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孩子应该父母带 还是老人带? 将来孩子的教育观会有什么影响??

居转户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如果可以的话,孩子由妈妈自己来带最好,但现实情况让很多家庭不得不求助于老人来帮忙带孩子。两代人因为价值观、生活习惯的不同,养育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

如果可以的话,孩子由妈妈自己来带最好,但现实情况让很多家庭不得不求助于老人来帮忙带孩子。两代人因为价值观、生活习惯的不同,养育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所以,当妈妈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只能让老人来帮忙养孩子时,必须准备好的态度是:全部听老人的,一切以老人为主;要不然你就自己养,可以不必理会别人的意见。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建立好跟老人的关系。如果你是花钱雇保姆,不满意可以炒掉她,但老人不可以。孩子已经交给老人,不管是妈妈还是婆婆,都要发自内心地感恩、肯定和欣赏。当妈妈和老人关系融洽时,其实老人也能慢慢学几招,甚至接受一些新观念。但是,如果妈妈不能舍弃事业、金钱,不能自己带孩子,然后又希望掌控孩子的一切,要求老人这样那样,那就是妈妈不讲道理,她的愿望也很难实现。
而且,这样做也让老人觉得很冤枉,她会觉得自己养了那么多孩子都不错,但新妈妈从书上学到的这一套还没有被验证。
妈妈不用担心老人做得不对会影响孩子,实际上大部分争执的问题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情,除了虐待孩子,老人的其他做法基本都不会触及底线,妈妈的很多担心都是来自自己的焦虑。而且妈妈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也就是说孩子受妈妈影响最大,就算老人真的不对,影响也很有限。除非妈妈很少在孩子身边,孩子才会跟老人更亲近。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从小他就需要学会面对不同的人。
如果你真的那么在意,想按照自己学到的来养育孩子,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带。不想放弃自己的,又想让别人都听你的,那就只能说我们太贪心,什么都想要。我更赞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妈妈自己来带,因为那是你的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你的想法来,别人的指手画脚,你也可以不听。
宝宝交给老人养,下面这些问题妈妈你是否遇到呢?
我家宝宝一直由奶奶带,奶奶特别爱孩子,但是也很惯着孩子,相比之下我会显得比较严厉,所以女儿更喜欢和奶奶在一起,有时会有点害怕我。请问,我该怎样培养女儿和我的感情?
不是因为对比奶奶的“娇惯”妈妈显得比较严厉。孩子怕妈妈,一定是因为妈妈的严厉已经过度了。
其实,大部分爸爸妈妈都会比爷爷奶奶更严厉,但是到了孩子怕妈妈的程度就表明,对于严厉的界限的拿捏,妈妈没有掌握好。虽然我们不赞成无限度纵容孩子,但严格也应该是有限度的,特别是你划出界线的态度,表达严格的方式,都应该有所节制。所以,想让孩子重新和妈妈亲近,只能放宽些尺度,该坚持的坚持,但态度必须温和。
宝宝平时由奶奶带,每次磕碰以后妈妈都会用:“打它(比如地面或桌椅,把我们宝宝弄疼了,奶奶帮你打它” 之类的话来安慰宝宝。我私下跟老人沟通过,但是老人认为这样做完全没有问题。我平时会尽量告诉宝宝,“你碰的地面,你把它也弄疼了,更不该打它了”,但是宝宝在每次磕碰之后自己还会用手去打地。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样更好地引导宝宝?如果宝宝还继续这种打地面的做法,会对他的成长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吗?
