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灵的监护人
如果孩子出现了早恋,家长不必恐慌,首先应该理解孩子。但理解不等于可以迁就和放纵。我们应该以高远的志向激励孩子。我强调,作为正在走向成熟的中学生,应该反复思考,“我”现在当务之急最应该选择的是什么?爱情是美好的,但不是我们现在的首选。一个人的一生有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而中学时代的主题就是求学。每一个同学都要立大志,要随时提醒自己,我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可千万不能因为现在一点点感情,就妨碍了我宏伟目标的实现。
我爱给我历届学生讲大学时我读过的一篇小说中的一段话,自然我给女儿也讲过。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而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我告诉学生,也告诉我的女儿,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题,因而有不同的幸福。这些阶段应有的主题或者缺失或者错位,我们的人生都将是悲剧,至少会造成遗憾!
让孩子把握自己的情感发展
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成为自己情感的主人。我们不可能守着孩子,即使随时守着孩子也不可能左右他的内心,关键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成为自己心灵的监护人,成为自己意志的主人。这里还有一个很让许多家长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我的观点是,充分地尊重孩子!正确看待孩子与异性的交往。成长中的中学生开始具有了归属感,他们在对长辈越来越闭锁自己心灵的同时,对同龄人却有着强烈的交往欲,其中包括对异性同学的交往。
这种很自然很正常而且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感情需求,却令--些家长不安。他们特别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与异性交往,担心孩子“变坏了”,于是往往拿出家长的权威限制孩子的异性交往。其实,至少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在男女同学交往的问题上,他们的观念要比一些家长纯洁得多。与异性同学相处,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友情而不是“谈情说爱”。孩子们有时把握不好交往方式与分寸,这需要家长给予指导,但不能简单地斥之为“早恋”。
女儿的人缘关系一直很好,她在班上与同学相处从来很和谐,包括和男同学相处既庄重又大方。有时她出去玩,哪怕是和男同学一起玩,我都从来不干涉。因为我知道,信任和尊重最重要。这么纯真的友谊,我能不放心吗?有时她在家里接电话,她母亲会忍不住问:“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我便对她母亲说:“别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要相信女儿会正确处理好同学关系的。”这样纯洁的女儿,我能不信任吗?
由于女儿一直在我们宽容而充满信任的家庭氛围中,整个中学阶段,她都没有遇到青春期的“麻烦事”。当然也不是没有过小插曲。女儿读到初三,我正在苏州大学读博士,她来电话说,班上有两位男生给她写“纸条"了。我问她是怎么处理的,她说:“我找了其中一个男同学面谈,另外一个男同学,我是通过书面的方式与他沟通。对两位男同学,我都说我是要考高中还要考大学的,希望我们继续以同学关系友好相处。”
前不久,刚刚进人大学的女儿来到我班上为我的学生开了个关于成长的讲座。面对有同学提到“早恋"的问题,她当时的回答是:“我们要考虑现在这个年龄段最应该做什么?每一个年龄段都有最应该做的事,如果把下个年龄段的事提前到现在来做,就意味着在两个年龄段都做了不该做的事,而且两件事都做不好!”
懂一点儿童心理学
题目中所说的“战争”,指的是家长和孩子的尖锐冲突。当然,把这种冲突说成“战争",是一种夸张的比喻。恐怕没有哪个家长没有遇到过孩子和自已发生冲突:不听话,顶撞,甚至蛮不讲理……这种情况往往让我们十分生气。但是注意,所谓“不听话”“顶撞”“蛮不讲理”,都是从家长的角度看的。如果站在孩子一方看,可能他们倒认为是爸爸妈妈“不听话”“顶撞”“蛮不讲理”呢!如何面对这样的“战争"?对家长来说,也是一-门需要不断研究的学间呢!我常常听人对我说:“有你这样的父亲,你女儿太幸福了!”的确,我绝对相信女儿有这种幸福感。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引导,需要教育,但前提是获得尊重而要尊重孩子,家长就需要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们。孩子们进人中学以后,“成人感”日益增强。衣着打扮、语言风度都喜欢模仿成人,不愿应别人再把自己当作小孩子了。
“以前这孩子特别听话,可现在常常和我们对着干!”这是许多家长的埋怨。这种“对着干”往往是源于孩子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与常理相悖的认识,从而导致一些不合常规的行动。“逆反心理”并不是只有中学生才有,但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却显得特别突出。因为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在一定的刺激下,他们便产生种对立情绪并做出与众不同的事。另外,中学生自尊心也特别强,如果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也会使他们产生“你不要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的偏激情绪。