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住证积分

听说了吗 只要是优秀的具体 都会教会孩子感恩的道理的?

居住证积分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父母们常常会在孩子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

过去许多家长认为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是不需要回报的。可是面对月光族、啃老族以及不断出现的问题儿童,我们的价值观是不是也应该调整了?
很奇怪,经历多元文化的冲击,让当下很多时尚青年热衷于过“洋节”的时候,为什么很少有人像追逐情人节、圣诞节那样重视感恩节呢?当然,即使模仿西方人过感恩节吃火鸡和南瓜馅饼的情景,也不过是学了点皮毛。真正从心底里学会感恩,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羊知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我们不能只崇尚多元文化,而丢了中华文明之根基。长江黄河哺育了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感谢自然,感谢万物,感谢阳光和雨露。
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历来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以恩报德,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是人之美德。而自私、娇宠,只知道索取,不愿付出,终将会导致以自我中心、冷漠、无情、仇恨、残忍的扭曲人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回报的。当父母干活累了,孩子主动去为其擦汗;当父母生病时,孩子到床前端水送药。一旦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了,父母的爱才有积极的意义。
据报道,天津市曾有一些幼儿园为改变独生子女惟我独尊的心理状态,开展过“感恩教育”。老师们根据不同的年龄给孩子们布置了各种形式的“爱心作业”,比如:对照料自己的父母和老师道谢,帮助父母做家务,为爷爷奶奶服务等。幼儿园吃午饭前,一个个天真的宝宝张着稚嫩的小嘴念叨:“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照顾我”,“感谢做饭的厨师”,“感谢阳光和空气”……他们虔诚认真的样子甚是可爱。
尽管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太形式化,这么小的孩子能懂得什么“感恩”?但许多教育工作者却觉得这项工作很有必要,就是应该从小教给孩子对社会、对给予自己关爱的人心存感激。正如当地的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所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让孩子对帮助自己的人说声谢谢,这不仅是有礼貌的表现,也不光是文明的礼仪,而是从小培养孩子一种健康、良好的心态。父母爱孩子,就要让他在享受关爱与呵护中,学会感恩、学会分享,懂得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等到长大读书乃至走向社会时,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友好合作。
因此,会说谢谢,懂得被爱的幸福,也懂得感恩回报,是社会进步,更是现代文明的体现。不是吗?有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1、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做起
父母应该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如今不少孩子聚在一起往往吹嘘自己的父母地位怎样显赫,怎样日进斗金,却不愿讲父母真实的工作状况。事实上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更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据资料调查显示70%的小学生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没什么过意不去的。在这种情况下,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父母的工作现场,让孩子一起参与劳动,让其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挣钱的不易。父母对孩子付出的一切是不求回报的,但是在他成长过程中,让他学会接受爱心,懂得感恩,知恩图报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2、父母要起表率作用
孩子好动、好模仿、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有意无意中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慢慢地记到心里,并逐渐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因此,作为父母,在对孩子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秉持“以身作则”的原则,做好感恩的表率。
不仅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怀感恩之心,用感恩的眼睛看待周围一切,还要用自己的爱引导孩子、感染孩子。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关爱或帮助父母时,父母应敏锐体察,适当感谢和鼓励孩子。父母的这种感恩方式,不仅言传身教,使孩子切身体会到父母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也使孩子体会到了施恩的快乐。
因此,父母的表率行为,对引导孩子感恩、施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如果父母总能把每件事做得又快又好,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插手帮忙。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无条件地满足了,理所当然地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先满足他,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
父母学着在孩子面前“示弱”,孩子能够做的事情就让孩子去做,让孩子去吃苦就是让他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或者欠他的。
4、父母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
利用各种节日的机会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

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听说了吗 只要是优秀的具体 都会教会孩子感恩的道理的?(图1)


