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如今~不少孩子聚在一起~往往吹嘘自己的父母地位怎么显赫~怎么日进斗金~却不愿讲其父母的钱是如何来之不易。由于不了解~所以不理解~也就谈不上孝敬了。这种情况下~有意识的把孩子带到自己父母的工作场所~让其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以致自然而然的心生敬意。如有可能~还可以让孩子适当的参与父母的劳动~加深体会。有一位小男孩~对下岗的父亲修车嗤之以鼻。有一次~父亲要求他陪父亲在街头替人修自行车~还在父亲手把手的指导下拧了几下扳手。他回家后默不做声~脸上写满了愧疚。从此~每当父亲回家~他必定端一盆温水~绞干毛巾塞到父亲手里。那份真诚的孝心~出自对父亲艰辛的感激和敬重~绝非来自所谓父母的不凡。
2、让孩子从小事做起。《新三字经》里的“能温席、小黄香、
2/5页
爱父母、意深长”~指的是汉朝时因孝敬父母而闻名的孩子黄香~9岁丧母后~非常孝敬父亲。每当夏夜临睡前~小黄香就坐在父亲的床上把蚊子赶走~把蚊帐挂好~再用扇子把席子扇凉,而每当冬夜~她就先睡进父亲的被窝~用自己的体温焐热~再请父亲睡下~不仅如此~小黄香在学业上也十分出色~当时就有“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之说。显然~小黄香表达孝心都体现在细节上。在日常生活中~细小的关心最能表达孝心。因此~对孝心的培养也应从细微处入手~为父母倒上一杯水、给父母捶一次背~让疲惫的父母欣赏一段音乐~好吃的东西请父母先尝……点滴小事既比较可行、又可以持之以恒~还容易养成习惯。
3、让孩子获得表达孝心的机会。孩子表达孝心需要实践~如果一直没有恰当的机会~总有孝心也无从表现~久而久之~那颗孝心也被淹没了。作为家长要懂得“舍得教育”之意:父母不要因为担心孩子“疲劳”、“做不好”、“学习分心”而不给他们表达的机会。曾有一位母亲卧病在床~14岁的儿子主动要求为母亲熬药、做饭~但这位母亲犹豫再三~最后不但支撑着下床熬药~还自己动手做饭端给儿子吃。母亲即使生病了也用不着我的帮助:男孩心中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劳累和难处就变得不闻不问。其实~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久而久之~才有可能培养出孩子的孝心~才能使孝心在孩子身上扎根。
4、让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到熏陶。父母言传身教的作用无须多说~但应当指出~这种言传身教必须发自真心~而不只是为了
3/5页
做给孩子看。真孝心还是假孝心~瞒不过孩子~孩子一旦发现父母对长辈的孝心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让孩子变得孝顺而粉饰上去的~那么~它对于塑造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另外~以父母的言传身教来自发和培养孩子的孝心~这一过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那种以为“讲清道理就行了”的想法~是非常可笑而有害的。
5、让孩子感受孝敬父母时的幸福感~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孝敬父母是一种强迫性的劳动~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孝敬本应发自内心~岂能被迫的表达,在棍棒威逼下是不可能培养出孝心的。孝心~只有在家庭融洽的氛围中~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在爱心的驱使下~慢慢的养成~并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旦孩子表达了孝心~父母应该及时表现出欣慰和满足~必要时还应给予必要的鼓励~让孩子觉得孝心的表达非常值得~非常快乐~非常幸福~毋庸赘言~孩子若能怀着满腔幸福感一次次的表达孝心~那么~离这一传统美德的最终养成~已经为期不远了
总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从孩子的一生着想~有针对性地给孩子施加影响。家长要做表率~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多给孩子正面的影响~教孩子学会求知~教孩子学会做人~教孩子学会生存~教孩子学会承担~教孩子做一个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的人。要让他们知道,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是应该的~不能用报酬来做等价交换。家长平时在为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还可以用一些著名的、浅显易懂的典故来教育孩子。如:“融三岁能
4/5页
让梨”、“香九龄能温席”等故事来感染孩子、教育孩子~使孩子渐
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父母。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这样才能远离自
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可以看到如许的情形: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怙恃却在劳碌着整理碗筷;家里有好吃的,怙恃老是先让孩子品味,孩子却很少请怙恃先吃;孩子一旦抱病,怙恃便忙前忙后,千般通知,而怙恃身材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担心。
这类征象,咱们称之为“四二一综合宠爱症”。一是指一个独生子女,二是指爸爸、妈妈,四是指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独生子女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对他(她)千般疼爱、千般关切、万般庇护,使孩子不自觉地养成娇惯、率性、懒散、自私的不良风俗。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种道德构成的条件。试想一个人连怙恃都不爱,不敬、不孝,怎么会爱同伙、爱同砚、爱教师,成为一个品德健全的人呢?
