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各种思潮迭起、碰撞、冲突、较量。其中终极目标大多围绕中华富强和中华复兴这个主题。当然其中也包含居心不良的阴谋和捣乱。他们之间的相争把中国推向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的大选择。因此也关系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或走向衰亡的大抉择。
在通向中华复兴的道路上。毛泽东、邓小平、江Q与文革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的三大重大历史纠结,他们的核心都指向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一环——文化革命。
回溯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没有人否认中华几千年来王朝更迭的周期性,也没有人否认几千年来屡受外族入侵国破家亡的血泪史。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生生不息的顽强和生命力。周期性的王朝更迭并没使我们这个民族得到大的提升。在与外族的冲突中我们几乎局域下风,这一切问题出在那里?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一系列的革命运动,本身就是围绕着痛定思痛后的文化反思、文化革命、道路选择而展开的。毛泽东领导的新民族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也概莫如此。
文化革命的自觉始于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它并非民族的心血来潮,而是打开眼界面对残酷现实及危机的锥心泣血般痛苦中的反思、选择、抗争和革命。辽阔的疆域,雄厚富饶的资源、庞大的人口,雄冠世界的GDP、亚洲装备最强的海陆军。败于坚船炮利,文明发达的西方还有情可原,而悬殊物质实力上败于弹丸之地的同是东方的日本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同样师从西方的洋务运动和民治维新。最终的结果却如此相差悬殊。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国民的素质和中国几千年沿袭的传统文化。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革命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同样也赋予中国变革图新崛起复兴的历史机遇,也为中国展示一幅如火如荼、波澜壮阔的雄伟的抗争画卷、无数的英雄志士、有识之士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
这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始于惨痛历史教训的文化反思,文化革命和道路选择有意无意地贯穿这段历史的始终,当然也不可避免掺杂着人性的野心、贪婪及各种政治势力间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角逐,同时也付出千百万百姓的尸骨、血泪和苦难。然而历史没有假设,也没有选择,也许这注定了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经之路。
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初步完成对传统封建文化及制度的反思、批判和对外来文化和制度的肯定与接受。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不久新生的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出于相同的阶级本性,使得他们重新走到一起,形成中国特色的官僚资产主义成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又一座大山。中国人民依旧没有出头之日,更谈不上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引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获得了真正的解放,真正站立起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创立了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和物质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人民大众和作为胜利者和领导者的共产党人的共识,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但真正洞悉中华民族千年来深入骨髓的文化症结而真正超越其上的人却只有毛泽东和鲁迅。
新中国需要休养生息,需要从农业国转化为工业国的重任,同时要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捣乱,这些问题和困难,毛主席凭借他的雄韬武略和依靠全国人民的同心协力,轻易化解了,但是要解决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文化症结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了,新制度和道路确定了。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普及工作也一直没有中断过。人们虽然经历了革命的洗礼和教育,但骨子里依旧保存着旧社会带来的封建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意识,并且深根蒂固,因为他与人性中的自私和贪婪密不可分。这也是中华民族通过社会主义道路走向复兴的最大障碍。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华复兴无从谈起,前辈的奋斗及开创的事业将半途夭折,付诸东流。
解决文化问题面临的困难在于:1、人民的认知水平,无法依靠人民去完成。2、从旧中国走来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和资产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和新文化建设中极不可靠。3.、大部分从战火中过来的革命者或共产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骨子里依旧被传统封建思想支配或自觉或不自觉吸纳许多的资产阶级思想,而这种思想直接或间接反映到两条道路和两种路线的阶级斗争上来,反映到唯心英雄精英史观和唯物人民大众史观上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问题最终反映到复杂多变的阶级斗争上来,即精英阶层、官僚阶层与劳动阶层的矛盾和斗争,外加旧中国三座大山的余孽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和斗争。这就是建国前三十年党内外一系列斗争和运动的主线和核心。而文革则是问题的集中表现、爆发和破解之道。
文革是近代以来的文化革命主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次破题。人们的不理解在于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及和平环境,使得人们对过去的遗忘、忽视和疏于反思。毛主席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中的第二件最终没有做成,其最大的原因人民的认识水平和人民的醒悟,这只能寄希望于后人去完成了。即在社会主义道路中解决中国的文化问题。