虽然“打地”并不是最理想的应对方式,但这也不会像妈妈想的那样,带来不良影响。打地、打椅子不会有太大问题,打人才有问题。
孩子太小,跌倒之后受挫感很强,可是他又不能靠自己处理生气的情绪,所以过去老人家才会有那种“打打地,泄泄愤”的做法。虽然老人家不清楚这其中的道理,但他们能感觉到,这样做了以后孩子心情会好些。这里不存在推卸责任的问题。其实不是孩子不小心跌倒,他应该为自己负责任,而是这么小的孩子肌肉发育尚未成熟,还没有能力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平稳、协调。

孩子在成长中常常会面对这样的挫折,很想做成一件事情,但身体却不支持。这时候,如果父母亲可以帮孩子疏解情绪,比如看到露颐跌倒,我会说:“哦,跌倒了,有点疼,不过没关系”,有时会用绘本里面的词:“摔了个大马趴”,她哈哈大笑屁颠屁颠的玩去了。孩子对自己的挫折接纳得就比较好,也不那么容易生气。另外,当我们给孩子的心理营养比较充足时,孩子对整个自我的接纳度都比较高,失败了,受挫了,他就不会着急,而是不停地努力尝试。

孩子应该父母带 还是老人带?  将来孩子的教育观会有什么影响??(图1)

孩子8个月了,一直由外婆带。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好动,需要接受大量的新鲜东西,体验社会,认知社会,这其中就包括亲子活动等。 孩子很顽皮,睡眠时间也慢慢减少,外婆的耐心和承受度也在慢慢减少。我和孩子的爸爸每天下班回家,看见的就是外婆抱着孩子坐在沙发上,面无表情,心情极差。孩子呢,噘着小嘴,也显得极其无奈,手中摆弄着小玩偶。尽管周末两天我和孩子的爸爸尽量都在家里设计和安排各种游戏和户外活动,但我仍很担心白天外婆给孩子的影响太大,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或者降低这种影响吗?比如找一些适合老人和孩子活动的游戏。
说这样的话,对老人一点都不公平。
妈妈自己没办法照顾孩子,请老人来帮忙,结果还说老人脸色差、心情坏,以及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应该。
如果妈妈真的不满意,又真心认为某些活动对孩子来说有那么重要,不如自己来做。多牺牲一点,不要赚那么多钱,把时间留下来做你认为对的事情,不是更好吗?要求多可以,但要求本来就是无偿帮忙带小孩的老人做这做那,就是贪心了。
妈妈把孩子交给老人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老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她不可能为了照顾一个孩子,让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如果我们真的对老人感恩,最大的感恩就是接纳,老人是不可能完全满足妈妈的要求的。其实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24小时和孩子在一起,又是否真的可以做到每分钟都好心情、好精力呢?
所以,要改变的不是老人,而是妈妈自己的心态。不能希望赚很多钱,给自己很多发展事业的机会,然后又批评帮忙带小孩的老人这里不对、那里不对。
如果我们自己不能亲力亲为,但又坚持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方式照顾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一个保姆。花钱请来的人,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她:我们的要求是怎样。
我婆婆和我父母家里的教育方式不太相同,婆婆在一个地方住得比较久,比较传统和保守,我们家正好相反,去过很多城市,见识比较丰富,思想也比较开放,我个人的教育态度也是相当独立、开放。宝宝出生后,两家的父母都希望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抚养中,我应该怎么选择和处理?
其实我最想建议的是妈妈自己养,自己养就不存在让谁参与进来这个问题,妈妈比较容易吸取两家之长。但如果没有办法,必须要请老人带,那么就一定要跟老公商量。
其实,没有哪方家庭的看法完全是优点而没有缺点。虽然妈妈觉得婆婆比较传统和保守,但是她毕竟养育出一个妈妈愿意嫁的男人,可见,婆婆也有婆婆的优点。而且对3岁以内的宝宝来说,养育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温和、有耐心,不要溺爱,其他都是次要的。
所以,妈妈可以跟老公一起商量看看:谁家的老人比较适合带孩子?在商量这件事情时,妈妈要非常小心,千万不要跟丈夫说,自己妈妈多好多好,所以希望自己的妈妈来带。一定是商量:谁的妈妈比较有空?或者耐心比较好?否则,被批评自己的妈妈不够好,丈夫会非常反感,甚至觉得自己被瞧不起,除非是丈夫自己提出来,觉得自己的母亲不是很适合带孩子。有的丈夫的确会感觉到,小时候妈妈对自已不是很好,不太适合带小宝宝。但这种话一定要丈夫自己讲,不能由妈妈开口做评判。
很多年轻的夫妻想早点生宝宝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趁父母还年轻能够帮忙带小孩,这样自己也可以继续安心工作,不需要因为照看孩子出现工作的断档期。
而且有的宝妈会觉得,孩子小时候主要是照顾吃穿住行就可以,不需要教孩子什么,对以后成长的影响应该不大。可实际上,虽然孩子早期可能不记事,却不代表爸爸妈妈的缺席对孩子不会造成影响。
相反,两岁前孩子的早教尤其重要。

婴儿的大脑对早期的体验和人际关系非常敏感,尤其在生命的前1000天。
自己带孩子可以增进孩子和父母的感情。
