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识到无知,是知的开始。古希腊大学问家芝诺总是不断地修正自己,不断地学习。,他的学生问他:“您学问那么大,怎么还有那么多疑问呢?”芝诺说:“我的知识比你们多一些,好比是一个大圆的面积;你们的知识好比是一个小圆的两积。圆周的里面是自己已有的知识,圆周的外面是未知世界。由于大圆周长比小圆的周长要长一些,大圆周长代表的我接触的外部未知世界也比你们多,所以我的疑问自然也比你们的多。”
在现实生活中,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表扬的学生一般容易滋长骄傲情绪。他们总是能随意指出别人身上的毛病,却看不出自己的问题。他们听不得别人的善意批评,总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切不可再任其发展,必须给予矫正,要教育孩子。
在现代家庭中,由于受到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造成孩子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有些爸爸妈妈由于自身条件比较优越,总是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经常会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如他们经常议论同事的缺点,某某不如自己。孩子听到这些话,也会仿效爸爸妈妈,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嘲笑别人的短处。
二是家庭生活条件优越。优越的家庭条件容易滋长孩子虚荣自傲的心理,使孩子养成爱炫耀自己、嘲笑别人的毛病,如孩子经常穿漂亮的衣服,就会看不起那些穿旧衣服的孩子。
三是大人们过多的夸奖。孩子经常得到大人的夸奖,就会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导致孩子看不起别人。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从而产生自负心理。
四是家人过度疼爱。当今社会的家庭结构,出现了“421现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围着一个孩子转),使得在这种“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自负情绪进一步膨胀。
所以,在大力倡导赏识教育的今天,我们切勿忘记“挫折”教育,当孩子逐渐长大,家长应适时地给孩子“心理断乳”,为他们以后独立和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自负的孩子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往往没有远大理想和志向,而只满足于眼前取得的成绩。而且,他们看不到别人的成绩,只会“坐井观天”。
自负的孩子很难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因为他们不能做到平等相待,总是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人或喜欢指挥别人。自负的孩子情绪也不稳定,当人们不去理睬他时,他们就会感到沮丧。当他们遭到失败和挫折时,又会从骄傲走向悲观、自卑和自暴自弃,否定自己的一切,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
自负与自卑相似,都是源于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不同的是,自负者是过高地评价自己,他们仿佛通过放大镜来看自己的长处,甚至视缺点为优点,而在看别人时,则总是容易贬低他人的优点,夸大对方的不足。
自负者往往自视过高。他们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自负者通常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自负者往往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他们为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承担无法完成的任务,容易遭受失败的体验。总之,自负就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自大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骄傲自大的孩子常会形成与外界的隔膜,这使他们的心胸变得很狭窄。
当孩子出现自负情绪时,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办呢?
1、认识骄傲危害
切勿让骄傲支配了孩子。由于骄傲,孩子会拒绝有益的劝告和友好的帮助。而且由于骄傲,孩子会失掉了客观的标准。盲目骄傲自大的人就像井底之蛙,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严重阻碍了自己继续前进的步伐。
家长要告诫孩子的是:任何成绩只能是阶段性的、局部的,只是一个起点。在学习上,知识是无边的海洋,如果一时一事领先就不知所以然,恰恰是自己知识不够、眼界不宽的表现。
“谦受益,满招损”,有意识地给孩子介绍一些成功者的经验,告诉他们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在取得成绩后仍能保持谦虚奋进的人。
2.耐心教导,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孩子出现自负情绪往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拿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
因此,他们往往狂妄自大,大都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作为爸爸妈妈应耐心地教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
爸爸妈妈还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督促他们改正自负情绪,告诉孩子在交友中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并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他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3、表扬时感情流露要“浓淡”适度
有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在表扬孩子时,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
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并且,爸爸妈妈应尽量少在外人面前夸奖孩子,因为小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看到那么多人肯定自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真的多么优秀,从而产生自负情绪。
4、奖励孩子时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其实,孩子只要能得到口头表扬,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过多的物质奖励,有时会强化幼儿产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进取的心态,要防止他们被夸奖声和赞许的目光所包围,或获得过多的物质奖励而产生畸形的满足感,懒于进取和努力,从而削弱进取意识。
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不能给孩子过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明白好条件是爸爸妈妈创造的,他其实和其他同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爸爸妈妈要观察孩子的心态和行为表现,发现不良苗头,及时教育,消除其骄傲自大的不良心态。
5.以身作魁,为孩子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的榜样,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爸爸妈妈应该成为孩子高尚人格的榜样,要谦虚友善,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负情绪,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作者:芝士味薯片
隐约记得我小学的时候也很自负,得个班级第一第二骄傲的不行,听见大人夸我的时候觉得好有成就感。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吧。有些原因在于大人有些过分的看重学习成绩,偶尔关心督促全部围绕成绩展开,就容易让小孩觉得学习好很了不起。多花时间在小孩的生活里尽量起一个好的引导作用,让他知道不只是学习成绩是展示自己的唯一方式,主动帮做家务也很棒,有礼貌也很棒,爱看书也很棒,讲卫生也很棒。有些原因是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并不很全面。六年级的孩子,该懂的其实都懂一些,但是经验太少,见过的世面太少,看见的比自己厉害很多的人太少。这方面暂时不用多担心,等上了初中,课业难度大了,竞争强了,孩子会对自己有更多的认识。但是大人的引导一定要得体,孩子其实很敏感,有时说话过满会适得其反。不知道孩子同学在他书包上乱画是否是因为孩子有些自负,但是能看出孩子在人际上的处理大概还是有些障碍。孩子对此的反应是怎样的呢?建议先和他谈一谈,是不是最近说错了什么话让人看不顺眼,这几个同学平时对其他同学怎么样,对这件事的看法是怎么样的,如果孩子已经能够有一个比较明白的认识,就不要多说,着手处理和同学的关系问题,如果孩子的想法比较片面,就心平气和的加以引导,让他知道这件事虽然主要原因在对方,自己还是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再去处理其他事。自信是好事,前提是在对自己的认识明确的情况下。孩子正处在情商发展的阶段,大人的处事方法态度都会对他有影响。自负的事暂时先不需要特别着急,孩子的人际方面应该是您目前最应该加以引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