江Q是毛主席的妻子,也是毛主席的战友,也是真正能够理解毛主席,并且冲锋陷阵,在新文化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忠诚战士。是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践行者和创立者。是真正意义上的毛泽东思想的辅助者和另一半。这种前无古人的新文化是在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前提下展开的。它的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中的正能量,是站在劳动者阶级立场上的以劳动者为核心的文化,是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真善美,健康向上的文化。文革十年中江Q的文化行为及主张,与其文艺作品的特质是相符的。但这个正蓬勃成长的新文化之树,在后来的政治事变中惨遭腰斩。但这些作品中的文化革命的主题必将以作品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后世。江Q也最终会因其在文化革命中的贡献而彪炳史册。
邓虽然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受五四后新文化的影响,选择了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道路。但骨子里却包含着封建传统文化精英等级思想和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思想。这在许多的老革命身上都是存在的。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革命者思想文化洗礼和改造的过程。有些人过关了,但也有很多人没有过关。公心与私心、精英与人民的立场是最好的衡量标准。邓便是属于没有改造好的,同时他也是非常有能力、和胆识的人。邓在他个人的意识和思想中越走越远。最终走向革命的对立面。成为中国旧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代表。成为社会知识精英和官僚资本的保护神和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洋奴才。“先富带后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摸石头”“不争论”“大胆试”“十个如果”“反精神污染”“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的聪敏、黑厚、玩弄人民于鼓掌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政治上上不愧为一世枭雄。但却打断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文化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变得遥遥无期,可谓罪不可赦。
当今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思想意识、各阶层之间不平等和矛盾、殖民化的思想和经济模式。是邓思想的体现。但同时也促进人民的反思和警醒,形成当今社会的思想纠结,文化革命也在不知不觉中中重新酝酿、发生和成长。中华民族的的复兴在无望中酝酿着生机,因为,人民正在觉醒。
新一代领导者依旧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梦中人。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中华民族复兴并不是物质和经济总量的堆积,而是新的文化革命对全民思想、道德意识的提升。他需要对构建中华新文化作出正确的选择、改造和融合,当然其中也包含着对文化糟粕的剔除、批判和斗争。在文化革命中无原则、无鉴别的兼收并蓄是愚蠢的,难以成功的。
有人说中国还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即儒家倡导的和与中。因此,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承前继后。依旧坚持选择邓(资与封)、用传统道德修复邓道德。同时吸收毛的治国策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经济总量,然后解决中国贫富差距的矛盾。从而实现东方式的和平、和谐发展复兴之路,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都证明这不过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如此这样下去,当浮云散去我们会看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会随着经济金融泡沫的破灭而烟消云散。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会沦落为世界资本的附庸和殖民地。国家会因为矛盾的激化陷入动荡和分裂,国土会被蚕食肢解,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会变成国破家亡的亡国梦。当经济的浮华表象散去,当今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和维稳掩盖下的不平等、民生问题和各种尖锐的矛盾都会集中暴露出来。
或许历史真的有他特定的宿命,历史或许真的没有选择。在我们悲观和失望之余。也许中华民族的劫难会促使毛泽东在中国的复活,中国会继续完成文化革命的重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
&毛泽东文化正在重新复活,邓文化构建的浮华大厦正在倾斜,苦难、斗争、革命的暴风雨即将来临,历史将证明:毛泽东必胜,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重新来临,江Q依旧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者。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必将实现。
中国复兴之路的重要一环—文化革命贯穿于整个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中国的未来。五四运动——鲁迅——毛泽东的文革——江Q的新文化运动和实践—邓的复辟倒退——未来政治走向正轨——新文化运动——中国走向复兴之路。但愿未来中国不亡,中华复兴。民族复兴任重道远,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要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精神。
民族复兴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成为必然和现实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倍受煎熬,山河破碎、主权零落,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便成为中国人民的乱世梦寐,一代代人、一次次努力,真实演绎了屡战屡败的悲壮。开明派用禁烟御敌、洋务运动等方式,表达了地主阶级对于家国命运的关切;改良派和革命派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勇敢地探索了制度巨变引领富强的尝试,成为资产阶级的骐骥一跃;农民阶级则用三元里、义和团、太平天国、捻军等旗帜,展示了最朴素的民族情怀。可惜,芳华碎地、前功尽弃,他们都未能成功。之后,新生的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在文化觉醒、社会革命的风潮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旗帜下,实现了屡败屡战的光荣转折。
28年不懈奋斗,星火燎原、翻天覆地;之后近70年建立新政权、建设新国家,再一次宣告中国共产党才是民族复兴大业最忠诚的战士、最真实的榜样,民族复兴的路上,舍我其谁。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朽原创和步入辉煌的动力系统