早期孩子需要有一个心理上的母亲,这个角色主要由每天带孩子的人来担任,如果孩子从小是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那么实际上妈妈和“母亲”这个角色之间是脱节的,这会为以后亲子之间的关系埋下很多隐患。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教授李玫瑾说,孩子会对2岁以前每天陪在自己身边的抚养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而宝宝对自己这种心理上的依赖,远比同样的时间去工作带来的价值大。
从小亲自带娃的爸妈,宝宝才会把他们当做真正的父母,父母的话在宝宝心里分量很重,管教起来也方便很多。
把孩子带在身边朝夕相处,对于孩子的小习惯、小毛病和小爱好都了如指掌,孩子一个小动作就知道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彼此更有默契,这是老人带孩子怎么也给不了的。
有句老话说“撅撅屁股就知道你拉什么屎”,这就是长期自己带孩子独有的好处,花多少钱都买不来,听别人说多少也不如亲身参与。
只有这样一路陪着孩子成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正如颜如晶在在《奇葩说》中说的那样,父母是孩子小时候的唯一观众,他的成长是一部连续剧,你中间没有参与,直接过来问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谁都跟你解释不了的。
而且参与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一切,不仅是为了以后的亲子关系,这本身就是做父母幸福感的来源。
除了情感方面的影响,孩子的教育方面,老人带和父母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都知道,成长环境很重要。
老人带孩子的话,孩子接触的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人的生活,知识相对老化,科技环境相对落后。但是现在的老人大多是20世纪50,60世纪的人,生活习惯和知识储备都跟现在差距很大。
还记的之前火爆的“奶奶带孩子跳广场舞”的视频,视频里小男孩广场舞跳的非常顺,翘着兰花指动作十分到位。比起来广场舞,宝妈们更希望自己的宝宝学会一项更为先进的技能吧。
另外,老人更容易溺爱孩子。老人娇纵孩子,往往都是担心孩子遇到困难之后心里不舒服,怕孩子面临危险。这样被娇纵的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唯我独尊。他们的经验已经证实,只要有老人在身边就会替自己担责任,可以用哭闹耍赖任意支配老人。而自己带孩子避免了老人溺爱孩子,养成“小魔王”。
而现在的年轻父母,普遍学历较高,也都接触过更为科学的育儿理念,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自然基础素质会更好一些。
所以福林妈觉得,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带的好,当然很忙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帮忙,但是不能以父母为主要。
开头的时候我们说过,孩子两岁前的早教非常重要。那么做为新手父母,应该怎么样利用好自己的带娃优势,更好的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基础呢?
爸妈可以记住这个“早教5R原则”。
5R原则可以确保宝宝有一个健康的开端,为宝宝将来学校教育的成功和终身能力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5R包括每天一起阅读(read),听歌谣(rhyme),固定的作息习惯(routines),赞扬奖励(reward)宝宝的成功,形成紧密稳固的育儿关系(Relationship)。
这形成紧密稳固的育儿关系,也就是说,爸妈作为带娃主力是必要条件。
紧密,能给孩子带来幸福感,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固定,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孩子小时候如果经常换陪伴的人,那么这种熟悉和依赖就需要一次次重建。
然后把陪孩子阅读、听歌谣作为早教内容。
早教需要有些东西做工具,绘本、歌谣、游戏都是非常好的材料,妈妈教孩子一起玩儿,这个过程中就可以逐渐引导孩子,进行思考、练习。
形成固定的习惯为行为指导。
孩子两岁前是行为习惯建立的关键期,饮食、睡眠等,形成规律,能够保证孩子的生理健康。同时其他行为习惯的建立,例如对别人说谢谢、见到长辈问好等,也能够成为孩子行为教养的基因。
赞扬奖励作为反馈机制。
两岁前孩子的行为需要引导,反复纠正是需要的,但是从效果来说,奖励和表扬孩子的正面行为,更能让对孩子产生影响,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5个R都做到,才能成为一套完整的早教育儿体系。
而这些,是很多老人带孩子做不到的。
忙于工作的宝妈宝爸们,或许想的是给孩子一个更优渥的生活环境,但是看到这里,也应该知道,相比于孩子的早教给孩子未来造成的影响,物质条件真的没有那么重要。错过了早期的陪伴和教导,可能耽误的是孩子未来更多的可能,以及本可以更融洽幸福的亲子关系。
我家孩子被老人宠坏了,最擅于用哭来威胁大人,而且哭起就收不住,大人越凶,嗓门越大,他不但不害怕还更变本加厉地哭闹。该怎么改掉他的这个坏毛病?
