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住证积分

文化的性质和文化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你知道吗?

居住证积分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民族性和人民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民族性和人民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沉厚重的民族性
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是在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对于文化发展与传承不能数典忘祖,将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和精神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民族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对民族文化创新两个方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深深地植入到了本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民族,在取精去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一方面,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积淀、广博的思想内涵,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是我们生存、发展壮大的根基。另一方面,近代社会以来,特别是由于洋务运动的失败、外敌入侵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了多次磨难,导致传承逐渐弱化,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明发展中处于缺失的状态,影响了国民价值的取向。因此,如何坚持传统文化的特色,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向世界各国各民族展示我们的文化力量,保卫我们的文化价值,就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同时强调“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大力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时期文化就能不断创新和发展,人的素质也就相应提高,经济社会就会繁荣昌盛。
创新发展民族文化。2014年,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通过创新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增强民众的精神力量,提高民众的文明素质。只有将那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才能在不断的创新中被人民群众和世界所接受。
二、情真意切的人民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特征,就是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性。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树立人民群众至上的价值观,以人民群众的标准来衡量文化建设的成效,这是党在领导文化建设中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在文化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反之,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文化就不能被人民群众所喜爱,更谈不让文化创造的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为了人民群众,文化源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推进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创新精神,释放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文化创造潜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广大群众的创造、支持、参与,我国的文化建设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当文化与人民群众共呼吸、共命运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繁荣发展。文化之于民族兴衰息息相关。民族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总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上的沉沦。
& & 文化的民族性或民族性的文化对于本民族来说是基础,是根。这是因为,民族文化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深入到本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之中;本民族的许多特征是由民族文化造就的。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性是文化的脊梁,是文化的价值所在,是文化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创造和艺术创作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特征和规律,都或直接或间接、或彰显或隐蔽地体现在其民族性之中。对于文化来说,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是否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此一民族文化能否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决定性因素。
& & 民族文化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民族文化总是在维护和承继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随着本民族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总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往和吸收、融合中不断丰富的。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决定于它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落后于时代,是民族文化走向自我消亡的开端。
& & 民族文化要创新发展,决不能囿于本民族的狭小圈子内。历史证明,是否具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包容性,是民族文化内容是否丰富,形式是否新颖,能否源远流长、创新发展的关键。

& &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盛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从汉唐以来的漫长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文化又实现了与外来文化的几次大的结合。一次是汉唐时期印度文化伴随着佛教的输入,与中国儒学、道家学说的逐步结合;一次是明末清初西方文化伴随着天主教、基督教的输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次是五四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的输入,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大的变革;一次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科学和文化的输入,使我国文化更为丰富多彩。正是有了以上四次外来文化的大的输入,与外来文化的几次大的结合,特别是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相结合,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化蔚为大观、生机勃勃、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文化的性质和文化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你知道吗?(图1)


& & 西方文化之所以在当今世界上具有强势地位和巨大影响力,固然主要决定于西方在经济、科技上居于领先水平,但与其文化本身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也不无关系。我们知道,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正是它的哲学、逻辑、数学、自然科学及其蕴含的理性价值,开启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线索。但古希腊文化本身是融合了古埃及、巴比伦、腓尼基、阿拉伯等西亚文化的结果。在此后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又实现了欧洲各民族文化以及与中国、印度等东方文化的高度融合。当然,所谓西方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因为欧美各国各民族还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
& & 创新是一切民族文化的本质性要求和生命力所在。结合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机制。这种结合的过程表现为引进(输入)、碰撞、渗透、适应、融合的过程,这是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在整合中形成发展优势的过程。
& & 当代文化发展之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就总体而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就没有强大的文化力——虽然不排除在文化的某一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增强本国本民族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之根本。
& & 民族文化应当既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价值观是一切文化的本质,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任何历史时期,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都是统治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利益的集中反映,这种文化实际上是以统治阶级的思想为主导的文化。这就是它的意识形态性。作为民族文化,还要适应本民族不同的阶级、阶层及不同文化层次群众的需求,因而必须有广泛的群众性,否则就不会为广大人民所认同。
& &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大众文化之于大众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若止于大众文化而没有“阳春白雪”也是不行的,因为那就几于宣告本民族文化的消亡。因此,高雅文化,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精品力作、传世之作,以及创造这种文化产品的代表性人物,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所以能够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 &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不会因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而中断,也不会因国力的衰落而湮没,但应随着时代的前进,在承接和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前提下,根据社会、经济、政治特别是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提炼和充实新的内涵。
1.文化的bai性质: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du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zhi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dao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
学习文化|文化水平。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没有文化的社会。在同一社会内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会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龄、职业、阶级等之间也存在着亚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满足方式是由文化决定的,每种文化决定这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从这一角度看,非人的灵长目动物也有各种文化行为的能力,但是这些文化行为只是单向的文化表现如吃白蚁的方式警戒的呼喊声等。这和人类社会中庞大复杂的文化象征体系相比较仅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现代人们在某一地区或某一事物上时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是就“狭义文化”而言的。
2. 为了进一步说明文化性质和文化概念的内涵,对文化特征的描述是十分必要的。综合各派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归结文化的一般特征如下:
(1).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地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自然存在物及其运动不是文化,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本身都不是文化,但人类据此而创造出来的历法、文学、艺术以及其他物品却是文化。人可以点头和摇头,这种生理机能本身不是文化,但赋予点头和摇头以一定的涵义,使其成为一种沟通符号,这时点头和摇头就成为文化。
(2). 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人的观念、知识、技能、习惯、情操等都是后天学来的,是社会化的产物。凡文化都是通过学习得到的,不需要学习的先天遗传本能不是文化。例如人分男女,这本身不是文化,而如何做男人和女人,如何扮演好性别角色,这需要后天学习才能知道,所以做男人和做女人的规矩、模式就是文化。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一个社会的人在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并共同遵守和使用的才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如语言、风俗习惯、规范、制度、社会价值观念等。吃馒头是中国北方人的饮食文化,个别人吃蚂蚁就不是北方文化。
(4).文化是一份社会遗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同这个社会一样长久的,是长期积累而成的,并且还在不断地积累下去,是一个无尽无休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从前一个阶段或时期继承下来并增加了新的内容。继承的并不是以往文化的全部,而是继承一部分,舍弃一部分,再增加一部分,就成为一定时期的文化。因此文化是一个不断继承和更新的过程,不能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去看待文化。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不对的,完全否定传统文化也是不对的,并且是不可能的。
(5).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
文化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因此无论从纵向历史角度看,还是从横向空间角度看,世界各个时期、各个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同的而且差异很大。中国古代妇女以为缠足美,所以用一个美好的词汇--"金莲"来称呼它,现在"金莲"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点之一。中国南方人吃蛇肉和猫肉,北方人认为那是不能吃的,这就是中国南方和北方文化的差异。太平洋中某些岛屿的民族在不太久远的过去有吃人的习俗,在别的民族认为这样做是惨无人道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记载了大量世界各地的特殊文化,充分说明文化的多样性。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就会走向种族中心主义,即用自己民族的价值标准判断别的民族中发生的事件和现象的观念。比如中国人过去把国外人叫"洋鬼子",其中暗含的意思是只有中国人这样的人才是人。而在很多美国人的眼里,只有美金才是钱,别国的钞票都是纸。鲁迅小说中的阿Q看见城里人煎大头鱼加上切细的葱丝,而不像他们未庄那样加上半寸长的葱叶,以为城里人错了,就很有点未庄中心主义的味道。种族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民族沙文主义,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优等民族,鄙视和仇恨别的民族。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