革命文化,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命运与前途的思考和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创建和人民自由征程中的创新创造,如今已经凝练成为一种继往开来的历史财富和文化资源,过程性地记录并真实地表征着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坚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风采,涵容、承载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奋斗史、英雄史,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
崇高的信仰、坚定的理想、不屈的意志、忘我的奋斗、集体主义、忠诚奉献、国家观念等等,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经典符号,淬炼、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赤胆忠心和不懈努力,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传统,彰显出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独特思想与精神风貌。
抚今追昔,孕育形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恢弘历史里,革命文化成为了革命者披荆斩棘的精神支柱,并且已经融化成创党、建军、开国的精气神儿,熔铸成共和国强健的筋骨,转化为人民幸福的长堤;嬗变升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浩荡实践中,革命文化成为了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磨砺意志、锻造品质、闯关前行的心灵密码;流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风云里,革命文化演变成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一脉相承、同向共进的身份标识。今天,在消除贫困、驱赶愚昧、赶超经济的民族复兴新长征中,革命文化正义无反顾地凝神聚气,要在国家、人民和社会的转型升级中再建奇功。
弘扬革命文化,导引民族复兴伟业的高贵品质
2013年7月11日,到西柏坡视察时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的确,继承红色基因、传播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能够生动支持认同、巩固、加强党的领导,从而培固、强健追求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动力和后劲。
首先,革命文化将为民族复兴书写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品质。民族复兴不是简单的GDP、GNP的冒尖,而是一个综合性的飞跃提升和整体型升级换代。对于中国而言,目前尚无现成的模式,也缺少可供复制的样板,一切都要靠中国人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紧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站稳中国立场、植根中国大地,发扬创新精神、张大创造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开辟新道路、开启新航程。
值得欣喜的是,97年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已经深深地教育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都需要创新创造,而且都是在创新创造中一路过来的;民族复兴依然需要创新创造,而且中国人民已经掌握了许许多多的创新创造的秘诀。特别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无论是作为从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摆渡人,到烽火硝烟中挺立脊梁的主心骨,再到领导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员,一直初心如磐,以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启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
其次,革命文化将为民族复兴融汇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神韵。苦干、实干、巧干,在干中崛起,在做中圆梦,这个以行动为本色基调的奋斗,便是勤劳勇敢务实的中国民族风。民族复兴,一旦融入矢志不渝、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便会获得以奋斗著称的革命文化的滋养和激励。
在曾经的岁月里,奋斗写实了我们足迹。即使一些人沉湎于安闲、琐屑甚至慵懒,也能从容自得,那是因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罢了”。在如今的新时代,奋斗也是我们逐梦、凯旋的导航仪,人民一起在或平凡或壮烈的工作中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祖国和未来就因此更加明亮。
革命文化凝结在历史的苍穹里,更生动地渗透在生活中。现在,党史党情教育越来越被重视、红色旅游越来越受欢迎、红色文化越来越有市场,莫不透露出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原初魅力。因此,只要我们花大气力,“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实现民族复兴,就可以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朝气和干劲。
再次,革命文化将为民族复兴奠定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规格。革命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忠诚,凝聚了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情怀。在28年的革命浪潮里,曾经有2000多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英勇献身。他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大义凛然的献身精神和对人民对事业的赤诚,谱写了追求理想、匡扶正义的生命凯歌。他们,时至今日还是我们仰承和平雨露,阔步向前的灯塔和楷模。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从王尽美、方志敏到刘胡兰、董存瑞,到邱少云、刘英俊,到焦裕禄、两弹一星元勋,再到李保国、黄大年,我们的事业就是依靠像他们这样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他们无愧于奉献给初心和使命的形象大使。因此,奉献精神,决定了“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之前,我们曾经奉献过团圆、财产、自由,甚至生命,今天我们可能还要继续奉献平台、财富以至于性命。有了这样的勇气、肝胆和底色,我们就能够回到梦想起航的地方,朝着民族复兴的蓝图,再出发再长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