这样的情况下非常考验你的“温和而坚持”。
如果他对老人用这样的方法,我们不必理会,让老人自己去应对就好。我们不要去教老人该做什么,我们自己去做好就是。当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时,我们一定要能够做到温和而坚持。
也就是说,我们也不大声骂他,但不管他怎么闹,不行的事情就说“不行”。当然如果是可以的事情,立刻答应他就行了。也不用跟孩子讲道理,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不懂道理。
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成人的态度会对他有很大影响。如果妈妈发现孩子变本加厉地哭闹,那一定是因为大人“教”他这样做的。孩子之所以会这样一定是因为有效,“你嗓门大我不怕,我可以更大声。这样你们就没办法,就屈服了”。相反,如果孩子试了很多次,“不管我怎么哭,妈妈始终很温和,得不到的东西就是得不到”,孩子发现哭闹没用,自然知道以后不需要这样做。这是一种无形的教导。
宝宝3个半月。我马上就要上班了,孩子将由老人照顾。这会不会影响宝宝和我的依附关系,以及宝宝安全感的形成?下班后,应该怎样经常性地和宝宝互动?
妈妈要做好心理准备:孩子跟老人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他有可能跟老人更亲,也有可能受老人影响比较大。
妈妈不能希望孩子给老人养,孩子又不跟老人亲。孩子大部分跟老人在一起,如果不跟老人亲,就没有人可以亲了。孩子多爱几个人是对孩子的祝福。不可能妈妈不花时间养孩子,孩子又只跟妈妈亲。
妈妈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家的时候,多些时间陪孩子,多些时间跟孩子玩,听他说话。妈妈跟孩子的关系越亲,他越容易受你影响。孩子跟谁更亲,更容易听谁的话。
“亲不亲”不完全跟时间长短成正比,也许孩子和妈妈在一起感觉比较好,如果妈妈回来多花时间,多陪伴、多玩耍、多亲近、多接纳,孩子还是会更愿意跟从妈妈的观念、想法、习惯去做。但如果妈妈没有能力做到,孩子可能就会跟随另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等。
不管是妈妈和老人带孩子,都需掌握宝宝当前的发育情况,这不仅仅局限于身高体重的发育,反而智能发育更为重要呢!
做一个小调查:
妈妈是否知道宝宝哪些能力非常优秀?有没有哪些能力还没达到当前年龄发育的平均水平?
妈妈是否知道宝宝喜欢做什么事情?近期对什么更为敏感,对哪些东西感兴趣?
如果家长掌握了这些,那么我们就能针对性的为宝宝提供练习和探索的机会,为宝宝提供一个最佳的、快乐的成长环境哦~
所以,不管妈妈有没有参与带孩子,都要学习科学的启蒙早教知识,特别是与宝宝相处时间最多的看护人。
有家长微信咨询露妈:带宝宝上线下早教班如何?
在线下早教班40分钟的游戏,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宝宝。露妈认为,父母才是宝宝启蒙老师的最好胜任者,真正的早教是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哪些是宝宝的所长、哪些是他的所短,以及每天的训练过程中宝宝的反应,只有宝宝的看护者才能很好的完成这个观察任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