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住证积分

自然案例分析 从告诉事实到观察发现

居住证积分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自然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到各个学科,现实的教材足以说明自然这一学科在学生的发展方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虽说自然在小学阶段不是考试科目,但是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门学科都有自然科学的影子,反过来这些学


自然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到各个学科,现实的教材足以说明自然这一学科在学生的发展方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虽说自然在小学阶段不是考试科目,但是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门学科都有自然科学的影子,反过来这些学科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们在教学中有序地开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活动,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较为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心理,增强了科学素质。



在自然学科中,探究活动作为科学的根本,也是自然学习的核心。那么何为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以类似研究的手段去实验,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应用各种材料,经整理分析后解决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



《人的一生》这节课是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成长与变化》的第一节课。本课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划分阶段等活动,初步了解人的成长过程,从人这一研究对象入手,探究人的一生经历的不同阶段,进而去探究动物、植物的生命周期,为之后的课做准备。



我所执教的这个二年级班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对于自然这门学科都有很大的兴趣,上课的积极性很高,但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表达方面的能力还有限。在本课中要学生观察比较同一个不同时期外貌特征的差别是一个重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如何表述,怎样表述的好,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的指导。



相对于其他单元的自然课,《人的一生》这一课,趣味性略微低了一些。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贴近生活的故事、喜欢动物、喜欢自然界,每每上到这样的课堂内容,孩子们都是兴趣满满,而《人的一生》这一课能吸引到他们的内容稍少一些。选择这课作为自报课,难度也真的大一些。



为了吸引孩子的兴趣,第一个环节,我就用游戏引入,这个游戏叫:猜猜我是谁?我事先收集了班级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放入到PPT中,然后让孩子猜一猜他们都是哪一位同学。这个环节的设置,有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同不同时期的照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人在不同时期体貌特征会发生变化。做游戏孩子很喜欢,特别是看到熟悉的同学小时候的照片,孩子们的兴奋劲可高了,非常的激动,兴致昂扬。



最初设置这个环节时,我是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只是想达到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同不同时期的照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教案中我也是这么预设的,可是在研读了教参后,我发现,孩子必须要说出教学目标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人在不同时期体貌特征会发生变化。而教学目标2的实现,是通过观察一个人从3个月到65岁的部分图片。



我按照游戏用来调动孩子积极性,只完成教学目标1的教学思路,上过一次课,结果发现,孩子们在游戏环节只顾着游戏,并没有注意到人不同时期的变化。当他们观察书上的图片时,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往往选择最小的年龄和最老的年龄进行比较。并且描述体貌特征的时候,所用的描述性词语也很局限,比如,小时候没皱纹,老了有皱纹了;小的时候比较胖,长大了就瘦了;三个月比十岁的时候胖;十岁时比三岁时高等等,看似很多答案,其实说来说去,只说到了皮肤、高矮、胖瘦三个特征。环节上到最后,其他的体貌特征基本上都是由我说出来的,这使我非常困惑:为什么孩子观察不到其他的变化呢?平时上课时,孩子的观察力其实都挺不错的,很多细微的地方也能发现,怎么有了图片对比,反而说不出来了呢?



思考了很久,我发现了,孩子之所以对照片上的人物说不出更多的特征变化,除了因为这些素材间隔的时间比较久以外,最重要的是他们不熟悉这个人!结合学校的适课堂,我在教学中对原先的环节进行了改动,增加了教学目标2,让学生先比较自己熟悉的同学,看看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什么体貌的变化。我出示学生的照片,先让学生猜一猜他/她是谁,然后请他们走上讲台,并请学生们仔细观察。我请这位被猜中的同学介绍一下照片上的自己的年龄,然后让同学观察更小时候的他/她和现在的他/她。由于是自己熟悉的小伙伴,同学们纷纷发言,细致地表述出了很多体貌上的特征。如,他们发现小伙伴身高、体重、头发、牙齿等的变化。我还不时地向这些被猜中的孩子提些问题,帮助其他同学找到其他体貌特征。如,我问其中一个孩子:& 你来到我们学校学习了两年了,你学到什么本领吗?&孩子说了不少他/她学到的本领,于是,我问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他/她的变化吗?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又说出了,说话这个行为能力上的变化。我还这么说道:& 呀,那时候你坐在婴儿车里呀!现在的你呢,觉得自己怎么样呢?&孩子自己回答道:& 我现在会走还会跑,我在班级跑第一呢!&于是,小朋友又说出了走路这个体貌变化。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我原先的游戏环节时间增加了很多,但是,孩子们通过对身边熟悉的朋友仔细观察以及了解孩子和我的对话中,说出了人的体貌特征许多变化,不仅有身高、体重、头发、皮肤的变化,甚至一些非明显的变化,如走路、说话等行为能力的变化也找了出来。这个教学设计,使学生从我告诉他们事实变成了观察发现变化,主动地进行了探究。



而这些发现,也变成了学生自己的知识,当他们看到书本上人的一生的几张图片时,他们就会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说出图片中人物在体貌特征上的变化,从学会探究到自主探究。



经过这次的备课到上课,我觉得:



1、实施有效探究的首要策略是进行& 备课&。& 备课&的基础是钻研教材,用好教材,确定合适的探究主题、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积极准备研究材料。实现对一堂课中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进行系统规划,这是提高课中探究活动效率的先决条件。



2、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我们评价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依据。合适的教学目标,要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般要从学生的内部需要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问题有疑惑,对什么问题想去研究。必须关注到儿童需求和兴趣,开发和利用其中的教育价值,制定科学探究活动目标,并在探究教学活动中,将教学目标又转化为儿童的需求,以利激发探究活动的兴趣与动机。



3、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是指教师适时适度有效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教师的大包大揽。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成功和喜悦,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从指导时机上来说,要做到适时,过早介入会使学生失去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机会,但介入太迟也有可能使学生因为问题难于解决而失去探究的兴趣。从指导分寸上来说,要做到适度,指导要恰如其分,能让学生说的,教师决不说,学生能观察到的,教师决不提示,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决不告诉。对于一些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探究过程较复杂的探究活动,我们应在探究之前进行集体的指导,以便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成功率;教师在巡视时发现一些能力较弱的小组在探究时一定要掌握分寸,把握好学生的自主性,进行活动中个别指导。即使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也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要耐心地组织学生分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做到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多动手& 做一做&,多动口& 说一说&,多动脑& 想一想&,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开发其情感潜能和操作潜能。



4、& 科学是探究意义的过程。&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是围绕解决问题,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的探究是需要方法引导的,这种引导将经历& 有结构的探究指导性探究→自由的探究&的过程,并逐步放开。



题外话,当然,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前期的时间使用较多,导致后期的其他环节显得有些仓促。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思考:一节课到底是应该按照教学标准每个环节都上到位,保证教学环节不缺失;还是应该按照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情况分配教学环节,即使牺牲一些时间,但让学生真正去探究才是我们的追求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