭”行为不好,为此妈妈也尝试去纠正。
但由于奶奶这一个“挡箭牌”,妈妈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其实这位妈妈说的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当中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有的家庭中,妈妈要求孩子吃饭的时候不离饭桌,奶奶则认为,管她看电视还是遛弯,只要肯吃饭,能长身体就好了。
小孩知道奶奶心疼她,所以每当妈妈教训她时,她就哭着躲在奶奶的身后,让奶奶帮她去对付妈妈。
事实上,对此情况,妈妈和奶奶最主要的是好好沟通,“一致对外”。
即便双方的教育理念相悖,也要在孩子面前呈现出一致的教育规则。只有两代人齐心协力地帮助爸爸妈妈树立起“权威者”的形象,孩子才能遵守规则,然后慢慢地一点一点改掉不好的行为习惯。
那么,作为晚辈,要怎么和长辈沟通,形成“一致对外”的联盟呢?
01/沟通时,妈妈要调整心态
两代人生活的环境不同,教育理念当然也有差别,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使老人家的做法不妥当,晚辈也没有必要视之为洪水猛兽。剑拔弩张的气氛不利于沟通,应当心态放平和了,沟通会更加顺畅。
02/沟通时,妈妈要注意技巧
没有人喜欢在费尽心力后仍被全盘否定,所以,我们在给出建议之前,不妨先肯定对方的付出。比如:妈,我知道你很爱孩子,但是孩子总要长大,从她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我们不如……
如果双方关系紧张,谁都不愿意接受对方意见,那么,作为晚辈不妨可以借助别人的“嘴巴”说出建议。
“比如,妈,隔壁小明的爸爸是这样做的……听说效果特别好哦!”。
03/和孩子直接沟通
家长最担心的是,和长辈说了,道理上老人都支持,但是一到实际,就又变回去的情况。
确实,人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就非常艰难。
如果多次沟通依然无果,我们不妨直接绕开老人,直接和孩子对话。
例如:在奶奶想要喂孩子吃饭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宝贝,你看喜羊羊也是自己吃饭,妈妈相信你也一定可以!’”
小编总结
老人家帮年轻的爸爸妈妈带孩子,一方面是这是自己孩子的孩子,亲情摆在那里,孙子孙女,疼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爸爸妈妈也要和老人家进行一个沟通,让老人家知道过度溺爱是对孩子未来的一种伤害,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孙子孙女茁壮成长,这是每个家长和每个爷爷奶奶的心愿,所以我们更加要和老人家进行一个深度沟通··让他们意识到该怎么正确的去教育孩子,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和前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