5、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学会感恩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孩子经历着、感受着家庭的一日生活所带给他们的一切体验。如果父母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契机,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识恩、知恩,培养他们的识恩、知恩的能力和心向,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首先,孩子总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觉的,因此,家长可以借此采用移情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感、控制消极行为,从而引导孩子做出互助、分享和谦让等积极行为。其次,作为家长,应尽可能在家中创设感恩的氛围,并且为孩子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孩子对别人的利他行为进行识别和感受。
另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短小精悍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传记。
6、让孩子知道父母并没有想要孩子回报
父母们常常会在孩子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
7、教育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关心集体,培养孩子对集体、家庭的责任,进而在孩子心目中才有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总之,让孩子懂得奉献,懂得关心别人,他才能学会感恩。
8、让孩子从点滴小事做起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好品质、好行为是不断培养出来的。父母要让孩子从细微处人手,从小事做起。为了让孩子懂得主动尊敬他人,感恩大家,父母可以从“谢谢、晚安”开始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待。若自己有能力,要懂得付出和服务,而当别人有恩于自己时,要懂得感恩。也只有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学会感激亲人给予他的一切,懂得感激在他成长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他的每个人。
9、让孩子在对比中学会感恩
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孤儿院或伤残医院参观,可以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等,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10、教会孩子掌握好沟通与交流的方法
父母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并善于营造温馨、充满关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爱父母、爱家庭,并通过父母的“榜样”,促发其感恩之心。
听过一位母亲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的世界,大门为你们敞开,你们不想进来;你们的世界,我们想进去,你们又不肯。”可见,不能良好地沟通,就无法让孩子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无法让孩子了解父母的付出与辛苦,就很难让孩子有颗感恩的心。
周日中央二套《对话》节目是“家长课堂”专题,对熟悉西方教育的新东方副总裁的讲话印象深刻,尤其是他举的两个例子:一个是中西文化交流中一个中国孩子在外国的派对家庭里生活了一周就被“辞退”了,理由是一周内竟然没有说一句“谢谢”,听起来真是令人汗颜!另一个是他自己在国外的小女儿常给他写三个字的信,内容是“Dady,love,Jenny.”,而国内有个上了大学的孩子给父亲写信内容也常只有三个字,却是“爸,钱,儿”,听起来更是令人发指!
相信这两个孩子的家长也有同样的感受,但这不能怪孩子,是父母没有教孩子学会感恩,是父母没有为孩子培养一颗感恩的心。
而要让孩子懂得感恩,也需要从宝宝很小就开始培养。我个人认为在孩子一岁多刚会说话时,就要抓住孩子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期,充分利用孩子行为模仿的兴趣,通过语言学习和角色示范,开始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因为1岁多的孩子根本没有道德逻辑思维,自我中心仍是他们人格的基本特点,所以,直接对孩子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但可以通过语言这种符号工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
青青一岁多刚会说话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她说“谢谢。”当我给她食物或玩具时,就跟她说“谢谢妈妈!”,宝宝一开始不说,后来偶尔说一句,再后来就会跟着说,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学习。等她一岁半左右开始能理解一些情境的概念时,我就对她讲“别人给你东西时要说谢谢”这样具体的理由。慢慢地,只要有类似的条件产生,跟宝宝提醒一下“当别人给你东西时要说什么呀?”,宝宝就会说出“谢谢!”。再后来,随着孩子的理解能力逐步增强,具体的情境也多起来,比如“别人帮你做事时要说谢谢”、“别人夸你可爱时要说谢谢”等等。现在,基本上不用提醒,青青也能主动说出来,因为这样的情境已由最初的条件反射发展成为孩子的“内在工作模式”。
除了利用孩子的语言发展,角色示范效果更会事半功倍。给宝宝创造机会,让宝宝感受“被感恩”的角色也很重要。比如,在她吃东西时故意装出一副馋相要求给自己一点,当孩子把手里的食物递给你时,满足地说声谢谢,让孩子体验给予的感受。我也常常故意让宝宝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吃完饭让她把碗筷之类的东西拿到厨房,然后说声谢谢,给孩子机会去体验帮助别人的感受,也会帮助她理解什么样的行为会受到感激的回报。
不过,就在前天,当她把自己的玩具递给小朋友玩时,小朋友拿过去转身就走开了。青青先是等着,然后突然自己说了句“谢谢青青!。。。。。。不用谢!”气愤地走开了,让我觉得真是可爱又好笑。我想,青青现在确实还不懂得感恩的真正含义,但至少她已经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一声谢谢,已经有了这个习惯性的行为概念,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性格。
非常赞同那位专家所述,懂得感恩,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未来的竞争是以知识、能力、素质为阶梯,当孩子们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容易,甚至于能力的获得也没有竞争性时,素质的竞争就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