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 学习历史,在于知道过去的真实和真实的过去。&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中安排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其出发点也不乏其是。但是由于时间的跨度,历史事件在学生看来往往只是& 遥远而美丽的传说&,除了新鲜与好奇,更多的是对那些过去进行演义式的理解,缺乏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为拉近与历史的距离,解决这一教学疑难,须合理地选点铺面,以切实引发品德性的教育。因此,我借助于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春天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进行例谈阐述。
问题讨论:
一、&选择代表性的事件& 点&
《春天的故事》一课主要揭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从贫穷走向富强的一段历史,重点讲述了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共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告别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国摆脱了定额分配的贫困面貌,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所实施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欣欣向荣的局面。本课中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且不易理解,所以我在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这些生于零五后的孩子们,根本无法想象祖辈们所经历过的日子。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这段历史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四十年前,祖国人民还穿着颜色单调、布料粗糙的衣服,人们还吃着不可选择的供应粮,可如今全变了。以前坑洼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一辆辆小轿车替代了那些破旧的自行车,吸尘器吸走了扫帚,绿色食品割舍了人们对大鱼大肉的眷恋,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生活也在进步。这些孩子们虽享受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生活日新月异变化的成果,但对祖国为何改革开放?何为改革开放?及改革开放之前的祖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却了解的少之又少。因此,教学中,我选择和确立了一个具有历史代表性的点——票证,以& 票证说历史&的方式揭示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
1.&用一个点,以小见大,见证一段历史。
用票证作为一个历史教学的点,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曾经是计划经济时代一种生活的见证,没有票证就无法生活,票证是人们的命根;其次更在于它浓缩和见证了中国社会一段艰难的时期,集中反映了当时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现状。
2.&用一个点,展现直观,迎合学生兴趣。
历史不单纯只是一段文字的记录,用具体的实物来展现那一段文字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感性,更真实的过去。当他们能亲眼看到、触摸到这些历史的遗物,才能让干涩的历史不再是那么单调,才能激发渴望了解与探究的热情。
3.&用一个点,丰富外延,适于学生搜集。
用票证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点,它的突破性意义还在于它与学生父祖辈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拉近了与学生生活的差距,利于学生与周遭的生活形成联系,适合学生开展必要的课前搜集和体验。
二、&铺设多维度的教学& 面&
历史是一个具有时代概念的系统知识链,仅仅依赖于一个知识点的简单分析是无法让学生形成对历史时代的真实感悟的。只有把& 事件点&拓展和延伸成一个多维度的& 教学面&,才能让学生对历史形成完整的认识。
在利用票证作为教学的支撑点的同时,课堂也有意地由这一物件延伸到具体的时代知识和社会生活中,从而让教学立体化。
比如在教学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1.交流票证种类。
师出示各种票证:你们认识这些是什么吗?
生交流。
师:是的,光有钱还不行,买吃的,买穿的都要用票才行。可是假如要买一个线团,一盒火柴,几个钉子,怎么办?
生:也要用票。
师:其实,除了凭票购物以外,当时还会用到一个本子,(展示《购物卡》),同学们,为什么买一盒火柴、几枚钉子都要记录下来呢?
生:因为东西太少了,不能让一个人买光了,买多了就不让买了。
师:没错,物资太缺乏,什么都要计划分配,否则就无法保障大家的生活了。
2.交流票证额度。
师:这些票上除了标明了票的种类以外,还传递给我们哪些信息?
生:票上面还写着& 1市斤&,表示能买的量。
师:是啊,这是票额。看看这些票证有多少额度?
生交流。
师(展示数据):我们一起来看,在那个年代,人们能分配到多少生活物资。(数据:1969年,浙江省农村人口一年布票6尺3寸9分,粮票一季度67斤3两……)不光是这些穿的、吃的很拮据,要节衣缩食地过,还有这些(展示购物卡内容——节日供应酒、烟、豆腐、鱼、糖)。你看出了什么?
生:这些东西一年里只能买几次。
师:& 讫&字是什么意思?豆讫、鱼讫又是什么意思?
生:& 讫&就是完成,完结的意思,意思是说今年的豆、鱼都买完了。
师:那还能买吗?
生:不能买了,因为太少了,你买多了,别人就不能买了。
师:是啊,就是不够,就是物质缺乏呀……
3.交流票证时代的生活
师:那在那个凭票供应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生:要节省着过日子,要节衣缩食。
师:通过对那个时代的调查和询问,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爸爸小时候没有新衣服穿,都要穿爸爸哥哥的衣服。
生:我爷爷小的时候没有糖吃,他爸爸把那些白糖包在一个纸包里,爷爷就偷偷戳个洞,从里面掏点白糖来吃。
师:那一包包的白糖你会感兴趣吗?那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偷偷地从糖包里扣点糖来吃呢?
生:因为那时候糖太少了,不舍得吃,爷爷他们没其它东西吃,所以就想尝尝甜的味道嘛。
师:是,为什么要去偷那糖吃,是因为缺呀,因为吃不到啊!
教师总结:这就是那个票证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因为物资太少,人们只能节衣缩食过日子,因此那时的粮票意味着什么呢?&——粮票,人们的命根。
如果把& 票证&简单地理解成一个历史时期的见证物,那么它只是一个僵化的代言,但是当我们要求学生细致的观察票证,把& 票证&分化成许多更具体的知识点,从票的种类、面额、通用范围、有效期限等等这些信息当中具体感知& 物资的极度匮乏&。因为物资匮乏,所以什么都得有计划地分配,都需要凭票购买;因为物资匮乏,所以要把票额精细,减少浪费和损耗;因为物资匮乏,要对票证进行通用范围和有效期的限制,以保证有计划的供应。当课堂把这些票证信息立体地呈现出来的时候,学生才恍然悟到使用票证的原因,才真实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物资缺乏的状况。
品社教学首先是一个知识获得的过程,其次更是一个生活体悟的过程。票证的解读应该只是一个知识层面的教学,只有用它牵引出当时人们的具体生活才会对学生的历史判析作出有价值的指导。教学从物资缺乏,商品都要凭票供应这一历史事实,进而导入到现实的生活中来:那时人们的生活会怎样?从而引导学生联系到身边祖父辈们的生活,通过真实的讲述,从衣服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从爷爷偷糖的事件,爸爸用粮票换香糕的事情,到老师讲的《一个巴掌》的故事,让学生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生活,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寻找品德性的对接& 点&。
在品社学科中进行历史教学,其目的是以时代概念的形成为知识目标,以道德情感的体验为过程目标,以道德思想的认同为价值观目标,从而引领学生感知过去,珍惜今天。由此,在《春天的故事》教学中,以& 票证&为知识点揭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景象就为改革开放下的& 春天来临&设下了一个扎实的伏笔,对最终& 感受春天&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在教学中问及& 在今天的生活中,‘票’还是生活的依靠吗?&为什么这些票证会淡出历史舞台呢?&&学生利用文本,结合老师提供的视频,能充分了解票证为什么会消失的原因。经过& 票证是命根&到& 票证成为收藏品&的对比,体会到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历史功绩,激发对伟人以及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恩情怀。
&
&&&&&&&&&&&&&&&&&&&&&&&&&&&&&&&&&&&&&&&&&&&&&&&&&&&&&&
& & & & & & & & & &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