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琴棋书画
在中国古代,弹琴(古琴)、弈棋(围棋)、书法(毛笔)、绘画(国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合称琴棋书画。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围棋是由中国首创,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水墨画也是中国独有。所以,琴棋书画体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
2、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3、皮影戏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以霍童线狮舞、搬铁枝和剪纸 最有特色。还有四平戏、平讲戏、北路戏、木雕艺术等。霍童线狮舞霍童线狮舞不仅为本地群众所喜爱,而且作为 本省一种民间艺术也得到省内外艺术家的青睐。霍童线狮舞(亦称抽狮舞)是由当地儿童玩具演变而成。
& 原先民间老艺人为 儿孙做纸扎狮子,以家中椅子为架,牵动线使狮子跳跃为乐二以 后民间艺人为赶赛会,由此而别出心裁在原纸扎狮子基础上,发展为大型线狮舞。。线狮舞有雄狮、雌狮的双狮舞,有母狮、仔狮 的大小狮舞,还有群狮的群狮舞。大狮身长约1。5米,高1米; 小狮身长0。
& 8米,高0。5米。狮头、狮身、狮尾、狮脚都吊在绳 上,挂在木架上。原先由数人抬着,边走边抽绳子表演,后改为 车拉,如今发展成能搬上舞台进行表演,并配以幕景、照明。舞狮分为文狮、武狮两种。文狮重于表情,武狮精于技巧,而霍童线狮则是文武狮,做工、武打兼备。
& 线狮舞中的狮子还具有活泼 可爱的神态,注重动作设计,刻画得细致准确。舞线狮过去一般是由三人组成,一个舞狮头、一个舞狮身、一个舞绣球。线狮与 提线木偶在技巧等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靠拉绳控制。一头狮约 二三十公斤,操作绳亦有指头那般粗,这就要求抽狮线的表演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腰功、腿劲以及过人的膂力。
& 双狮、群狮抽绳多 达十几二十条,由数人乃至十余人操纵。抽狮线者不但要左右手 齐用,在急骤时还会以口、脚、腰等部位配合控绳。搬铁枝搬铁枝又称台阁,源于清代,是曾流行于闽东周 宁、福鼎、福安、霞浦、蕉城等地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时,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少年儿童化妆 后,手持道具,或坐或站于铁枝之上,然后随车同行。
& 每架铁枝 高2〜3米,上面可容纳演员5〜7人。在灯光映射和音乐的伴奏下,整个造型精美,场景生动。另一类似搬铁枝的是肩头棚,它以若干身强力壮的成年人替 代铁枝,用肩扛负少儿演员。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步代车。游行表演中,时而直线行进,时而交叉回旋,而其肩上的小演员给人的 动感也较搬行的铁枝更强些 amp;剪纸闽东剪纸,以蕉城、福安、霞浦、柘荣等地最为普 遍。
& 剪纸形式多样,用途也极为广泛,除了常见的墙花、窗花、门头花外,还有婚娶陪嫁物品上的喜花,节日敬祖求神祭奠物品 的供花,孝敬长辈礼物上的寿花等。剪纸的手法主要有平铺式、 对称式、多折式和网络式几种。剪纸所表现的内容除了传统的花式和字形外,还有很大部分是生活物品,并采用抽象和夸张的表 现形式。
& 柘荣剪纸多为妇女创作,并拥有一批有造诣的民间老 艺人。四平戏四平戏俗称庶民戏,是一古老剧种,源于屏南、蕉 城等地。明末,从江西传入屏南龙潭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四平戏,行当只有生、旦、净、末、丑、贴、外等七 个。清初发展成为九角头。
& 清中叶以后,四平戏在屏南进入鼎盛时期。当时屏南县龙潭村仅有100多户人家,就有新祥云、老祥 云、赛祥云等班。清光绪年间,四平戏的行当又有新的发展。生 分正生、小生、武生、贴生、老生,旦分正旦、小旦、花旦、武且、丑旦、彩旦,净改称大花,末改称二花,丑改称三花。
& 演出 剧目也大大增加,相传下来的总本有80多个。民国以后,由于 闽剧的冲击,四平戏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仅在今屏南、政和、建瓯3县(市)交界的山村演出。平讲戏平讲戏源于明末清初的驮故事,又称肩头棚。表演 时,小演员化装成戏中角色,站在大人肩上,敲锣打鼓边走边演。
& 这种民间小戏比较简单原始,后来在唱腔上吸收民歌俚曲及 评话调,进而逐步增加乐器伴奏。清嘉庆年间,由于江湖班多为 本地演员,舞台语言也渐趋地方化,出现纯用当地方言演唱的剧种,道白“平白如讲”,故称“平讲戏”。清末至民国初,闽东 各地兴起的农闲戏班已不少。
& 在屏南仅有十来户人家的东山岗、 半山、新竹洋等小山村也办起平讲班。抗日战争爆发后,平讲戏日趋没落。北路戏北路戏俗称乱弹。由于主要乐器为长膜笛,故又名 横哨戏,流柘行于寿宁、古田、屏南、福安、蕉城、周宁等地。清嘉庆年间,寿宁县廷家洋村创办北路戏班,并经常到外地演出, 在闽东名噪一时。
& 清道光、咸丰年间,闽东北已出现不少乱弹戏 班。他们以古田、屏南为活动中心,经常往来于江西、浙江、广东等地演出。北路戏道白唱词都用普通话。唱腔以西秦腔和吹腔 为主,在长期流行中,又吸收乱弹、徽调、汉调音乐,综合形成 一个多声腔的戏曲剧种,但其主要唱腔仍由西秦腔和吹腔发展出来的平板为基本调。
& 木雕闽东树木繁茂,于是,便有了先民制作木器的遗风,而装饰性的木雕艺术也相应 产生。闽东城乡那些风格古老、砖木结构房屋的檐头柱脚、窗梗护栏都雕有各种各样的图案,还有床屏案边、妆台镜架也是木雕的范围。木雕以福安、古田的木雕更富有地域艺术风格。香亭是民间“秋斋”迎神祭祀活动时使用的供奉物,最能体现地域特色和艺术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