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与富养,幼儿园老师为何能一目了然?这3个方面差距很明显!
1、穿衣
想知道一个孩子是穷养还是富养,其实从穿衣打扮上就能略知一二。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穿衣服暖和就行了,很少会给孩子买新衣服,觉得孩子长得太快,经常买新衣服很不划算,所以会经常穿亲戚朋友送来的旧衣服,或者买大一号的衣服,一穿可以穿好几年。而被富养的孩子,衣服大多都是名牌,款式新颖,做工优良,有的衣服甚至是手工定制的,看上去很讲究。所以两种孩子在穿衣的差距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2、消费意识
被富养出来的孩子,在消费上几乎没有什么金钱意识,因为平时只要自己想要的,不管花费多少,父母大多都会满足自己。而穷养出来的孩子,总是被父母告诉不能买,因为我们家没有钱,在消费时往往会更加理性的分析自身的经济状况,尽管在幼儿园中并没有给孩子们消费的机会,但是从孩子们平时的言行中,老师还是可以能够了解孩子的消费意识的。
3、性格
当穷养的孩子看到比自己条件好的小朋友时,心里多少会产生自卑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在交朋友的时候会比较被动,喜欢独来独往。相比其他的孩子来说,穷养的孩子懂事会比较早,学习也比较用功,懂得体谅父母的不容易,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富养的孩子,因为从小生活优越性格大多比较外向,喜欢结交朋友,人缘也比较好,而且抚养的孩子大多都比较调皮,天生就会有一种优越感,也更加娇气,不愿意吃苦受累,这两种孩子在幼儿园老师眼里是很容易区分的。夏丏尊说过:“ 没有爱的教育,犹如没有水的湖。”
换言之:教育就是爱,就是在这里长久守候,并且留着灯、留着门。
一个生在富人家的儿子,父母不可能会让他像穷人家的孩子一样,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
而一个生在穷人家的女儿,父母也一样不可能让她像富人家的孩子那样,过着披金戴银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般的生活。
其实,只要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看看那些有作为的伟人或卓越者,并不是穷养与富养的结果,而是教养使然!
不管是司马光,还是曾国藩,都为中国在对子孙的教养上点燃了一盏盏的智慧之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教子书中虽然有一个“俭”字,但绝不是“穷养”的意思,可以说节俭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永恒的美德,不管他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
可见,教养,就是让一个人从年幼之时,是一定要明白的最基本的“是”与“非”的标准,是必须懂得的事理和常识;
教养,是一个人内在的良好的品格修养映射于外的优雅和从容之美,能让一个人从骨子里飘出芳香来。
所以,当一个人拥有了良好教养的时候,他就能举止合范,进退有度,在取舍之间能把握好分寸;
在成功之时,他可以喜不自胜,但不会得意忘形;
在失败之中,他可以黯然神伤,但不会意气消沉;
为官为富为贵,不会泯灭良知,不失侧隐之心;
身为布衣匹夫,依然会傲骨凛凛,心清魂净地做人;
在犯了错误之后一定会从自身去找症结,而不是怨天尤人,百般推脱责任…
教养,不是富贵人家的专属,也不是贫穷人家的私藏,而是任何一个家庭或父母或教师都能送给孩子的一笔无价之宝,是为孩子心灵世界打造的一盏智慧之灯。
孩子生于贫穷之家,拥有了教养,他知道自己怎样的立足现实和发展自我;
孩子生于富贵之家,拥有了教养,他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优势开拓未来。
因此,教养,是培养孩子成人的灵魂,是教育孩子成材的基础,是一个让孩子在心身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只想通过穷养或富养的捷径,剑走偏锋,看似奇巧,自以为可以出奇制胜,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