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当孩子大哭大闹时,要采取不理睬态度。必须让他们意识到哭闹是无济于事的。等孩子停止了哭泣,能够心平气和地回答问话时,再去教育他。孩子看到成人态度坚决,自然会停止哭闹,听从教育。
第二,当孩子不听家长劝阻或拒绝服从命令时,可放手让他自己去碰碰钉子。当他受到挫折时,自然会知道家长为什么不让他做的道理了。这种处理越及时越好。
第三,经历“反抗期”是幼儿正常发育的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应注意适当加以鼓励,促进他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当你不满意孩子的行为时,在批评的同时仍要表示喜欢他,不可责怪打骂。
第四,当孩子出现打人骂人的不良行为时,应坚决制止。要使他明白自己的错误行为在别人身上所产生的影响,严肃讲清道理,并引导孩子自觉采取补救措施。
第五,家长发现孩子有不愉快情绪时,应设法了解其原因,适当要求可以满足,过分要求可不加理睬。
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 父母必读的文章
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
第六,说到做到。家长说话要算数,如果不答应的事,孩子再哭再闹也不能妥协,如果想答应的事,就不要等孩子哭闹了或发脾气了再答应。这一点是家教中家长容易忽视的。
第七,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对正当的需求应尽量满足,不能满足时应耐心解释,帮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
第八,父母及家人对待孩子的态度要统一,当孩子没有道理的发脾气时,不能因孩子的哭闹而妥协。
第九,父母应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不能因大人的情绪变化,时而严厉,时而娇惯。使孩子因无所适从而爱发脾气。
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相信父母们认真看完以后都已经清楚了,生活经验是我们不断累积而来的,如果你缺乏生活常识就收藏我们的网站吧。这种情况相信在每个家长身上都发生过,孩子的情绪总是不稳定的,有的时候上一秒还是乖巧可爱的萌娃,下一刻可能就变成了哭闹不停折磨人的熊孩子,哭闹,发脾气,摔东西,耍赖......
任你怎样苦口婆心的教导,甚至妥协都无济于事。
综艺《我们是真正的朋友》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
大s在录制节目时,听到台湾发生地震的消息,心系一双儿女的她立马打电话回家。
电话中儿子被地震惊吓到了不住的抽泣,就听爸爸汪小菲立严厉喝止:
“你又哭,你一个男孩子,地震有什么好哭的。”
看的摩英小编内心无限感慨:这简直就是育儿史上教科书式的负面案例。
- 1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类似的情景,孩子哭了,大人想尽办法制止,耐心点的家长靠哄,没耐心的家长常常否定孩子的情绪,脾气暴躁点的甚至会打压孩子。
面对孩子的情绪,父母最常见的反应是:
1)以暴制暴:“再闹,就给我试试看!”“不乖就把你赶出门”之类的严惩、恐吓和威胁话语,这样只会伤害到孩子的安全感,甚至可能会刺激他的攻击行为当成报复。
2)当孩子情绪的奴隶:“不要哭,就带你去吃麦当劳!”“我买玩具给你就是了,别难过了!”用贿赂的方式向孩子妥协,只会让孩子学会用情绪“勒索”父母,下次就故技重施。
3)男孩别哭:“男子汉不要哭,勇敢一点!”哭泣并不代表懦弱,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方式,男孩不应被剥夺哭泣的权利。
4)归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为了安抚孩子情绪而归咎外界环境的做法,会让孩子无法对自己负责,从而养成遇到挫折“只会怪别人”的恶习。
5)一味说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当孩子伤心、难过、生气的时候,情绪已经主导了全部意识,根本不是灌输规则与训诫说教的好时机。
每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大部分人想的就是尽快消除它,好像负面情绪就是洪水猛兽一般,每个人都避之而唯恐不及。
其实,情绪是没有负面的,负面的是你处理情绪的行为和方式。
- 2 -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才是父母给予最大的包容
孩子产生情绪时,父母应先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学会倾听,当孩子知道你愿意理解他的感受时,就会慢慢将心情沉淀下来。
儿童心理学者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曾说过:"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曾经提出过,在对待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该做到四个不要:一不要骂;二不要打;三不要说教;四不要走开,但一定要温柔而坚定地拒绝。
当冲突发生的时候,作为父母要学会用共情式的"代入角色法"进行角色转换。
在孩子宣泄情绪时,父母要把这份代入的感受表达出来,例如:看你哭得这么伤心,一定很难过,对不对?”,倾听孩子的感受,对他表明你理解他。
在倾听的同时,父母时不时地以“哦”、“我知道了”、“原来是这样”对孩子的描述和情绪表现做出反应。这样孩子就会真实感受到父母在意自己的情绪,有认真聆听自己的话。
但需要提醒的是,这时的积极回应是接受孩子闹情绪这一事实,而不是要认同孩子的错误看法。比如,孩子哭诉考试没考好,您可以一边听一边说“哦,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你才这么难过。”但是如果您这样回应孩子就不太好了:“我也觉得考不好让人很难过。”这等于您认同了孩子难过背后的错误看法——即考试成绩太重要了,考不好就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心事。
等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引导他调整认知,从另一种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扰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学不小心弄坏了,你觉得很生气。但是你打人没办法让玩具恢复原状。我们一起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 3 -让孩子学会辨别、理解情绪
才能让他受益一生
坏情绪有很多种,但小孩子是区分不出其中差别的。委屈、生气、愤怒,遇到了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情绪,他们就会用哭声来表达。
如果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情绪认知的教育,当他们经历一些复杂情绪时,会因为不理解而感到不安。
每当他们在黑暗的情绪世界里摸索前行,或者经历强烈的负面情绪时,都会感到异常恐惧。
但情绪是很抽象的东西,用语言很难确切描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贴标签的方式教会孩子认知情绪。
感到孩子情绪有变化时,把他带到情绪脸谱墙边上,让他指出和现在的感觉相应的情绪表情,然后告诉孩子这种感觉的名字叫什么。
孩子在情绪脸谱和感受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就是在给自己的情绪贴上标签。
有次出差答应回来给女儿带礼物,结果回程路上太累了忘记了这件事情,回家以后女儿眼见心心念念的礼物落了空,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怎么安抚都没有用,后来带着女儿来到情绪脸谱墙边上,我指着一个表情问女儿:
“宝贝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女儿突然间情绪就稳定下来了。
让孩子认知到自己的情绪,这个行为本身,就能有安抚的作用。
孩子的右脑是情感中枢,左脑是理性的中枢,右脑感受到情绪,当孩子在思考自己处于什么样的情绪中时,左脑的理性思维开始发挥作用,情绪自然开始平复下来。
帮助孩子给自己的情绪贴上标签,只有告诉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才能让他们真正平静下来。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
3岁的孩子不小心把小腿蹭上伤了,一个人拿着棉签不哭不闹自己处理伤口。
妈妈问她痛不痛,她皱着眉头告诉妈妈:“不痛,忍一忍就好了。”
妈妈问她需不需要帮忙,她还反过来安慰妈妈:“不需要,你好心疼我对不对,妈妈我没事的。”
知道自己受伤了妈妈会担忧,所以哪怕痛也要自己处理伤口,看的人不禁心里一暖。
网友评论:这孩子情商太高了,好暖心啊。
确实,能够敏锐的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变化,准确读懂他人的情绪并给出适当的安慰,总能让人打从心底里感到熨帖。
读得懂情绪的孩子,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会传递给他人温暖和踏实的感觉,令人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