“孝心”是怎么样培育出来的
孝敬父母囊括子女对怙恃的酷爱之情、敬爱之心、奉养赡养之行。但对幼小的孩子“孝心”的教育必需依据其年纪特色,如下几种根本教育法子可供参考:
1.身教重于言教
有如许一则广告:一名刚放工的年青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白叟洗脚,白叟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青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三、四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言不发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费劲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母亲的脚下,为母亲洗起了脚。广告画面定格在这儿,广告语说:“怙恃,孩子最佳的教师”。是啊,孝心就是如许学会的,就是如许传递的,孝心就是在怙恃的表率下养成的。因而,要想培育孩子的1颗孝心、晓得爱,怙恃起首要以身作则,要做孝顺尊长的表率,由于“身教重于言教”。
2.学会感恩
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感恩源于良知、良心、良能,这是孝心的亲情基础。但是,感恩这类感情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必需通过教育。做家长的应有意识地让孩子领会怙恃的费力,领会怙恃挣钱养家的不易,领会怙恃对孩子的爱,领会怙恃也一样必要孩子的关切和爱。因而怙恃无妨常常给孩子讲讲自己一天的情形:起床、做饭、洗衣服、收拾家务、上班等,让孩子领会到自己若何关切孩子,如:孩子抱病了,怙恃怎么样心疼,怎么样整夜地不睡觉护理孩子……细节最能沾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切怙恃、体谅怙恃、爱惜怙恃的好风俗,如为妈妈梳梳头,给爸爸捶捶背等等。
3.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
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风俗,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育。如:日常平凡教育孩子要关切怙恃的健康,要帮怙恃分担哀愁,要匡助怙恃做家务。当孩子不会时,怙恃要耐烦地教,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做得好时,要多表彰激励。孩子只有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中才能领会到怙恃的费力,尝到为他人付出的快活。当孩子“怙恃养育了我,我应该为他们多做事”的观念逐步构成时,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任务感和责任感。这也是现代孩子最缺少的。由于他们日常平凡只晓得接纳爱,而不晓得付出爱,没有学会关切和感激。家长万万不要如许想:孩子还年幼,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甚么也不用干,而是要转变观念: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仅有的评价标准,好孩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个首要的标准。常言道:“三岁看大,八岁看老”。由于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的不良风俗长大了也是难以扭转的。
4.制订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必要民主,不可家长制、一言堂,但需要的家规是不可贫乏的。家长可与孩子配合商酌,制订“孝敬父母”行为规范。我提出“五要五不要”供家长参考。“5要”是要认识怙恃,要密切怙恃,要关切怙恃,要尊敬怙恃,要体谅怙恃。“5不要”是:不要影响怙恃工作与歇息,不要惹怙恃朝气,不要顶嘴怙恃,不要独占独享,不要攀比享受。共同“五要五不要”还有几条具体要求:①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②自己的事变自己做;③我当一天家长;④单独走一次亲戚;⑤我和爸爸(妈妈)共上一天班。
5.亲子互动
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换、多沟通,配合做游戏,配合搞运动:亲子共读一篇文章。如:孝心无价;亲子共唱一首歌。如:《1封家信》、《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等;亲子共诵一首诗词。如:《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等;在亲子互动的运动中,不但可以纵情地享受天伦之乐,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养成孝顺尊长的好道德。
6.家校共同
家长可主动与黉舍共同,请教师给学生出家庭调查问卷,要求门生以“怙恃风俗知若干”为题回家走访怙恃。
参考标题以下:①怙恃一天的作息时候支配。②怙恃一天都作了哪些工作,工作若干时候,劳动强度若何,均匀得到若干劳动报酬。③怙恃回家都做了哪些家务,花了若干时候?④怙恃为子女做了哪些事变,花消若干时候?⑤你认识怙恃的兴趣爱好、身材状态、生活习惯吗?⑥你是不是领会到怙恃的费力,是不是体贴怙恃?⑦你日常对怙恃采用甚么态度?在调查的基础上,制订一个与怙恃沟通,孝敬父母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